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的人都能感覺到,文言文有一種優雅和美韻。
比如,「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這八個字,就把離婚這種事,寫不光溫情脈脈,而且這麼富有詩情畫意。
但在五四時期,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開始,文言文就以一種仿佛不堪入目的形象,漸漸地被白話文取代了。
這裡流傳一段故事,說胡適和學生討論,對比用白話文和文言文兩種方式分別表達「辭官不就」,到底哪一個更省字,更節儉。
文言文版本:才疏學淺,恐難勝任。胡適白話文版本:幹不了,謝謝
5個字比8個字,大家拍手稱絕,原來白話文這麼方便。
但其實這個事,大家細細比較比較就可以感覺到,「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所表達的委婉,所蘊含的謙恭禮節絕對不是「不幹了,謝謝」能比的。
僅僅是字數的「節省」是不能蓋過意境的。
比如,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又或者是李清照的「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這種文字所具備的氣質,不是刪繁就簡的白話文能夠比擬的。
而且後來黃侃還還擊過。
白話文廢話多,家人發電報就要寫『你太太死了,快回來』,需要8個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妻喪速歸』4個字,能省不少錢。
因此就算字數,文言文也可以更精準,更「考究」。
文言文其實是一種很高級很精緻的語言,它被白話文替代也是因為它太「高級」了
五四時代提倡平民文學,要快速培植國民素質,文言文顯然不合適。
但這並不意味著文言文沒有價值,方方面面遜色於白話文。
文言文在表達上含蓄雋永,精煉的文字能塑造出的意境。這使得很多人能夠自然地感受到文字的「氣質」。
雖千萬人,吾往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不過文言文學起來是挺難的,就算在古代文言文也一樣是精英階層的才掌握的東西。
但越是難就越能證明它的價值,千百年來我們的歷史上出現了無數驚豔絕倫的思想。
文言文就像是一樣工具,一把鑰匙等待著人們拿著它去挖掘文化寶藏。
因此文言文可能是我們提升文化素質最經濟最高效的辦法了。
文以載道,字以陳情
我們書寫文字除了要講述事情,更多的是表達感情和思想。
無論是「缺月掛疏桐」,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給人的震撼都來源於文字背後的情感,思想。
這些文字,如果只用白話文翻譯起來理解其實是很淺顯的。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寥寥數字,一種悽苦躍然紙上,白話文翻譯過來,只不過是賣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股浩然正氣,氣勢磅礴,好像一個人面對著蒼穹和大地,可用我們的話來複述一遍,這就是感覺吹牛!
文言文形容起美人來也總會讓人憂思難忘。
比如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你說這不比「女神」這樣蒼白的東西更寫意嗎?
還有那些針砭時弊的文章,比如賈誼的《過秦論》不僅入理更加入情,具有一種穿透歷史的美感,意境開闊。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其實我們學習文言文,往小了說是為了自己,提升認知,培養素質,往大了說就是延續中華文脈。
因為我們中華文明的文脈其實一直在靠著這種文字體系延續,就算現在白話文也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這塊骨頭是難啃,古代文人士大夫也是寒窗數十載才歷練出來的。
但要是有人說,這東西被時代拋棄了,沒什麼用,那這個人不是蠢就是壞。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本名氣非常之大的書,叫《古文觀止》,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得地位非常之高。
這裡的「古文」指的是古代文章,「觀止」就是那個成語嘆為觀止的意思,因此「古文觀止」的意思就是,古代最優秀的的文章,看到這裡就可以停下來了,就夠了。
這其實是一本散文選集,收錄了古代最最最精緻的文章,比如《滕王閣序》《陳情表》《陋室銘》《出師表》《勸學》等。
他們的篇幅都短小精悍,語言無一不體現著古人最深刻的文思,是千百年來公認的最優秀的文章。
而且《古文觀止》最初就是給學生啟蒙用的文化教科書,加上編者的大量註解,幫助學生欣賞中華文明最優秀的文章。
因此,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收錄的文言文文章和《古文觀止》的重複率也是極高的。
這本書應該是我們學習,理解文言文最實用的最有價值的一本書。
當年高中學習過《古文觀止》,後來高考文言文,簡直如入無人之境,殺雞焉用宰牛刀,這本書對付高考太輕而易舉了。
我們學習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審美,文學素質。
我們國家下這麼大力度,讓我們能接觸到古文的那些吉光片羽,就是為了從小培養我們的這些素質,讓我們能夠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古人博大的思想和深入的見解。
文言文和白話文其實不分優劣,它們各有優點。文言文本身就具有深的美感,不要讓本就平白的生命放棄更多的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