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的美麗外型、亮麗的姿態和優雅遨遊的身姿,在民間俗稱「媽祖魚」的臺灣白海豚,有著令人動容的天使面貌,它主要生活在臺灣西岸苗慄以南至臺南以北的淺灘海域,屬中華白海豚中的「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亞種,無論地理區域和生活習性,都是臺灣最獨一無二的物種。
在臺灣最珍稀的保育類動物裡,臺灣白海豚的稀有程度自然不在話下,它不僅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極危物種(CR, Critically Endangered),全球不超過70隻的極少族群數量,也讓它隨時可能有滅絕的危機,若不加以保護和照顧,臺灣白海豚可能真有一天會重蹈臺灣雲豹的覆轍……
由於臺灣白海豚屬於近岸型的海豚,因此它不會生活在海洋較深的遠洋海域──在棲息水深不超過25公尺、淡海水交會處的特性裡,臺灣白海豚所在的棲地範圍,往往只在不超過海岸線5公裡的地區以內。
研究揭露,近年來,中國揚子江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滅絕、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即將滅絕,以及紐西蘭毛伊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 mau)的瀕臨滅絕,都在在顯示當一種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受限於棲地範圍,且族群數量少於100頭時,其滅絕速度將非常迅速。
漁具誤捕造成的意外傷亡,往往是將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推往滅絕之路的主要原因。雖然專家早已確知什麼是這些鯨豚生存的主要威脅,但缺乏處理威脅的果斷行動,鯨豚的族群數量還是急遽下降,「我們必須儘快採取行動,改變臺灣白海豚生存的威脅因子,復育之路才會亨通。」
研究指出,除了漁具傷害的問題外,還有許多因素也是造成臺灣白海豚數量稀少的主因。
上個世紀迄今,臺灣西海岸聚集了高密度的人口與快速的工業發展。1995年至2007年間,西部海岸線因為防洪工程、漁港建設、發電廠的設置、以及其他公共設施,而遭受侵蝕與並變化,使得臺灣白海豚的棲地減少約20%。
淡水流量減少會影響河口食物,因而影響臺灣白海豚的生存。臺灣西部幾條主要河川有許多在上遊被攔下,提供農業、工業、發電和家庭用水。在臺灣白海豚最可能面臨食物資源挑戰的冬季,幾乎沒有淡水流入大海。
與臺灣白海豚棲息地接壤的沿海地區有各種工業園區,包括儲油廠房、石化工廠、船舶補油站和火力發電廠。工業汙染物排放到當地的空氣、水和土壤中,影響了臺灣白海豚及其食物的棲地品質。
臺灣白海豚受到許多人為噪音的影響,包括船舶交通、軍事演習、地質研究和鑽孔工程的聲響,某些聲源發出的聲音非常響亮且具有潛在傷害性,長時暴露在高強度噪音環境中,會造成鯨豚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力傷害。
而如何讓如此美麗的動物不要再因人類的肆無忌憚而滅絕,考驗著你我的努力和智慧……
< 歡迎閱讀新的歷程為你呈現的精彩內容,如果喜歡或想了解更多歡迎添加關注收藏加評論以支持小編。也更好的每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