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哥聊攝影:有時候拍攝建築,採用黑白攝影的方式會更好
你好,我是古哥,在所有的建築中,總能出現很多我們沒有見過的,我走遍了世界各地,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建築物,於是便用攝像頭把它們全部定格在我的腦海中,也許你會說建築物在我們生活當中實在是太常見了,以至於你會忽略了它的美,其實真正美好的事物存在於任何地點,只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它的眼睛,古哥在這裡給大家分享我所拍攝的建築圖,以及分析為什麼這麼拍,還有它的構圖方式等等,喜歡我的講解,那就點個讚唄!
我在外出遊玩時總會沉醉於各色各樣的景色之中,但苦惱於不能將其永遠留下。後來我有了屬於自己的相機,每次外出它都是我的必備之物,看到美好的景物就會將其拍下,但是想要拍一張杰出的作品有談何容易呢?
一:度假村一角
1.1、背景
這幅照片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在十多年前去西西里的陶爾米納度假時拍攝的,他是一位資深攝影師,在我的攝影道路上指點了不少,今天將他的這幅作品拿出來就是因為它十分特殊。
我第一眼見到這幅畫面時,覺得這個建築物實在有些普通,但是在細細觀察之後,卻發現了一些不同,要知道在那裡只是個遊人歇腳的地方,可它卻能夠從一眾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光這點我就非常佩服他。畫面中是該建築的背面,牆壁上分散的射擊孔面朝兩個方向,這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也很有效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1.2、構圖
我一直都覺得黑白照片有種獨特的魅力,與彩色照片相比,它看上去更加高雅、超凡脫俗,因此許多傑出的攝影作品均是黑白的。不過從另一方面講,黑白照片與我們感官世界中的觀感不相符,沒有顏色的話就意味著會淡化畫面的感情色彩,這時,我們就應該著重去體現內容了。
像我們生活當中常能吸引人注意力的便是色彩了,在攝影當中同樣如此,但是你想過沒有,在攝影當中不止是色彩可以,因為攝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則會讓人傾注更多的精力。就比如說我常常除了色彩,也會利用形狀、線條和局部這些點來抓住觀者的眼球,可能會不太明顯,但是如果成功抓住了觀者的眼球,它會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對於這幅照片來說,我和我朋友一致認為取景是成像效果的關鍵。畫面中,街道、其他建築物、行人和汽車等帶有現代化氣息的景物都被忽略掉了。於是你們看後會留下這樣的印象:這是個荒涼、靜寂、孤零零的奇怪建築,而這就是我們想達到的效果了。而我們可以決定的事是:作品之中哪些是現實主義的,哪些是具有非現實主義色彩的,根據自己所想表達的情感去設計畫面的虛實效果。
1.3、技術
我一般都會注意對拍攝時機的把握,當然,選擇適合的膠片也很重要。他在南部國度旅行時,當地光照充足,明暗反差也很大,因此在創作時,我想他肯定是選取了顆粒度較細的膠片,事實證明他告訴我的答案也是柯達T-Max100,這種ISO100的細顆粒度黑白膠片,其解析度值得稱道,能夠令畫面及細節部分得到完美表現。
他在拍攝的時候,雖然天空中只有很薄的雲層,但照到建築物上的光還是不足,主要集中在前部,因此我們會感覺畫面中某些局部很亮,基本上看不到陰影。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適當的拍攝位置,把畫面中的暗部表現完美,在這一點上,畫面中傾斜的線條起到了作用,這是我的個人想法,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採用。
掃描底片之後,如果畫面上有細小的劃痕,那就需要我們手動修飾了。這張作品中的比度被我的朋友降低到了最小,我明白他的意圖,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光線照射的部分就會過於明亮。在這之後,他還為整體畫面加入一層較暗的橘棕色,這一做法真的是錦上添花,實在是令我佩服。
二:倍兒美麗的紅色
2.1、背景
我在旅途中驟降大雨,無法領略到城市的美麗風光,這對於我來說實在是一件非常沮喪的事。不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為了躲雨而走進的那家餐廳成為了一個很棒的拍攝場所。我並沒有拍攝整個餐廳,而是選擇了拍攝局部。
在這家維也納的義大利餐廳中,這個底襯為明亮鏡面的玻璃酒櫃就極富美感,於是在吃午飯時,幾幅照片在我的鏡頭下誕生了。被鑲入暗紅色牆中的酒櫃位於我們的飯桌之後,一個個裝有紅色液體的瓶子整齊地排列其中,它是餐廳的特色裝飾。
2.2、構圖
首先,我利用明亮溫暖的紅色、橘紅和黃色色調,這種色調可以帶給人視覺上的美妙體驗,那種溫馨、美妙的撫慰感把我們的沮喪一掃而空,開心的感覺至今難忘。一排排玻璃瓶擺放規整,背景中的鏡面也令人浮想聯翩,我感覺它將會賦予這幅照片強烈的三維立體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自下而上的拍攝視角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當時我站到了牆邊,仔細觀察了這個酒櫃,之後又從座位處再一次去看它,反覆幾次後,才選定了這個最理想的拍攝角度。清晰的畫面看上去高貴、典雅、非同凡響,甚至有一種榮耀和崇高的意味。當然,我曾多次強調過光線對畫面的重要性,在這裡也是一樣。因為在它的照射下,我們看不到陰影,只有明亮、炙熱的暖意滾滾襲來。
2.3、技術
如果你在這種封閉的空間中,非直接的光源下拍攝的話,就可以像我這樣,設置一個可接受範圍內的感光度值,要明白,這種情況下想要短時間曝光是不大可能的。通常情況下,感光度值較高時,噪點也相對嚴重,因此要採取其他相關的措施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初我嘗試把感光度設定為最大值ISO400,不過最終在拍攝時還是把感光度值定為了ISO320,相應的快門速度設為1/80秒。我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成像效果會模糊。
所以,為了能夠避免這種情況,拍攝時,我把相機放到了酒櫃下方的一塊牆板上,鏡頭對準斜上方,按動快門前使用景深預視按鍵,這樣我既可以選擇畫面構圖,又可以在按下快門前控制畫面的虛化程度。在拍攝的時候,如果你的相機處於穩定狀態,最後的成像效果就會比較清晰,比較理想。
拍攝時我利用了非直射的光線,讓其從瓶子的一側射入壁龕,這樣天花板在下方暗紅色牆壁的映襯下就可以顯得更為明亮。此外,我還將對面櫃檯和幾個餐桌上的燈光一起運用起來,成了畫面的補充元素。
總體來說,光線的強度適中,這幅畫面就是在不同光線的混合作用下拍攝出來的。另外,我還把照片向右旋轉了1.5°,這樣看上去,紅色的區域與左上方的天花板靠得更近了。我也對畫面的邊緣進行了相應的裁切。之後,為了提高對比度,令紅色更突出,我降低了色彩飽和度。
三:媲美威尼斯
3.1、背景
當你漫步在波茨坦街頭時,一定不要錯過無憂宮周圍的園林地帶,還有巴洛克式花廳及圍欄。這些有著超大窗子、巨型圓柱和美麗外觀的建築物宏偉瑰麗,我曾多次遊覽波茨坦,每一次都要去那裡走一圈。
對於遊人來說,巴洛克式花廳入口處的景觀可謂美不勝收,你也可以進去後左轉,觀賞帶有側翼的拱形門,之後再遠望克勞思山上的美景宮,它可是被公認為是建築界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愛好美景的我,自然是全部都不會錯過的,而這幅照片就是我拍攝的其中一個。
我確定好了拍攝地點,並精心設計了構圖,把兩邊的小柱子放於畫面的前景中,然後要做的事就是耐心等候,等待某個遊客走到拱形門的下方時,我再按動快門。這需要十足的耐性,既要等合適的人走到合適的位置,又要確保這時畫面其他位置上沒有幹擾元素。最終,我的努力沒有白費,畫面中人與建築的比例懸殊,能更凸現出建築物的華麗壯觀,也因此給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2、構圖
這幅照片是我將平面感和立體感統一以後得出的。為了加深人們對被攝體的建築風格及疏朗畫面的印象,我將拱形門的位置放在了黃金分割線之上。暗淡的色彩、作為點綴的幾個人影、古老的建築風格、恰當的拍攝角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創作這幅傑作的必備因素。
畫面中最明亮的位置——小柱子、美景宮和天空會吸引觀者的視線在前景和遠景間遊走,如果我想要留住你們的視線,那我就需要在畫面中安插許多看點,所以,諸多的看點就是這幅照片的成功之處。
3.3、技術
我發現使用遠攝鏡頭雖然能突出被攝體,但在精確調焦方面卻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調焦稍微不精確,就會造成被攝體的模糊。所以我便改用長焦鏡頭,它可以很好地避免線條的扭曲和變形,在拍攝此類建築場景時,也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為了突出建築物的平面感,通過旋轉,我對畫面的位置進行了調整。為了使畫面的四邊對齊,我稍稍進行了裁切,同時提高了畫面的亮度。此外,我給畫面添加了一層棕色。除此之外,為了加強畫面的靜態美感,令靜謐、安寧的意境吸引觀者,我還修掉了路面和前景部分的髒點。
小結:建築本身的平面感很強,視覺上還有被壓縮的感覺,而當你的視線經過大門會到達後方建築物,再加上大門兩側的幾根小柱子,如果能夠將這幾個元素全部運用起來,把畫面分成了前景、中景和遠景,這三個部分呈逐步遞深的趨勢,便能夠很好地將畫面的三維空間感強化。
當然了,我這是自己旅遊時所拍攝到的,而作為一個攝影師,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這樣灑脫,所以你們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周圍的建築、景物上,周圍的景物建築肯定是被人拍攝過很多次的,從而失去新鮮感,而我這麼做的目的,便是希望可以加強你的觀察能力,這在攝影當中非常重要,於平常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點,這是作為攝影師的一個基礎。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景物,一樣會對你的攝影技術有所幫助。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那就點個讚再走唄!我們下期再見!
(感謝平臺提供部分圖片,其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