遊戲為什麼會如此吸引孩子?孩子的這8個心理需求,別不在意

2021-01-10 天天陪伴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各學校開學時間一延再延,在這個史上最長寒假裡,大多數學校紛紛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設了網課。網絡課程藉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居家就能完成學習。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孩子因為上網課更多了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機會,從而迷上遊戲,怎麼也戒不掉。

不時看到新聞報出,有孩子因為玩遊戲充值默默花掉了父母多少錢,動轍上萬,甚至幾十萬的(宿遷男孩遊戲充值40多萬,花掉了家裡的賣房款)。

網際網路時代,真是成也網絡,壞也網絡。

遊戲對孩子的吸引,隨著這個不斷充值的假期宅在家,興趣越來越大,成了困擾無數家長的難題。

那麼,遊戲到底是哪裡吸引孩子呢?

1、遊戲有意思、好玩;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心理。

2、遊戲很刺激,音效、畫面、故事場景設置;讓孩子從視覺到聽覺到感覺,都能很快參與其中,並且覺得刺激。

3、遊戲中有及時性讚美。只要孩子玩好了,就鼓勵讚美,獎勵金幣,給掌聲,送鮮花等,讓孩子時刻都有被認同的感覺。

4、遊戲可以重新復活。如果孩子玩失敗了,可以立馬重新復活,獲得全新的機會。

5、遊戲可以交流互動。既可以在線上遊戲過程中,和一起玩的小夥伴進行對話,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作為談資,和同學朋友交流經驗和體驗。

6、孩子玩遊戲能收穫成就感。

遊戲玩好了,馬上鼓勵讚美,孩子形成足夠的成就感,這樣的體驗在平常學習時,是很難找到的。

有一項調查顯示,80%的孩子對學習都沒有成就感,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學習上很普通的,他們得不到別人的鼓勵讚美和欣賞,但打遊戲的時候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很多孩子為什麼會願意花錢買裝備?因為想要贏,為什麼要贏?是為了得到成就感。

7、孩子玩遊戲能收穫存在感。

存在感是隨著第6點中的成就感來的。孩子在遊戲中有了成就感,就自然收穫了存在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其中,歸屬感是指有人看到我的存在。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渴望得到愛,現實生活中,從父母那得不到的,遊戲能夠給到孩子。

8、遊戲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

任何時代都會出現休閒娛樂的遊戲,30年前是流行音樂,20年前是電視,10前是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各種聊天,現在是網路遊戲,再過十年,還會有新的產品出來。

遊戲不會害人,坑害孩子的不是某個媒介,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沒有找到情感的依託。

對照以上,遊戲至少滿足了孩子這8個心理需求,反觀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有意思嗎?刺激嗎?考砸了能立馬重考嗎?有可以交流題目的小夥伴嗎?你及時讚美孩子了嗎?他在精神上有所獲得嗎?

這一系列的疑問句如果能夠釐清,迷戀手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那麼,如何讓孩子從遊戲當中走出來呢?

下一篇推文,針對這8個心理需求,我們具體來聊一聊方法!

作者:雨燕

編輯:陪伴

歡迎關注@天天陪伴,每天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園資訊、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其實不一定,一般情況下,孩子玩遊戲上癮有三個因素:①遊戲自身的因素很多遊戲,自身的趣味性很足、互動性和競爭性很強,還有便利性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孩子接觸之後對遊戲的黏著度很高,每天都想著玩遊戲。②個體因素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
  • 心理「陷阱」:街頭上的夾娃娃機,為什么爸媽要帶孩子遠離?
    孩子們愛玩遊戲,但有些遊戲是不適合的。在街頭最熱鬧的一角,一位胖嘟嘟小男孩在地上打滾,一邊滾還一邊嚷嚷:「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他的身旁是一排整齊的夾娃娃機(也叫夾公仔機),很多小朋友和年輕人都在玩,他們一個個神情專注,生怕手一抖玩具就掉了。小男孩的媽媽生氣地衝孩子吼:「都已經玩了20塊了,你夾不到怪誰呢?」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家長別慌,也別放棄,將這3個方法用起來
    於是,她覺得自己再也管不了孩子了,就報警讓警察來管。看到這,我倒吸了一口涼氣,心裡的疑問不斷。1. 孩子3歲就開始玩遊戲,父母那時在幹嘛?2. 孩子3-10歲,這7年期間,父母又是在幹嘛?3. 孩子不斷地為遊戲充值,父母是真沒發現,還是聽之任之?問題一經剖析,事情也就變得明朗起來。這不就是一對父母溺愛孩子的實例嗎?
  • 讓孩子「科學玩遊戲」,這真的可能嗎?
    面對數量不斷攀升的00後玩家,家長卻普遍缺乏與孩子溝通遊戲的經驗,甚至簡單粗暴地一律禁止。1月23日,「騰雲下午茶·遊戲沙龍」在北京和深圳兩地同時舉辦,邀請兩地的教育、心理及遊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遊戲規則和觀念,提供更多指導孩子進行科學遊戲的建議。問:孩子經常會借家長的手機,但不知道到底是在學習還是在玩遊戲,如何進行分辨呢?
  • 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漂亮,長大後變醜?這些因素,家長別不在意
    正因為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這一點大家還是蠻認同的,小的時候看見某個女孩子長得實在是有點……但是隔段時間再一看,發現比原來漂亮了很多,可是在我們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是女大十八變,越變越難看,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漂亮,長大後變醜?
  • 孩子迷戀網路遊戲,這位心理醫生媽媽這樣做……真受啟發,老師家長...
    她說,即使等孩子長大了有了手機有了錢,相信他也不會沉溺於遊戲世界乃至為此亂花錢,「因為我們從小就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懂得尊重規矩,知道分辨現實與虛幻。」她說,自己的方法未必就是絕對正確的,但相比很多家長單純用一刀切的方法禁止孩子玩遊戲,這樣的方法或許更加有效。二、為什麼手機遊戲如此吸引孩子?
  • 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指令?跟孩子玩這五個遊戲,一個月就看到效果
    很多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寶媽可能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坐在都地墊上,媽媽讓他把食物放在垃圾袋裡,孩子不但沒有把食物放在垃圾袋裡,而且把垃圾袋裡面的食物倒了出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孩子聽不懂嗎?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呢?
  • 孩子頻繁要「抱抱」的原因,並非淘氣粘人,三種心理需求要讀懂
    孩子頻繁要「抱抱」的原因,並非淘氣粘人,三種心理需求要讀懂閨蜜小美,家中有一個「樹袋熊」一般的「抱寶」。兒子起床要抱抱;哭了要抱抱;晚上睡覺要抱著媽媽的胳膊入睡;生了病則更要抱抱;小美每天最繁重的任務便是抱孩子。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看小豬佩奇?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莉莉也陪著孩子看了一集,真的覺得囉嗦又乏味,搞不懂為什麼別的都不愛看,怎麼就這麼愛看這個動畫。要說現在最火熱的動畫片,無疑就是小豬佩奇了,特別是2歲左右剛開始學會看電視的孩子。究竟這部動畫片哪裡吸引了孩子呢?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看呢?本文將為各位家長解惑。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
  • 孩子為何總喜歡咬指甲?或許是這個心理問題引起的,父母別忽視
    導讀:孩子為何總喜歡咬指甲?或許是這個心理問題引起的,父母別忽視前幾天帶孩子去醫院,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六七歲的孩子,正在諮詢醫生,孩子總是啃指甲,怎麼回事?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誘發心理疾病孩子咬指甲,很大原因是心理存在問題,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情緒緊張、焦躁,他們活的太壓抑,於是就會通過咬指甲來緩解情緒,獲得安全感。但是這個方法 「治標不治本」,只能解決一時的不適,如果父母不及時幹預,他們的心理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最終變成心理疾病,影響他們一輩子。
  • 疫情當前,孩子的心理防護不能缺位,3個方法幫孩子順利度過疫情期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家長過於專注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忽略了疫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作為成年人,我們能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獲取信息,及時調節心態;但我們的孩子由於心理調節機制尚不成熟,同時受到認知、表達、情緒調節和經驗的限制,因此年紀越小,面對突發事件就越敏感,更易產生焦慮情緒。
  • 成長階段,孩子痴迷「遊戲」和「追星」怎麼辦?3個方法合理幹預
    男孩沉迷遊戲、女孩沉迷追星,當家長太難了我們時不時就會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消息,十幾歲的男孩為了買遊戲設備,偷偷花掉家長几千到幾萬的血汗錢,家長希望遊戲公司能將這些錢退回來,但是基本要不回來。還有的男孩雖然玩遊戲的時候沒花多少錢,但是整天沉浸在遊戲世界裡,不吃飯、不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交流,身體也越來越差。
  • 這四種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機遊戲!拒絕「手遊」,家長要做好這...
    認真聽講 一 手機遊戲為什麼會在青少年兒童中風靡? 1.手機遊戲滿足了孩子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價值需求,遊戲設計者們比父母更懂得抓住青少年的內心需求,很多玩法和設計都會源於生活,甚至比現實更清晰、更容易實現。 二 沉迷手遊,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 8隻狐狸吃葡萄的心理故事,收藏來給孩子講講,會收穫很多
    寓言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寓言故事往往生動有趣,能夠引人入勝,又蘊含著人生的哲理,沒事兒適當給孩子講講寓言故事,寓教於樂,好處多多。包麻麻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小故事,是關於8隻狐狸吃葡萄的心理。故事雖然短小,但是卻映射了不同的人面臨相同的處境,所做的選擇千變萬化,從而結果也是大相逕庭。不妨給孩子講講這些小故事,拓展一下思路,啟發思考。
  • 孩子膽小敏感脆弱丨心理學家:家長學會這8招,培養內心強大孩子
    前段時間在看心理諮詢案例的時候,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小女孩在9個以後被父母送到鄉下,由爺爺奶奶撫養。爸爸媽媽每周會跟她視頻,因為孩子小,父母也沒有覺得,對孩子會有多大影響。到了一歲半以後,爸爸媽媽空的時候會隔幾個月回去看她一次,每次走的時候孩子都會大哭。每次爸爸媽媽打電話來的時候,她會拼命央求爸爸媽媽帶她回去。
  • 為什麼孩子會吃手?要阻止嗎?孩子背後這些心理暗示,我們要知道
    這時表妹生氣了,並大聲和孩子說:「你這孩子就愛吃手,這樣多不衛生,快把手放下來,你再吃手,我打你。」一邊又迫不及待地將寶寶的手從他的嘴裡拿出來。這時寶寶好像聽懂媽媽的話一樣,一下子「哇哇」地哭了起來。表妹顯得很擔心和我說:「這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段時間,老愛吃手,是不是不正常呀?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 別再不在意孩子的乳牙了,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乳牙的重要性了
    可是看女兒一直疼,源源一家人都心疼的不得了,剛好去市裡玩就在市裡的醫院又檢查了下,原來是因為乳牙壞了,所以孩子才特別的疼。醫生給孩子補乳牙都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補好後第二天就不疼了。很多人總是以為,乳牙終是會被換掉的,我們根本不用在意乳牙的生長,即使孩子蛀牙也都沒被當回事,反正換牙後又是一口新牙。其實,乳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如何通過行為讀懂孩子的心理?
    總是不願意睡覺上5年級的小洋晚上不願意睡覺,整天無精打採,還常常無故亂發脾氣。醫生檢查發現他並無軀體原因,經心理醫生詢問得知,小洋在學校目睹沒寫作業的同學被老師懲罰,這讓他總擔心作業做不完,會受到同樣的懲罰,所以睡不著覺。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裡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有關。
  • 小時候女孩有這3個「缺點」,長大普遍更出眾,家長別逼孩子改
    女孩有這3個「缺點」,將來就越容易出眾,家長別逼娃改一、假小子性格擁有這樣性格的女孩子,往往機敏好動,有用不完的精力,鬼點子多,而且假小子性格的女孩不喜歡玩過家家、布娃娃的遊戲,她們動手能力強,所以更容易和男孩子打成一片,玩男孩子的遊戲。美國兒科學會的報告也表明:「遊戲能發揮想像力、提高身體力量、敏捷度,同時激發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