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核電領域
葉奇蓁
是寥寥可數的頂級專家
是活躍在核電天地裡
他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但很少有人知道:
這位將畢生心血獻身中國核工事業的老人
就是咱們海寧人
這位八旬老人
身上總有一股釋放不竭的能量
刷新了一項項中國紀錄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
葉奇蓁帶老伴特地回了趟故鄉鹽官
攜老伴重遊故地
腳下磨光了的石板街,枕河而居的水鄉人家,小橋流水,白牆黛瓦,連眼前這再尋常不過的一草一木,都值得這位在外工作了大輩子的遊子久久回望。
古鎮上的陳閣老宅,打破了江南民居傳統的建築格局,它坐南朝北,遙望北京城的方向,寄託了清代陳家大學士心中濃濃的家國情懷。這院老房子,葉奇蓁也不是第一次來,但每回踏訪,不經意間似乎都會有新的發現,勾起他積澱在心頭的那份鮮活的兒時記憶。
「這是臘梅,上次來過,這個小院子,對吧?有印象。你看這兩個旗杆,大學士,大燈籠……」每到一處,他給老伴臨時當起了嚮導。
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年少時,葉奇蓁隨父去了上海,中學讀的是德國人創辦的一所學校,這樣獨特的經歷,讓他打下了很好的德語和英語的底子。大學時,他報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電力專業,畢業後,公派到莫斯科動力學院讀研究生,向蘇聯人取經遠距離輸電,1960年底,葉奇蓁學成回國,分配到二機部研究設計院工作,從此與核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時中蘇關係交惡,蘇聯專家全部撤走,20多歲的他,接手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任務,去祖國大西北,在茫茫的沙漠戈壁深處,參與我國「兩彈」研製,他的具體工作是設計調試我國第一座生產堆。
葉老打開了記憶的閘門:「這個工程也就是為原子彈提供核武器所需要的材料。前蘇聯專家人撤走了就留了一大堆的資料,我們中國沒有搞核的人,也只有從你們這些人裡面慢慢地轉好了掌握這個技術。
提起這段經歷,和他風雨攜手、一起走過了56年的老伴殷致宇如數家珍:「年輕時我挺佩服他的,因為他原來學的是電,後來回到國內以後他就改成搞核,都是完全自學出來的,家裡房子也小,一個小房子都是他的書,我一覺起來一兩點了他還在燈下。」
△殷致宇
任秦山核電總設計師
1996年,葉奇蓁正式擔任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站總設計師,自主設計國內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商用核電機組,葉奇蓁和團隊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前後進行了300多項大膽創新。
在安裝反應堆的關鍵設備控制棒驅動機構時,遭受了一次次的失敗,他們克難攻艱,常常在高溫下連續工作24小時,終於完成了850萬步考核,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這樣的經歷,在二期建設當中,比比皆是。2004年,秦山二期兩臺機組建成運行,每天可輸送3000萬度電,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電荒成為歷史,創造了讓世人驚嘆的奇蹟,他們的成果,多次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葉奇蓁被譽為:「靠自己的力量,讓民族的核電挺起了脊梁,闖出了一條我國核電自主創新的路子。」
葉老還帶我們去楊柳山——秦山二期發電廠。重走故地,不勝感慨:「靠近這邊,白底藍帽子的房子,這我們叫常規島,汽輪發電機就在那裡頭。核電要建在堤沿上。二期的佔地大概多少?2000畝地,這一圈你現在看見的都是二期的,土石方兩千萬方,堆成了小山叫楊柳山,現在沒有了。」
今天,緊臨錢塘江畔的這片小島,已經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核電機組從原來的兩臺,增加了現在的九臺,2019年總發電量521億度,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東地區上海、江蘇、安徽和我省浙江。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尚憲和告訴記者:「當時在設計過程當中,碰到了非常多的技術問題,這時候葉院士就迎難而上,二期的投運,實際上就實現了我國從30萬機組到60萬機組商用堆的一個跨越,使我們從30萬向百萬機組跨越過程中邁不過去的一道坎起著至關重要的過渡作用。」
△尚憲和
在海鹽縣秦山腳下,他一待就是10年,這一次,也是他工作距離故鄉最近的一次,卻因為平日實在太忙,幾乎沒有空回過鹽官。
葉老略有遺憾地說:「過去搞軍工的都是在大西北、大西南,那搞核電才到了沿海,但回海寧不是很多。」
對核電未來信心滿滿
2018年底,葉奇蓁響應國家政策,已經84歲高齡的他,正式辦理了院士退休手續,但他的腳步仍閒不下來,用老伴的話說,他比退休前還要忙,經常去國內國外出差,參加大大小小的各類核電研討會。
這次採訪中,和他接觸過的人,紛紛感嘆他比實際年齡看上去要小10多歲,走起路來步子依然輕快,思維清晰,很是健談。他說核電是清潔安全的能源,目前除了美國、法國之外,中國就是核發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了,未來發展空間無限廣闊。
葉老滿懷信心地說:「中國核電從總量上講,目前排在世界第三,我們核電是從跟跑到並跑,現在屬於並跑階段,到2035年的時候,我們可以領跑,預計在2030年前後,我們就超過美國了。」
闊別大半生,錢塘江潮湧,近鄉情更怯,故土縈夢中。
站在故鄉的土地上,這位老人心緒難平,向潮鄉送上了一份深沉的祝福:「海寧既有古老的歷史,而且經濟社會也發展得很快,在長三角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區域必然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想家鄉海寧將會發展得更好,祝海寧的父老鄉親們能夠在新一潮的經濟發展當中起著更大作用,將來會越來越好。」
一位真正新中國的脊梁
您是我們海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