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揚州茱萸灣動物園的孔雀遭遊客拔羽毛一事引發網友關注。4隻孔雀的羽毛被遊客拔掉,導致孔雀流血受傷。從網友拍攝的現場視頻顯示,4隻孔雀尾巴上的翎幾乎被拔光,只留有身上的短羽毛。(北京青年報 4月30日)
誰都知道,動物是人類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愛護、善待動物,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也是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動物福利問題一直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普遍關注。動物福利的最低要求就是禁止虐待、折磨動物。對此,我國的「動物保護法」已有明確規定,許多國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嚴格禁止並懲罰虐待折磨動物的種種行為。
據茱萸灣動物園工作人員介紹,此前,為了加強遊客與動物零距離接觸的體驗,園方對孔雀等一些動物採取散養的模式。不曾想,年初,就發生遊客拔孔雀羽毛的情況。其時,該動物園「已經採取過相應措施」,開闢出2000平方米的面積專門飼養孔雀,並指派一名工作人員加強巡視和監管。同時,在固定區域設置提示牌,並通過廣播循環播放提醒遊客參觀遊覽的注意事項。可眼下,類似事件又「真真切切地」發生了。問題出在哪?
在這起事件中,美麗孔雀又遭劫難,令人心痛!無良遊客下此毒手,令人憤怒!誰該對這件事負責?
不用說,首先是拔孔雀羽毛,致孔雀受傷的無良遊客。《旅遊法》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然而,有些遊客在旅遊活動中偏偏任性得很,根本就不能做到「行為規範」、「文明旅遊」,就遊覽動物園而言,有的人喜歡玩「惡作劇」,餵食不能餵、不該餵的食物;與動物逗趣不講分寸,看似喜愛,實則虐待。屢禁不止的拔孔雀羽毛現象已然說明了這一點。殊不知,肆意拔孔雀羽毛,對孔雀的身體和心理都是很大的傷害。對這類不道德行為需要教育,更應該處罰。
可現實中,每每發生這類事,往往只有「群眾舉報」、「媒體曝光」,很少發現相關執法部門的「聲音」,使得一些不文明遊客「有恃無恐」、任性妄為;使得虐待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不少網友對此表示氣憤,建議把傷害動物的遊客列入動物園的黑名單。筆者深表贊同。
其次,在孔雀遭遊客拔羽毛受傷這起事件中,動物園管理缺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道理很簡單,年初已發生過遊客拔孔雀羽毛的事,園方是如何「亡羊補牢」的?工作人員所說「已經採取相應措施」是如何落實的?負責巡視和監管的工作人員去哪兒了?止於設「提示牌」、「廣播提醒」、坐等「其他遊客對有人拔孔雀羽毛的行為予以制止或舉報」顯然難以奏效。
還有,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園區面積較大、監控區域覆蓋範圍有限,孔雀又具有飛行能力,目前尚未發現拔孔雀羽毛的遊客」。但是,當天曾有工作人員發現有遊客帶著孔雀羽毛走出園區,「因不能判斷羽毛來源」而沒當回事。真不知這些「工作人員」是「幹什麼吃的」?照此看來,「4隻孔雀被拔羽毛受傷的情況發生後,園方打算「對孔雀活動區域的巡視人員增至3人,在遊客手冊中增加相應的提示」,難免又是「紙上談兵」。殊不知,責任心缺失比制度缺失更可怕,後果更嚴重。
「吃一塹,長一智」。動物園開闢人與無攻擊性動物零距離接觸區域,體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本意是好的。但是,當發現一些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已經有害於動物的正常生活,甚至傷害動物的時候,有關管理者必須完善相應措施,加大巡視和監管,發現苗頭,及時勸止。當然,制止和打擊不文明旅遊行為,僅憑景點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也是不現實的。需要旅遊、交通、公安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聯動懲戒機制,使不文明遊客知曉自己不文明的行為所帶來的惡果,並得到相應的嚴厲處罰,確保此類事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