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辦學歷史:2000年2月,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1953年,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為基礎,集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湖南大學、國立南昌大學、國立廣西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私立南華大學以及上海財經學院國民經濟計劃專業等一批高等院校財經學科,成立中南財經學院)與中南政法學院(1953年以中原大學政法學院為主體,合併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湖南大學、國立廣西大學的政治系和法律系中南政法學院成立)共同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月26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正式組建。
師資力量:學校共有教職工2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1500餘人,教師中教授300餘人,副教授580餘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學校先後聘任校聘海內外「文瀾學者」講座教授30名,「文瀾學者」共計126人。此外,4人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1人入選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餘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8名,全國高校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2人。
學科評估: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
中國政法大學
辦學歷史:中國政法大學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文革中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學校開闢昌平校區。
師資力量:學校擁有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學校有5位終身教授;有5人榮獲「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有8人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1人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榮獲「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7人榮獲「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42人。4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人入選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學科評估: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
兩所學校都作為曾經的五院之一。法學實力是最為強大的招牌。兩校相比,從師資力量來看,首先從整體專任教師數量來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500餘位,中國政法大學將近1000位。再看博士生導師數量佔比:兩者都有兩百餘位博士生導師。自然中國政法大學的佔比更高。再論學科評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上榜了11個專業,最高等級為A-級,有兩個專業。中國政法大學上榜了9個專業,最高等級為A+,自然是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