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憨厚的大圓臉、兩隻喜感的黑眼圈、胖乎乎的身子……憑藉憨態可掬的身形和與生俱來的「萌態」,凡是大熊貓所到之處,都會颳起一陣「熊貓旋風」。今年以來,這陣旋風颳得比以往更加猛烈。
9月3日,旅居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的雌性大熊貓雙胞胎幼崽「雅倫」和「喜倫」迎來一周歲生日,動物園為此專門舉辦慶祝活動。
大熊貓不僅在全世界吸粉無數,同時在中國對外交往中扮演著「友誼大使」的角色,成為最具認知度的中國符號之一。
赴荷大熊貓享受最高級別待遇
今年4月,兩隻中國大熊貓「武雯」和「星雅」乘坐專機抵達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當艙門打開、兩隻裝有大熊貓的玻璃箱先後卸下時,人群中發出了陣陣歡呼,等待已久的數百名荷蘭民眾和媒體紛紛拍攝———這是中國大熊貓首次踏上荷蘭的土地。
在機場,大熊貓享受了最高級別的貴賓待遇———數十輛警車為熊貓專機開道,一下飛機就有專車護送……荷蘭歐維漢茲動物園為了迎接兩名貴客也是下了血本,單是修建熊貓館就花費700萬歐元;動物園在臉書上的頭像換成了大熊貓;動物園官網的宣傳片也變成了大熊貓專題片,而熊貓館的宣傳片則採用了中國傳統水墨動畫風格。動物園所在地烏特勒支省的雷嫩市甚至將整個小鎮裝扮成了黑白色。
今年世界各地的「熊貓熱」一浪高過一浪。2月,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大熊貓「寶寶」因租借期滿而回中國,令很多美國人心碎;3月,莫斯科動物園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就兩隻大熊貓旅俄問題舉行磋商,三層大熊貓館同時在加班加點建設中;5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訪華直奔成都,提前接親旅丹大熊貓「毛筍」「和興」;6月,大熊貓「夢夢」和「嬌慶」如約來到柏林動物園,成為中德友誼的象徵。
各國也有理由如此瘋狂,因為大熊貓屬於稀有動物,與中國的租借談判需費盡周折。以荷蘭為例,據法新社報導稱,歐維漢茲動物園為了向中國租借一對大熊貓已經談判了整整16年,其間兩國政府進行了數回合的溝通。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世界上僅有2239隻大熊貓,其中1864隻生活在野外,375隻在動物園中飼養。而生活在動物園的大熊貓中,約有50隻被飼養在中國以外的地方。
考驗一國的財力和精力
在世界各地掀起「大熊貓熱」的同時,一則芬蘭老人起訴要求凍結建造熊貓館的820萬歐元的新聞,則讓輿論更為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因為「收養」大熊貓並不易———租借、養殖和研究等均需要花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
今年4月,在芬蘭獨立100周年之時,中芬兩國政府敲定芬蘭南部艾赫泰裡動物園租借兩隻大熊貓事宜。就在芬蘭人以為他們的熊貓夢即將實現時,68歲的芬蘭老人奧利·薩哈馬基在得知當地政府要花820萬歐元造熊貓館時,向瓦薩行政法院提交訴訟,要求法院阻止艾赫泰裡市政府對熊貓館的這筆巨額撥款。薩哈馬基上訴的理由有兩點:首先,人口僅6000餘的小鎮配套設施無法承載大熊貓落戶後帶來的接待能力,客運列車每天僅一兩班,附近也沒有機場;其次,當地動物園曾破產過幾次,2016年總收入僅220萬歐元,而兩隻大熊貓每年租借、吃飯和養護就需耗費約160萬歐元,如果政府撥款820萬歐元或導致小鎮經濟崩潰。最終薩哈馬基贏得了這場訴訟,當地政府的這筆建設熊貓館的資金也因此無法到位。
事實上,租借大熊貓是對一國政府財力與精力的考驗。一般情況下,一隻大熊貓每年租金為100萬美元,租期一般為10年,到期可以續約。租借的另一個前提條是必須有能力飼養大熊貓。泰國清邁動物園為此建造了一座600平方米的雪景園,常年人工降雪使園內保持零下6-7攝氏度;美國華盛頓動物園為大熊貓修館舍花費超過400萬美元;同樣,聖地牙哥為迎接一對大熊貓也花費了500萬美元興建館舍;在法國伯瓦爾,接收方甚至為大熊貓專門修建了一個糞便回收池,僅這一項便需300萬美元。
除日常開銷外,動物園還需應對大熊貓發生意外時遭受的損失。2010年9月9日,租借給日本神戶市立王子動物園的大熊貓「龍龍」在採集精液的麻醉過程中,因嘔吐而把胃內容物誤吸入肺,導致窒息死亡。按照協議,如果大熊貓發生非自然死亡,神戶市將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支付賠償金50萬美元。之後,神戶市通過保險等渠道募集並償清了這筆賠款。租借狀態中的熊貓如產下幼崽,除所有權仍歸中國外,租借方還需向中方支付每隻60萬美元的費用,且2歲以後必須歸國參與繁殖。
飼養大熊貓還需付出難以估量的精力。在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每周一至周五,一個由6名成員組成的小分隊專門在方圓160公裡範圍內的1500多個「農場」為其挑選食材。這些食材不能被噴灑農藥,更不能生長在受汙染的水源附近。在小分隊收集回來的200多種食物裡,「挑嘴」的大熊貓通常只對其中20種感興趣。
「熊貓使者」促進友好關係
在1982年以前,我國一直採用無償贈送模式,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給與中國保持良好外交關係或希望與之建交的國家。然而隨著大熊貓數量減少,中國從1982年開始停止向外國贈送大熊貓,轉而採用租借模式。「這一可愛的動物能夠吸引足夠多的注意力,它們是受保護的符號,」英國廣播公司曾如此描述大熊貓的魅力,「幾十年來,熊貓租借協議促進了國家間的關係」。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劍橋大學學術期刊《環保行動》上發表報告稱,中國2011年向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出租兩隻大熊貓。在租借後不久,中國與蘇格蘭方面籤署了鮭魚、可替代能源、汽車的貿易協議,總價值26億英鎊。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凱薩琳·白金漢表示,大熊貓現階段的意義更加凸顯。中國將這一珍稀動物委託給其他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象徵著兩國關係的新開端,標誌著雙方謀求長期、良好的關係。今年6月大熊貓「夢夢」和「嬌慶」抵達柏林後,《法蘭克福匯報》 就表示,「這是一項國家級的事務,德國有幸得到這對大熊貓,完全可以理解為中國政府重視與德國的關係。」(記者吳雨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