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藥是什麼?
顧名思義,相較傳統化學農藥,生物農藥是指非化學合成,來自天然的化學物質或生命體,而具有殺菌或殺蟲作用的一類農藥製劑。按原材料來源一般可分為微生物農藥、生物化學農藥、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等等。
那麼,是生物農藥好還是化學農藥好?聽到這個問題,恐怕很多農民朋友都會脫口而出:肯定是化學農藥啊!價格低見效快使用方便,咱老百姓都用多少年了,這發明沒兩年的「生物農藥」怎麼比得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裡小編就為大家深入分析下,生物農藥這個「新事物」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相對化學農藥又有哪些優劣勢,相信我,最後的結論,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01、2020年,生物農藥已非「吳下阿蒙」
2021年眼看就要到了,老話說,新事物要用新眼光看待,生物農藥同樣也早已經發展到了我們需要用嶄新眼光去看待的階段。
如今,我國已經掌握了大量生物農藥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方法,諸如人造赤眼蜂、植物線蟲控制劑等。這之中,以植物源生物農藥舉例:其憑藉在自然環境中易降解、無公害的優勢,現已成為綠色生物農藥首選之一,代表產品包括苦參鹼、除蟲菊素、藜蘆鹼、大蒜素、香芹酚、菸鹼等。
相較化學農藥,植物源生物農藥有哪些優勢?
首先一點,對環境安全。植物源生物農藥「源自自然、用於自然」,其農藥成分在自然界中能降解、不會濃縮富集,無農殘,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其次,對高等動物及天敵安全。由於植物源生物農藥觸殺作用不強,也就很難「誤傷」害蟲天敵,影響生態的自我調節功能;
最後,選擇性強。植物源生物農藥中往往含數種殺蟲有效成分,作用機制與一般化學農藥不同,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針對某些高抗性的害蟲更常有滅殺「奇效」(比如藜蘆鹼滅殺抗性紅蜘蛛、苦參鹼滅殺抗性蚜蟲等)。
總結下來,對人畜安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選擇性強……生物農藥的這些優點,放20年前可能還不算什麼,但在環境汙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推廣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顯然已是行業的「大勢所趨」。
更別說,在國家提出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的大背景下,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蟲抗藥性高的老舊農藥品種,對我國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戰略意義。
02、生物農藥+化學農藥,1+1效果遠大於2
當然,儘管生物農藥具有許多化學農藥難以具備的優點,但在實際應用上仍存在不少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見效緩慢、控制有害生物的範圍較窄、易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幹擾、質量穩定性較差等。這些問題,同樣也是普通農民對生物農藥的固有「偏見」。
與之相對的,化學農藥也存在毒性大、汙染大、抗藥性強等「硬傷」。都是「瘸子」,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不談誰淘汰誰,更不到「有你沒我」的地步,實際上它們還有一種更好的出路:混合使用,協同增效,長短互補,相得益彰。
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搭配使用有多大好處?有數據表明,混配使用可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用量30%以上,提升化學農藥防效20%以上,而且生物農藥對病蟲害有很強選擇性,能克服絕大部分化學農藥的抗藥性,殺蟲滅蟲更迅速徹底。
高效、省工、環保、生態友好,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搭配應用,無論是對農民還是消費者,都可謂是農藥使用的「最優解」!
成都新朝陽0.3%苦參鹼可溶液劑和化學藥劑混配防治茄子薊馬藥效案例數據:(0.3%苦參鹼+80%烯啶·吡蚜酮)效果最好,藥後1、3、5天,蟲口減退率分別達到90.68%、97.27%、83.32%,其次是處理1(0.3%苦參鹼+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70%吡蟲啉),分別達到77.35%、83.69%、72.74%;噻蟲嗪·功夫+甲維鹽藥後5天,蟲口減退率不足30%。
成都新朝陽5%大蒜素+春雷黴素案例數據:處理過的葉片葉綠素含量比常規對照平均多12.1%。
03、新時代新形勢,對生物農藥的新思考
國家層面,為保護環境和調整產業結構,國家大力提倡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社會層面,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健康意識、生態意識、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對農藥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求應用效果,也重視它們的環境影響和安全指數。
這些客觀條件促進了生物農藥的快速發展,決定了生物農藥能夠在病蟲害防治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各方面的互補互益,也讓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搭配使用越發成為大勢所趨,成為「低農殘」高壓下,越來越多農業人的「最佳選擇」。
總之,生物農藥是好是壞,歸根結底是看我們怎麼使用。應用效果在這裡,消費者需求在這裡,國家號召在這裡,誰能憑藉這個新風口「起飛」,就看誰能洞察先機、搶先布局,快準狠抓住這個難得的市場機遇。
最後,屏幕前的你對生物農藥有什麼了解或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