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揚和他的手稿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徐會超 李佔領 冉明東
人物簡介
郭道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教授,享譽中外的會計史學家。榮獲湖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屆荊楚社科名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對話背景
11月22日,由郭道揚撰寫的《中國會計通史》出版籤約儀式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這部鴻篇巨製,既是中國的第一部會計通史,也是世界唯一的會計通史。籤約儀式後,郭道揚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
談新著
把中國古老而光輝的會計文化推向世界
記者:《中國會計通史》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郭道揚:《中國會計通史》總計8卷12篇38章,合計300餘萬字。這本書全面、系統地研究、揭示、總結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會計與會計文化的起源、演進、發展及其歷史運行規律。
正如西方國家會計史學家所言,此書具有全新的開創性價值與意義,既是中國的第一部會計通史,也是世界唯一的一部會計通史;會計工作者評價,此書是為中國財務、會計、審計與經濟監察界的領導者與工作者寫史,也是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工作者樹碑立傳。此書問世標誌著會計從此結束了有史無書的時代,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記者:您開始寫書時已是古稀之年,寫作的初衷是什麼?
郭道揚:寫《通史》從更深層次考慮是「古為今用」。中國的會計文化史太豐富了,中國人在這個領域的發明創造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我們一定要總結中國會計的文化傳承,堅定文化自信,全面、系統研究中國會計史,突出其中的會計文化傳承,及其獨具中國特色的歷史成就,並確定從這一系列歷史成就中所顯示出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會計發展史上的裡程碑或會計演進之中關係到歷史劃期的分水嶺。
通過一部填補中國乃至世界研究空白的《中國會計通史》,把中國古老而光輝的會計文化推向世界,這是十年耕耘的首要目標。
記者:可以描述一下十年來您的寫作常態嗎?
郭道揚:我每天都至少要寫2000字,一天工作10小時,所有內容全手寫,《通史》共寫了三稿,總計有一千多萬字。為了支撐寫作,我每天走6000步鍛鍊身體,一般都在家裡陽臺上走,下樓遇到熟人一搭話,步數便完成不了。夜裡躺下睡著了,想到不錯的內容,我就馬上爬起來記下來。我的手寫稿總是放在枕頭邊,一是方便我記錄突然想起的內容,另外如果發生意外,我好帶著它跑出去。
記者:著作正式籤約出版,心情如何?
郭道揚:我高興,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心中的石頭一個一個全落地了。我也很自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於努力奮鬥在世界上可以留下有價值的著作。
談學術
為一個漢字的讀音8次拜訪專家
記者:您覺得做學問最需要什麼精神?
郭道揚:做學問一定要有信念。1978年,我們院系收到9個科研課題任務,《中國會計發展史》這個冷門課題無人問津,我欣然接下後,從圖書館抱很多書回家研究,很多人都在看我能不能寫出來,還有很多人覺得會計沒有歷史,這就更需要我做出成績。
接到課題大概過了4個月,我完成中國第一篇會計史論文《中國會計發展史》。1988年,這篇論文我又寫成了《中國會計史稿》正式出版。美國學者說那本書是「東方第一部會計史學專著」,我很開心向世界展示中國會計文化歷史。
一個人做研究是研究不完的,我一生帶了90餘名博士生和博士後,他們有的也在做相關研究。最近我還將我畢生收藏的會計史領域的書籍、資料捐贈給學校,支持學校中國會計史文博館的建設工作。
記者:聽說您做學問非常「較真」?
郭道揚:寫史要公正客觀、準確真實。我寫史的速度很慢,記得之前在寫一段歷史時,有一個字不清楚讀音,就去找中科院研究語言文字的老專家請教。我們先後8次到研究所,終於看到專家的老伴往醫院送飯,那位專家住院了。我就跟老太太說好話,說這個字的重要意義,她答應幫我去問。我把字寫在紙上,她拿給老先生,老先生看了後告訴老太太這個字怎麼讀,老太太再告訴我。
還有一件趣事,我是學俄語的,有時候學術交流要做英語發言。1987年,我到日本參加會計大會,回來後參加學校組織的學術報告會跟大家做分享。會議要求用英文發言,雖然有翻譯,但我還是請學校英語老師把我1萬多字的講稿翻譯成英文,老師朗讀後錄下來,我對著錄音機一字一句背誦下來。我又擔心提問環節,就提前準備了很多問題,每個問題都用準備好的英語答案回答。
談人生
為寫第一本書親手殺過一頭豬
記者:能談談您的人生經歷嗎?
郭道揚:我人生大半輩子都在研究會計史。1960年秋天,我從湖北省穀城縣考入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1964年畢業時,留校在商業會計教研室工作。文革爆發後,我成了一家校辦工廠的保管員和採購員,在基層門市部收購過鮮雞蛋、鮮魚,還殺過豬、做過皮蛋。在這個階段,我還寫過《食品企業財務會計》。1978年,我再次回到久違的校園,從這一年開始研究會計史,後面就是不停的調研、寫書,一直到現在。
記者:想不到您還殺過豬。
郭道揚:那是我寫第一本書《食品企業財務會計》的時候,該書是我國第一本食品系統的商品流轉核算講義。就是為了寫這本書,我在洪湖曹市殺過一頭豬,6個大漢幫我把豬按住,一個屠夫指導我殺。他們不理解,問我「為什麼非要自己殺豬」。我說我要去感受,半夜殺豬,天亮賣肉,減少肉的損耗。
記者:您現在已經80歲高齡了,有何人生心得?
郭道揚:我們大家都要珍愛自己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患糖尿病30多年,一天要打4針胰島素才能控制病情。自從2005突發腦梗阻,走路也不方便了。不過疾病帶來的身體疼痛,根本影響不了寫作。
我一直有個想法,你幹什麼事就要幹好。你是個講師就要做好講師,你是個教授就要有教授的樣子。人生不能在吃喝玩樂中度過,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念。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這個精神需要傳承。
教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我們要尊重這個高尚的職業,要認真對待我們做的事。學生向我們學習,首先是學習你的思想、你的品質、你的道德,老師要給學生做表率才能教好學生。
記者:您對年輕學者有什麼期待?
郭道揚:我認為教育青年一代的學生,首先是我們老一輩要做好表率。青年學者要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學會做人是第一步。做學問要先做人,不會做人是做不好學問的。另外,做學問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要學會艱苦奮鬥、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甘坐冷板凳,功利不要看得太重,心中要有信念。人要正確對待得失,要懂得知足,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