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香=臺灣鯨豚保育史

2021-01-14 華夏經緯網

 

周蓮香(左)在臺大的鯨豚研究室,與標本師李宗翰(右)討論製作標本過程的發現。無法救活的擱淺鯨豚,製成標本之後,還是很有助於海洋哺乳動物的學術研究。攝影/陳正興、中華鯨豚協會

捕鯨打牙祭 鮮血染紅海水

每到春來,澎湖沙港村就有大批海豚洄遊,漁民出動數十艘船圍捕來的海豚轉賣發筆小財,或者宰殺分食。染紅的海水與碼頭,原是當地習以為常的場景,殘忍畫面卻於一九九○年被國際保育組織「信任地球」(Earth Trust)傳送到美國,引來國際撻伐。

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不忍臺灣人背負鯨豚屠殺者的汙名,開始投入臺灣鯨豚保育,力推鯨豚應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幾個月後,她做到了。

數百名志工 投入擱淺救援

「鯨豚媽媽」周蓮香一九九四年就出版臺灣第一本鯨類圖鑑,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鯨豚協會」,協會至今訓練過數百名志工參與鯨豚擱淺救援、推廣鯨豚保育教育。周蓮香跑在救援最前線,也投入鯨豚研究建立學術後盾,十八年的學術生涯,等於寫了一部臺灣鯨豚的保育史。

最近,周蓮香關注中華白海豚,常奔波臺中到嘉義間、出海調查。周蓮香指出,中華白海豚棲地在水深不到二十公尺的淺水區,特別容易受到海岸開發的影響。西部海域可能只剩不到兩百隻,臺灣應該更重視沿海開發計畫帶來的環境影響。

三年生一胎 怎堪環境磨難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周蓮香指出保護鯨豚的理由,而且它們生殖率特低,兩、三年甚至八年才生一胎,一輩子頂多只有十個孩子。而後天生存環境的磨難,更加速鯨豚瀕臨滅絕。

臺灣很幸運,全球八十五種鯨豚,三分之一都可在臺灣周邊海域看得到,但海裡卻危機處處,流刺網、不當開發、還有各式汙染,都是死亡陷阱。島內曾調查東部兩處漁港,每年的鯨豚誤捕量約兩千多隻;一分美國研究報告更曾估算,全球每天死於網中的鯨豚多達三十萬餘只。

中華白海豚 難容臺灣海域

生活在陸地,我們很難感覺到海洋哺乳動物消失。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危機的問題,近年才漸受注意;傳說就是「美人魚」的「儒艮」,已經許久未曾出現在臺灣海域,周蓮香所知的儒艮標本,都是幾十年前的歷史。

周蓮香剛開始投入鯨豚研究和保育時,幾乎沒什麼人相信臺灣有鯨豚。多年後,海豚「阿通伯」在苗慄通霄海灘擱淺事件,為臺灣上了鯨豚保育重要的一課。

拯救阿通伯 編進小學課本

屬於「瑞氏海豚」的阿通伯在二○○○年落難,被救起後復健六十四天回到海洋,創下亞洲成功野放海豚的首例,這件事還被寫進小學教科書裡。

「那一刻,我等了十年。」在阿通伯成功野放之前,周蓮香處理過兩百九十個鯨豚擱淺個案,有十八次擱淺時還活著,卻還是回天乏術,「當年四十幾歲的阿通伯給我很大的鼓舞。」她笑著說。

救援擱淺鯨豚,必須動員大批人員,當時日夜輪班照顧阿通伯的志工,就有一百三十多人。他們平均年齡才二十歲,當起鯨豚保母令人動容,除了二十四小時排班泡在水池抱著它,給它溫暖和安全感,還幫它排便、清理水池、採血、打針、灌食,簡直像照顧親人一樣。

第三次野放 它才安全到家

恢復健康的阿通伯回到大海時,周蓮香合掌祈禱:「拜託拜託,千萬不要回來!」盼它儘快適應大海,但阿通伯沒多久就回來了。

「阿通伯太老了,回大海等於送死。」當時許多人主張留下阿通伯,擔心它無法再適應大海。阿通伯兩度折返、擱淺在它最早被發現的地方,折騰到第三次遠放到基隆外海,才成功回歸大海。十多天後,有人在衝繩附近發現它的行蹤,證實它已安全回家。

80多種鯨豚 醫療需求不同

至今臺灣成功救活的擱淺鯨豚只有五隻,難度高,是因各方麵條件都不足。周蓮香指出,鯨豚獸醫學幾乎是「實驗性的醫學」。人不論膚色、種族,身體結構與器官並無二致;鯨目有八十多種鯨豚,習性出入很大,救援、醫療的需求更是不同。

周蓮香一直夢想臺灣能有設備完善的「鯨豚保育研究中心」,長期推動鯨豚保育和研究。臺灣當前也還不像先進國家和地區,為鯨豚畫設「海洋保護區」,更缺乏一部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周蓮香沒放棄當推手,繼續催生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想讓鯨豚都有免於生存恐懼的自由。

【2008/06/08 聯合報】

 

責任編輯:包瑋瑋

相關焦點

  • 工程惹禍 臺灣苗慄鯨豚綠蠵龜擱淺致死
    (外埔安檢提供/謝明俊苗慄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苗慄縣後龍鎮外埔漁港北側沙灘,前天又有民眾發現1具擱淺死亡的鯨豚,這是外埔地區海濱近1個月來發現第4起鯨豚及綠蠵龜擱淺死亡,當地居民質疑是因為竹南、後龍沿海,目前正在施作離岸風電工程,打椿及離岸風機低頻噪音造成鯨豚及綠蠵龜迷航擱淺死亡後,隨沿岸流打上沙灘,海巡人員已通報中華鯨豚協會人員到場採樣,釐清死因。
  • 追逐鯨魚的人:專訪臺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
    由於大學時就喜歡拍生態攝影,加入黑潮後就自然而然地拍起鯨豚,甚至拍了一部海豚的紀錄片《海豚的圈圈》。在拍照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水下攝影鯨豚的難處,更驚訝的發現臺灣居然沒有人有拍攝水下鯨豚的經驗。藍鯨,2012年攝於斯裡蘭卡在國外晃了一圈,金磊心心念念的是回來拍攝臺灣海域的鯨豚。「要拍臺灣的鯨豚,得分成三個階段。
  • 臺灣宜蘭縣發現鯨豚擱淺死亡 系2019年第3例
    中新網5月9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海巡署」第一岸巡隊8日下午5時許,在宜蘭縣蘭陽溪發現鯨豚擱淺死亡,由於天色逐漸昏暗已現地掩埋,後續將配合相關單位採樣化驗,這也是2019年宜蘭海岸第3例死亡鯨豚擱淺案件。
  • 兩岸專家共探「鯨豚研究和保護」
    當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舉行。王丁以廈門為例,指出當地300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就維持著一個穩定的中華白海豚種群。該研討會自2005年首次在臺北舉辦,迄今已是第七屆,每兩年舉辦一屆。主辦方表示,舉辦研討會,旨在定期交流鯨豚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的交流合作。
  • 瑞氏海豚|大灣區鯨豚死亡檔案
    圖片來源:目擊者瑞氏海豚 Grampus griseus國家二級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  DD 數據缺乏瑞氏海豚為全球性的鯨豚種類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海域的宜蘭南部至臺東縣,是賞鯨的主要觀賞種類之一。但於日本與斯裡蘭卡地區族群量減少,與該海域捕捉活動有關; 印尼海域則遭到魚叉捕殺 瑞士海豚也會遭到漁網誤捕,包括刺流網、延繩釣、與拖網。
  • 臺灣漁業闢新增值路徑:賞鯨豚、摸蜆子、玩垂釣【2】
    原標題:臺灣漁業闢新增值路徑:賞鯨豚、摸蜆子、玩垂釣 奔漁場抓魚吃蜆   「一兼二顧、摸蜆仔兼洗褲」,去臺灣的濱海地區旅行,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提及「摸蜆」,許多人還會想起兒時的童趣生活。漁場進行科技轉型,開發的第一瓶立川黃金蜆上市,榮獲臺灣消費者協會的「消費金牌獎」,之後漁場又與臺糖公司合作,製成臺糖蜆精上市,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如今,立川黃金蜆開發出的系列產品年產值高達30億元。   漁人碼頭風華再現   臺灣聞名遐邇的「淡江夕照」就出自淡水漁人碼頭。
  • 講座︱邱仲麟:中國歷史上的鯨豚擱淺
    剖析歷史上鯨豚擱淺的案例,不僅可以還原文明古國的海洋生態,還能加深對思想文化、社會民俗變遷的了解。2019年11月29日,臺灣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邱仲麟在復旦大學應邀舉行「鯨豚擱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馮賢亮老師主持,三十餘位來自校內校外的師生參與聆聽。講座開始前,馮賢亮老師對邱仲麟教授過去的豐碩研究成果進行介紹。
  • 又見鯨豚擱淺!金門今年第16起鯨豚擱淺死亡案例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金門)岸巡隊今(12日)表示,昨日傍晚巡邏人員在金門縣金寧鄉安東一營區岸際發現一隻死亡鯨豚,死亡原因不明。截至今年,這已經是金門地區第16起鯨豚擱淺岸際死亡案例。距離上次颱風米克拉來襲之際,金門岸巡隊於成功海堤岸際沙灘發現活體小型海豚擱淺才不過一個月,近日金門又傳出有鯨豚擱淺致死。金門岸巡隊表示,第二機動巡邏站昨(11日)晚間六點半於金寧鄉安東一營區(陸軍W13據點)岸際實施巡查時,發現一隻死亡鯨豚,隨即通報海巡署第十二巡防區指揮部,轉報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人員協處。水試所海洋課人員到場處置檢查鯨豚長60公分、寬12公分。
  •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順利召開
    11月19日至22日,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NGO組織共同主辦的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賓館順利召開。
  • 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
  • 鯨豚擱淺不宜貿然救助
    據新華社電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於2日在珠海成立了首支鯨豚類專業救護隊
  • 臺灣今年已發現至少15隻鯨豚擱淺死亡
    中新社臺北5月14日電 臺灣苗慄縣竹南鎮海岸14日發現1隻死亡鯨豚,這是苗慄縣一周內發現的第二起鯨豚死亡案。截至目前,今年全臺已發現至少15隻鯨豚擱淺死亡,包括瓶鼻海豚、柯氏喙鯨及侏儒抹香鯨等種類。綜合聯合新聞網、今日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臺「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龍港機動巡邏站14日上午7時50分接獲民眾通報,在竹南鎮龍鳳漁港南側海岸有1隻鯨豚擱淺。海巡人員抵達後發現,這隻鯨豚體長約2米、寬約0.75米,已死亡多時。臺灣中華鯨豚協會通過海巡人員傳送的照片辨識,初步認定死亡鯨豚為侏儒抹香鯨。這是苗慄縣一周內發現的第二起鯨豚死亡案。
  • 臺灣彰化海邊抹香鯨豚身亡 或因覓食小魚擱淺
    臺灣彰化海邊擱淺鯨豚 傷口過多搶救不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彰化縣大城鄉三豐村舊哨口香菇寮海邊,18日上午發現一隻鯨豚擱淺。海巡署四一大隊前往救援,但鯨豚疑似擱淺過久,不幸死亡,已送到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作為學術研究。  大城鄉謝姓女子18日上午10時,在三豐村香菇寮海岸,發現一隻鯨豚擱淺在海邊,連忙報警。海巡署四一大隊獲報後趕往現場,發現鯨豚還有氣息,但腹部和尾鰭都有傷口,血流不止,岸巡人員趕緊蓋上溼布替鯨豚保溼,並通知鯨豚協會與彰化縣府保育課前往協助,動用多名人力才把鯨豚搬上岸療傷。
  • 臺灣一罕見「鬚鯨」擱淺死亡 將解剖釐清死因
    中新網9月23日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近日,臺灣苗慄縣後龍鎮外埔沙灘一隻身長約4米、寬達1.2米的鯨豚擱淺,經「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到場確認已死亡多時,通報中華鯨豚協會後確認為罕見「鬚鯨」,更是近年來苗慄地區發現體型中最大的鯨豚
  • 海豚與鯨的愛情結晶——「鯨豚」可凱馬魯
    「鯨豚」可凱馬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27日報導,在自然界當中雜交成功的物種並不多見,不過血緣相近的動物中有可能會雜交成功「鯨豚」可凱馬魯(Kekaimalu)就是一個例子,它是由一頭寬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和一頭偽虎鯨(false killer whale)雜交而生的,可凱馬魯的父母是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產生感情的,1985年的時候它們在美國夏威夷的海洋公園裡生下了可凱馬魯。
  • 大鵬擬建鯨豚擱淺 救助聯動機制
    在鯨豚擱淺救助聯動機制論壇上,記者獲悉,新區正在探討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鯨豚擱淺救助聯動機制,目前已有初步方案。隨後,紅樹林基金會、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三家NGO機構,共同啟動海洋清潔行動,在楊梅坑海域清理海底漁網等海洋垃圾300多公斤。
  • 江豚|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9
    鯨鯊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1刪檔 偽虎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2侏儒抹香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3鯨鯊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4綠蠵龜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5點斑原海豚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6綠蠵龜|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7中華白海豚|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8設立本檔案的目的在於記錄深港惠灣區大型海洋動物的蹤跡,為非盈利公益行為本檔案所目擊的視頻來源均為漁民釣手潛水員投稿,若有版權異議,請在後臺留言;因圖片視頻清晰度限制
  • 臺灣半數死亡擱淺海龜體內發現廢棄物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記者歐陽開宇劉舒凌)臺灣當局「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2日消息稱,臺灣今年上半年所發現死亡擱淺海龜中,超過半數消化道內發現人造廢棄物。
  • 屢有鯨豚擱淺身亡,是自殺?他殺?還是意外?
    由於環境惡化和人類的捕捉,目前一些鯨豚品種已瀕臨滅絕。國際上有專門保護鯨豚的組織,但仍有個別國家和地區有獵鯨舊傳統,他們是日本、挪威、冰島,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北加拿大的一些土著部落。鯨豚是大海中自由的精靈 圖/網絡  其一是地形說。在海水逐漸變淺的岸邊,若水下是軟質泥沙底,鯨豚的超聲波落在上面發生衰減。得不到定位信息,鯨豚就會驚慌亂走,從而陷入絕境。
  • 海豚與鯨的愛情結晶:「鯨豚」可凱馬魯(圖)
    「鯨豚」可凱馬魯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27日報導,在自然界當中雜交成功的物種並不多見,不過血緣相近的動物中有可能會雜交成功。「鯨豚」可凱馬魯(Kekaimalu)就是一個例子,它是由一頭寬吻海豚(bottlenosedolphin)和一頭偽虎鯨(falsekillerwhale)雜交而生的,可凱馬魯的父母是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產生感情的,1985年的時候它們在美國夏威夷的海洋公園裡生下了可凱馬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