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各學校開學時間一延再延,在這個史上最長寒假裡,大多數學校紛紛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設了網課。網絡課程藉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居家就能完成學習。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孩子因為上網課更多了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機會,從而迷上遊戲,怎麼也戒不掉。
不時看到新聞報出,有孩子因為玩遊戲充值默默花掉了父母多少錢,動轍上萬,甚至幾十萬的(宿遷男孩遊戲充值40多萬,花掉了家裡的賣房款)。
網際網路時代,真是成也網絡,壞也網絡。
遊戲對孩子的吸引,隨著這個不斷充值的假期宅在家,興趣越來越大,成了困擾無數家長的難題。
那麼,遊戲到底是哪裡吸引孩子呢?
1、遊戲有意思、好玩;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心理。
2、遊戲很刺激,音效、畫面、故事場景設置;讓孩子從視覺到聽覺到感覺,都能很快參與其中,並且覺得刺激。
3、遊戲中有及時性讚美。只要孩子玩好了,就鼓勵讚美,獎勵金幣,給掌聲,送鮮花等,讓孩子時刻都有被認同的感覺。
4、遊戲可以重新復活。如果孩子玩失敗了,可以立馬重新復活,獲得全新的機會。
5、遊戲可以交流互動。既可以在線上遊戲過程中,和一起玩的小夥伴進行對話,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作為談資,和同學朋友交流經驗和體驗。
6、孩子玩遊戲能收穫成就感。
遊戲玩好了,馬上鼓勵讚美,孩子形成足夠的成就感,這樣的體驗在平常學習時,是很難找到的。
有一項調查顯示,80%的孩子對學習都沒有成就感,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學習上很普通的,他們得不到別人的鼓勵讚美和欣賞,但打遊戲的時候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很多孩子為什麼會願意花錢買裝備?因為想要贏,為什麼要贏?是為了得到成就感。
7、孩子玩遊戲能收穫存在感。
存在感是隨著第6點中的成就感來的。孩子在遊戲中有了成就感,就自然收穫了存在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其中,歸屬感是指有人看到我的存在。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渴望得到愛,現實生活中,從父母那得不到的,遊戲能夠給到孩子。
8、遊戲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
任何時代都會出現休閒娛樂的遊戲,30年前是流行音樂,20年前是電視,10前是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各種聊天,現在是網路遊戲,再過十年,還會有新的產品出來。
遊戲不會害人,坑害孩子的不是某個媒介,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沒有找到情感的依託。
對照以上,遊戲至少滿足了孩子這8個心理需求,反觀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有意思嗎?刺激嗎?考砸了能立馬重考嗎?有可以交流題目的小夥伴嗎?你及時讚美孩子了嗎?他在精神上有所獲得嗎?
這一系列的疑問句如果能夠釐清,迷戀手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那麼,如何讓孩子從遊戲當中走出來呢?
下一篇推文,針對這8個心理需求,我們具體來聊一聊方法!
作者:雨燕
編輯:陪伴
歡迎關注@天天陪伴,每天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園資訊、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