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詩人」傅聰謝幕,音樂與家書仍「繞梁」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2006年,傅聰在上海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上海音樂廳提供)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消息傳來,國內音樂界為之扼腕痛惜。而在網絡上,《傅雷家書》的讀者對這本「成長啟蒙書」的溫情記憶,亦如潮水般湧動不息。

晚年:常把「阿拉爺講、阿拉爺講」掛嘴邊

「我們將永遠記住他,他是一位具有偉大人格的偉大音樂家!」傅聰逝世,國際著名的阿格裡奇基金會在網絡上發出追思與評論。

在鋼琴家郎朗眼中,傅聰是「古典樂壇裡的一股清流,也是一種精神燈塔」。

傅聰是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傅雷的長子。1934年,傅聰出生於上海。酷愛藝術的父親傅雷,學貫中西,當時擁有一座上海知名的書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於長子傅聰,他寄託了全部的父愛和畢生的文藝理想加以培養。

「傅聰三歲至四歲之間,站在小凳上,頭剛好伸到和我的書桌一樣高的時候,就愛聽古典音樂……」「只要收音機或唱機上放送西洋樂曲,不論是聲樂是器樂,也不論是哪一樂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靜靜地聽著,不會吵,也不打瞌睡。」

發現傅聰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傅雷讓他學習鋼琴。幼年時的傅聰,幸運地師從遠東第一交響樂團——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的義大利指揮家、鋼琴家梅百器,在其門下受教。但為了反抗父親,他一度中止學琴。他自稱,直到17歲之後「才真正下功夫練琴」。

1954年,傅聰赴波蘭留學,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傑維茨基教授,並於1955年獲得「第五屆蕭邦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演奏大獎,在國際古典樂壇嶄露頭角。正是在這段時期,傅聰與父母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書信往來。這些書信後來被弟弟傅敏發現,整理出版。這就是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裡有藝術啟蒙、音樂鑑賞;有成長之道、家國情懷,從為人處世到治學態度,點點滴滴、無微不至。閱者無不驚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可以如此境界高遠、宏大開闊,又可以這般「嘮嘮叨叨」、念茲在茲。

「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在這部家書中,父親傅雷坐於書齋,向著遠在天涯的遊子傅聰敞開靈魂,將藝術的靈犀和人生的感悟一一坦白、全然託付。曾翻譯過羅曼羅蘭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傅雷,常常以「成為約翰·克利斯朵夫那樣的人」自勉並激勵傅聰,希望他在精神上追求至純至美,又能夠擁有剛強的生命力。

毋庸諱言,父子之間也會有矛盾和衝突。以嚴厲和性格剛烈著稱的傅雷,儼然一位「虎父」。少年心氣的傅聰,也曾承受不住父親巨大的期望和嚴格的管教,嘗試叛逆,甚至出走。在一次接受採訪中,他回憶自己經常和父親發生矛盾,跑出家門,輪流躲在爸爸的幾位好朋友家裡「避風頭」。

但更加毋庸置疑的是,通過《傅雷家書》,父親傅雷的靈魂,深刻鐫刻在傅聰的音樂之中。傅雷熱愛東西方古典藝術,並且具有極高的鑑賞力。而傅聰自稱為「古典樂的守門人」,將他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建築於人類燦爛古典文明的高峰之上,並守護著這些先行者的秘密。

傅雷以人類古典文明的精華滋養傅聰的心靈。他在家書中反覆告訴傅聰:「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鋼琴家。」

這諄諄教誨正是傅聰的「精神燈塔」。據友人回憶,晚年傅聰常把「阿拉爺講、阿拉爺講」掛在嘴邊。他感嘆,何其幸運,父親將他當成了一個朋友、一個知心的同道中人來傾訴心情、切磋藝術,父親將他視為了「在這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父親給我的家書、給我的感受,是一種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大寫的愛(『LOVE』)」。傅聰曾說。

授課:總是一襲唐裝,講地道的上海話

在國際樂壇,傅聰的名字緊密地和「蕭邦」聯繫在一起。傅聰在寫給父親的家書中提到:中國人詩詞中含蓄的、浪漫的家國情懷像極了蕭邦的內心。

從小浸染在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之下的傅聰,常以一顆玲瓏剔透的「中國心」去理解和解釋歐洲音樂家的作品。他曾說:「莫扎特的音樂裡有一種大慈大悲。莫扎特全部都是愛,這一點和賈寶玉是一樣的!莫扎特又像孫悟空一樣千變萬化。你給莫扎特一個主題,他就能編,要怎麼編就怎麼編,而且馬上就編。他俏皮極了,這就是孫悟空的本領!」

關於傅聰的音樂,還有一段軼事。一次音樂會後,有人從傅聰演奏的蕭邦夜曲裡聽到了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聽聞這評論,傅聰激動非常。

無論是澎湃的舞蹈性的生之歡樂,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涼、「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都充溢在傅聰的音樂中……對中國傳統詩性文化的深深眷戀和對西方古典音樂的不懈求索,共同成就了這位被《時代》周刊讚譽的音樂家。

「一枝猶負平生意,歸去何曾勝不歸。」改革開放後,祖國的大門向傅聰敞開。思鄉情切的傅聰自此頻繁歸來,幾乎每年都要在國內舉辦音樂會,還在國內著名音樂學府參與教學。

滬上樂評人李嚴歡回憶說,每一次傅聰歸國舉辦音樂會,都是人滿為患、氣氛熱烈,成為一時城中盛事。「他回來演出的很多音樂會上,都會演繹蕭邦的《瑪祖卡》。傅聰演繹的蕭邦如此詩意。可以說,從他的琴鍵上流淌出的,是一首首舞蹈的詩,是演奏者本人心靈澎湃的詩。而傅聰晚年演繹的蕭邦夜曲,則有一種巨大的悲劇情懷。這悲涼源自他本人的命運、以及他對古代中國古典詩詞的感受。」李嚴歡說。

傅聰在上海音樂學院開辦班的場景,令許多人記憶深刻。他穿唐裝,授課中說地道上海話,一邊彈、一邊唱著旋律,手把手教授學生,那形象正是一位去國懷鄉的中國長者。

鋼琴家郎朗記得,傅聰給他最大的激勵在於中國文化方面,「我清楚地記得2001年我在倫敦首演結束時,傅聰先生滿含熱淚地過來與我擁抱。他會親自給我爸打電話,叮囑讓我多讀中國文學,推薦我讀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這都成為我在日後演奏古典音樂時的精髓所在。」

家國情懷,從《傅雷家書》注入傅聰的身心。而漂泊海外的傅聰,恐怕已將這鄉愁化為一種「永恆的悲劇性的詩意」,融入琴聲。

臺上:是音樂「苦行僧」,不是「大師」

「2014年11月7日,傅聰老先生好像過往一樣,邁著穩健而堅定的腳步,走向星海音樂廳的舞臺。這是他一直喜歡的舞臺,每次來,他總是長時間弓著身子在這裡獨自練琴。」長期主辦傅聰國內音樂會的廣州左岸色彩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方潔這樣回憶。那是傅聰在祖國的最後一次巡迴音樂會。

即使八十高齡,傅聰還是一位音樂上的苦行僧。

在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傅聰反覆強調,他不喜歡做「大師」:「對我而言,音樂就是愛,就是一輩子的追求。」

方潔記得,傅聰練琴特別認真。每次從上海家中出發去機場,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反覆懇求「再讓我練10分鐘」。他總是吃完早餐就到音樂廳,一直練琴到下午六點半,吃一點小點心、用熱水泡手、再小睡十分鐘,就登臺演奏,將完美的音樂呈現給聽眾。

從1998年開始,樂評人李嚴歡幾乎沒有錯過傅聰在國內的每一場音樂會。他還記得,15歲那年,去傾聽大師的現場演奏時那種「小粉絲的心情」。

「看他走上舞臺的那一刻,心中湧起的念頭就是——我終於看見了一個活在書本上、錄音中的傳奇。」李嚴歡說。

李嚴歡也曾看見過傅聰「傳說中的現場練琴」。「他是怎麼練?當天晚上舉辦音樂會,下午他到音樂廳坐下來走臺時可能還不到一點鐘。他的練習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傅聰會先把蕭邦24首練習曲從頭到尾慢練一遍,一個一個音練……你想像不到像他這樣年紀、這樣成就的音樂家,是這樣刻苦地練琴。」

「隨後,他下一下臺、抽幾口菸斗。很快的速度,他又上臺,將晚上的音樂會曲目再慢練一遍。這時已經是晚上6點鐘左右。老先生吃很少一點東西,就又上臺了。」

傅聰一生都是如此,沉浸在音樂世界裡,每日精進,從無懈怠,永不止息。他逝世後,一位友人在朋友圈感嘆:「終於不再練蕭邦24首練習曲了……終於達到了完美啊!」

傅聰有一句名言廣為流傳:在音樂裡沒有傅聰,只有音樂。這種對音樂的全然投入、奮不顧身,或許就源自《傅雷家書》中貫穿始終的「旋律」——要永葆赤子之心。

音樂由心而發,一切旋律都是心曲。縱使造化弄人,傅聰出走半生歸來仍是「赤子」。

2004年,傅聰出版訪談體自傳《望七了!》。2014年,傅聰在國內舉辦八十生日音樂會。這些舉動,在音樂界人士看來,都像在預演一種「莊重而充滿儀式感的告別」。

在八十生辰音樂會上,傅聰演奏了他畢生喜愛的六位音樂家作品,分別是莫扎特、舒曼、海頓、德彪西、貝多芬和蕭邦。李嚴歡記得:「這是前所未有的……尤其舒曼、貝多芬晚年是較少出現在他音樂會中……當時人們都有一種感受:好像是傅聰想將他熟悉的、喜愛的音樂家,都一一拿出來,彈給聽眾,像是把自己一生演奏的精華集中展現。」此次演出之後,傅聰告別舞臺。

2020年的冬天,曲終人散,傳奇謝幕。(記者孫麗萍)

相關焦點

  • 「鋼琴詩人」傅聰心中音樂的種子,是傅雷播下的丨逝者
    1934年3月10日,傅聰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傅聰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傅聰為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馳騁於國際音樂舞臺,獲得「鋼琴詩人」的美譽。
  • 臺灣鋼琴詩人Pianoboy高至豪鋼琴音樂會十月來渝
    10月21日,來自寶島臺灣的流行鋼琴家、被大家譽為Pianoboy的「鋼琴詩人」高至豪將帶著他的原創來到重慶,在施光南大劇院舉辦他的流行鋼琴音樂會。他的音樂創作具備多種元素:流行、搖滾、Hip-hop、純鋼琴等都有,創作主題取材自生活點滴、自然風景、男女情愛、奇幻想像等,融合無間,深具特色,擁有屬於自己的鮮明創作色彩,辨識度很高。多年來,Pianoboy的音樂記錄了這個世代的成長、刻劃了無數人獨一無二的回憶軌跡。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傅聰因新冠去世,令人唏噓的第一段婚姻,《傅雷家書》早有端倪
    (文|白夜有讀,圖源來自於網絡)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患上新冠肺炎,已經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有看過《傅雷家書》的人都知道,傅聰就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兒子。傅聰從小在音樂上就有超人的天賦。據說他「長了一雙音樂的耳朵」,在7歲的時候,家人隨意按響琴鍵,傅聰不看就知道是什麼音符。
  • 舒伯特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發展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鍵盤樂器和演奏技術的發展為鋼琴作曲家的創作表現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從19世紀開始,各國的鋼琴製作家對近代槌擊鋼琴作出了許多重要的改進:鍵盤音域也從五組八度擴大到七個半八度,張弦支架由木質換成了金屬鑄造的。機體變為複式槓桿裝置,琴檀頭包裹的鳧皮由氈取代,琴弦不僅被加長而且被交叉排列等等。
  • 「鋼琴詩人」傅聰患新冠去世,一生情路波折歷經三段婚姻
    2020年眼看到了尾聲,一場遍及全國的寒流雨雪侵襲而來,12月28日,有「鋼琴詩人」美譽的傅雷長子傅聰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之前被媒體報導確診新冠肺炎,已經住院兩周進行治療。一代鋼琴大師隕落,令人唏噓不已,李雲迪得知消息後表示震驚和悲傷,凌晨發文懷念:「願那永恆的音樂在天堂永遠陪伴著您,永不寂寞!。在傅聰彌留之際,一直陪伴在旁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卓一龍,卓一龍也感染上了新冠肺炎,所幸症狀較輕,治療三天後很快痊癒 。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院的卓一龍也是一位鋼琴家,曾獲得英國皇家音樂院高級榮譽,是法國巴黎音院首獎得主。
  • 86歲傅聰逝世,《傅雷家書》中留給我們的教育價值依然存在
    堪稱「家教育兒書鼻祖」的《傅雷家書》,曾經深深影響了一代人。2020年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於英國與世長辭,死因是新冠病毒。傅聰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中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也被稱為「鋼琴詩人」。而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就是他的父親。被多少中國人奉為「教子聖經」的《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合集。
  • 《傅雷家書》嘔心瀝血的父愛,造就兒子的成功
    《傅雷家書》中世界聞名的鋼琴家傅聰,2020年12月28日,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曾經,傅聰的父親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妻子,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蒙冤,遭遇迫害飲恨離世,令人不勝唏噓。《傅雷家書》聞名遐邇幾十載經久不衰,是一部教育子女的上好佳作,此書一度成為眾多家長的追捧,奉為圭臬。
  • 傅聰因新冠肺炎去世,重溫傅雷家書: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
    據央視新聞援引奧地利音樂頻道報導:2020年12月28日,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 作為一名鋼琴家,傅聰在音樂上的造詣很深,為鋼琴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鋼琴詩人」美譽。
  • 「經典好書,邀您共讀」——智卓讀書會錢美芳、九如城九悅讀書會邱美玲為您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不止是書信,更是一個個等待拆封的人生錦囊                             ——智卓讀書會      《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
  • 紀念|曹可凡憶傅聰:「我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
    編者註:當地時間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本文摘錄自曹可凡所著《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鋼琴詩人傅聰先生傅聰先生的脾氣壞是出了名的。音樂會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語聲或拍照的「咔嚓」聲,都會惹他不快。有時,他甚至會中斷演奏以示抗議。不過,生活中的大師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去世,評論區卻出現了罵聲
    2020年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於英國病逝,死因是新冠肺炎。傅聰之死,在英國並沒有激起太大浪花。歐美因為新冠死了太多人了,他不過是抗疫失敗的眾多受害者之一。然而,在他的母國,他的死卻引發了軒然大波。他的死訊登上微博熱搜的頭條,無數人為了他互相爭論。有人為他惋惜,「鋼琴詩人」竟然以這樣的方式隕落。
  • 傅聰家信是深入閱讀《傅雷家書》的階梯
    2020年12月27日下午5點半,在深圳教鋼琴的侄女微信轉我傅聰染疫住院的消息,我連忙與傅敏夫人陳哲明微信確認,她說也收到了英國方面的消息,還未及告知傅敏,言之將泣,我只能安慰她,希望傅聰先生挺過來。晚上11點26分,傅敏在朋友圈發了譯林版《傅雷家書》書影,未著一字,我想他已知此事,不敢多言。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西方鋼琴音樂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概況從古典主義的時間上來看,是從1775到1820年,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覆蓋了海頓創作的成熟期一直到貝多芬創作的早期才結束。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
  •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
    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尤其自身的特點,在這一大的創作背景下,誕生了很多傑出的鋼琴音樂大師,在這裡我們著重介紹幾位,同時也是藉助他們的鋼琴音樂來進一步分析這一時期鋼琴音樂的發展。巴赫的音樂啟蒙教育主要是受他的父親J·A·巴赫的影響,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中,J·S·巴赫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自幼學習小提琴、管風琴和古鋼琴,並深入鑽研17世紀德國管風琴大師們的傳統創作技巧。而且還廣泛地接觸和學習了當地的民間音樂。但是好景不長,在巴赫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與母親就雙雙離世了,只剩下年幼的巴赫和他的哥哥共同生活。
  • 音樂創作時期——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創作16世紀末葉至18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風格崇尚奇異、豪華和精雕細琢,開始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均衡、穩定和莊重背道而馳。巴洛克藝術風格逐漸浸入到音樂領域要晚於建築和繪畫領域約半個世紀,現在「巴洛克」一詞已經不含貶義,經常被用在建築和音樂領域之中。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產生(一)「巴洛克」一詞的應用「巴洛克」最早是葡萄牙文用於指代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的詞語。
  • 音樂貓「鋼琴+」:只需換琴蓋,全家玩鋼琴,上手就能彈
    原標題:音樂貓「鋼琴+」:只需換琴蓋,全家玩鋼琴,上手就能彈齊魯晚報濟南10月25日訊:2016年10月,在享譽世界的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音樂貓智能樂器最新發布的一款全新產品,徹底顛覆了大眾對鋼琴的認知。誰能想到,原本必須要一定基礎才能彈奏的高大上樂器鋼琴,如今任何人只需藉助一款安裝在鋼琴上的智能琴蓋,就可以實現天馬行空的肆意演奏。
  • 傅聰:音樂就是愛,就是一輩子的追求
    2006年4月8日,傅聰鋼琴獨奏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行1965年,傅聰在義大利米蘭1964年7月,鋼琴家傅聰、指揮家耶胡迪·梅紐因在排練樂曲 本版供圖/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28日,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作為頗有國際影響力的一代鋼琴家,傅聰早在1960年代就已被《時代》雜誌譽為「中國最偉大音樂家之一」。
  • 極音樂聽| 王魯 張薇聰 鋼琴音樂賞析會 1月23日晚八點
    20世紀俄國鋼琴大師霍洛維茲的御用音樂評論家David Dubal說「你演奏的蕭邦馬祖卡如同蕭邦自己在演奏」。中國鋼琴大師傅聰這樣評論王魯「你和我說著一樣的音樂語言,你的演奏有著深刻的真誠和溫暖」。 王魯16歲獲得美國歷史最悠久國際鋼琴比賽之一的斯特拉文斯基國際鋼琴比賽最後一屆比賽的冠軍,這個以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命名的比賽為王魯打開了國際演奏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