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退群」!為什麼他們還是無法放棄「吃鯨」?

2021-01-10 思客

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6日,日本大阪,專供鯨魚肉的餐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法新社及日本共同社最新報導,日本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將在2019年7月重新開啟商業捕鯨活動。

  早在2018年的9月10日,在巴西召開的國際捕鯨委員會大會上,日方就曾提出要恢復商業捕鯨。但國際捕鯨委員會以41票反對、27票贊成的投票結果,否決了日方的提案。

  有專家分析,正是由於支持捕鯨與反對捕鯨的國家無法達成一致,日本擔心影響自己的商業捕鯨活動,索性「退群」了之。

  此前,日本就有試探性動作,表達過退群的意願,當時即遭到了多國的抗議。

  澳大利亞海洋保護協會執行長達倫·金德利塞茲表示,日本「退群」意味著「背棄國際社會」,「會給其他國際條約或公約開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

  紐西蘭鯨類和海豚信託基金代表利茨·斯洛滕說,如果日本退出,可能在國際捕鯨委員會引發嚴重後果:一些國家或許會效仿,這一國際組織可能分裂。

  許多網友也表達了擔憂——No whale is safe (沒有一條鯨魚是安全的)。

  為什麼大家的擔憂與譴責如此強烈?日本又為什麼非要「退群」捕鯨?庫叔今天就來講一講。

 

數量巨大

 

  大家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日本是如今僅有的3個捕鯨的國家之一,另外2個國家是挪威和冰島。但日本捕鯨的數量之大,手段之殘忍,引得眾多國家的譴責。

  1951年,日本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委員會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自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停止了商業捕鯨。然而從1987年起,日方就利用公約漏洞,以「科學研究」為名持續在南極和西北太平洋等海域大量捕鯨。

圖為公約部分內容,其中提到,可以為科學研究需要適當捕鯨 圖源:瞭望財視客

  依據日本政府自己的統計,從1980到2010年的30年間,日本共捕獲了各類鯨魚40多萬頭,佔全世界捕鯨總量的80%以上。

  與之對應的,是寥寥無幾的科研成果,以及被冰凍起來或擺上餐桌的鯨肉。

  由於日本「鑽空子」的行為太過明顯,2014年3月,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裁定日本在南極的定期捕鯨活動並非出於「科研目的」,應當停止。

  給出的依據就是,2005年到2014年的9年間,日本以「科研捕鯨」的名義捕捉了3600頭小鬚鯨,並致其死亡,但經過同行評議的相關論文只有兩篇,研究結論也僅僅得自9頭小鬚鯨的解剖結果,這與遭捕殺鯨類的總量不成比例。

  對此,日本暫停了2014年底至2015年初的捕鯨活動。你以為日本會有所收斂嗎,並不是,2015年末,他們的捕鯨船隊更換新名頭重返南極海域,捕殺的行為更是變本加厲。

  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16年到2017年的捕鯨季,日本在全球共捕殺了488頭鯨。這些鯨魚裡面,只有38頭來自日本近海,其餘均來自南極海域和西北太平洋。

  2018年6月,英國《獨立報》報導稱,日本在最近一次南冰洋(也叫南大洋或南極海)捕鯨行動中,共捕殺333頭小鬚鯨,其中122頭是懷孕母鯨,114頭是幼鯨。要知道鯨魚2-3年才生育一次,小鬚鯨的妊娠期為10個月,通常每次只產一胎。

  日本研究者辯稱,獵殺這些小鬚鯨是為了對鯨脂和其胃內容物的數據進行收集,此項目符合《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的規定。

  《衛報》對此質疑道:科學家們表示,在研究中運用「致死性取樣」的方法是沒有道理的。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在不殺死鯨的情況下開展鯨類的追蹤和識別、收集DNA樣本以及食性評估研究。

  有環保組織對致死類和非致死類研究方法進行了對比,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兩篇論文,狠狠「打臉」日本所謂的「科學捕鯨」。

  國際人道協會高級項目經理維爾貝洛夫(Alexia Wellbelove)十分直白地評價到:「122頭懷孕母鯨被捕殺,這是個驚人的數字,並暴露出日本捕鯨的殘忍性。在非致命性方法已經足夠用於科學需求的情況下,日本的捕鯨行動本質上極其可怕,並且毫無必要。」

手段殘忍

 

  除了假借科學、數量巨大,維爾貝洛夫提到的「手段殘忍」,也是日本備受譴責的另一大原因。

  日本捕殺鯨類的方式極其殘忍。

  船隊進入目標海域後,根據鯨噴出的潮柱形狀,高度等特徵判斷出鯨種,迅速駛近鯨體,同時炮手將爆炸性的斧榴彈魚叉裝入炮膛,達到射程以內後瞄準鯨魚的要害部位射擊。

  射中鯨體以後,斧榴彈會在鯨體內炸裂,叉爪伸開,迅速放出拖綱,捕鯨船根據鯨的遊速,調整船速追隨。待鯨魚失去反抗能力後,收絞拖綱將鯨體拉進捕鯨船,隨後進行現場分割,血流滿地。

圖為日本捕鯨船「勇新丸」號在捕捉一頭鯨魚,捕鯨炮擊中鯨魚身體後,血水四溢 圖源:法制晚報

  上文提到的333頭小鬚鯨就是被綁有30克斧榴彈的魚叉擊中,拖上船的。

  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斧榴彈魚叉插入鯨魚體內後,僅有50-80%的概率會一擊斃命,也就是說鯨魚有很大可能是在折磨中痛苦死去

  種種血淋淋的事實,讓思客君想起了2009年的紀錄片《海豚灣》中,日本對於海豚的捕獵與虐殺。關於該紀錄片還有一個插曲——主演理察·奧巴瑞(Richard O』Barry)在2016年時想再次入境日本調查海豚現狀,在機場被拒絕入境並遭到扣留。

  【註:從物種上講,海豚同樣為鯨目,因此廣義上海豚也可以說是一種鯨。】

  如此血腥暴力又貪婪,引得國際輿論的譴責,實在不足為奇。

傳統行為

 

  既然這麼多人反對和譴責,為什麼日本還要堅持?

  許多日本人說,捕鯨是他們的民族傳統。

  日本曾經出土過繩文時期(公元前14500年-公元前300年)的土器,上面有狩獵鯨魚的圖案,同時還找到了鯨魚的骨頭。根據推斷,那時候日本北部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通過採集毒性植物來提取毒素,塗抹到矛器上,然後乘坐小船靠近鯨魚獵殺。

圖為日本遠古時期的捕鯨圖 圖源:觀察者網

  但是,由於捕殺難度大,鯨肉並沒有成為當時人們的日常食材。日本大規模、有組織的捕鯨記錄出現在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的末期,那個時候捕鯨主要是為了獲取鯨油,用來製作燈油、稻田殺蟲劑等。《明實錄》中就有日本向明朝進貢鯨魚的記載。據推斷,15世紀日本每年狩獵鯨魚的數量大約是800頭上下。

  此後,這一行業慢慢成為可以匹敵制銅業、制鐵業的國家大型產業。對鯨魚的利用也更加多元,除了燈油,鯨魚還被用來製作香皂、護膚品、潤滑油等等。

  到了明治時期,實業家岡十郎引入了挪威的捕鯨技術,從遠處發射帶有漁網的魚叉,降低了捕鯨的難度,還增加了安全性,捕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當然,這種「竭澤而漁」也造成日本近海的鯨類數量銳減,但漁民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奔赴遠洋。1934年,日本第一支遠洋捕鯨船隊駛往南極。僅1938年-1939年間,6艘日本遠洋捕鯨船就在南極海域捕殺了2665頭藍鯨、3344頭長鬚鯨、883頭座頭鯨和647頭抹香鯨。

  二戰期間,捕鯨業中斷。日本投降以後,民生凋敝,食物極度短缺。在麥克阿瑟的主導下,日本重開近海及遠洋的捕鯨活動。根據東京農業大學教授小泉武夫的《鯨魚救國》,在1947年的日本食肉供給量中,鯨魚佔動物性蛋白質的46%,而在捕鯨量達到巔峰的1957年-1962年,日本國民對鯨肉的實際依賴達到70%。當時,每年約有24000多頭鯨魚被捕殺。

  這也造就了「吃著鯨魚長大的一代」,主要是指戰時或戰後出生的日本兒童。事實上,除了出於獵奇而嘗試鯨肉的年輕人,他們是當下鯨肉的主要消費者,居住在下關市的佐藤就是其中一員。

  「我小時候並不知道牛肉和豬肉的味道,如果說吃肉指的就是吃鯨肉,如果說吃培根,那指的就是吃鯨培根。」

  佐藤很喜歡鯨刺身拼盤,拼盤裡包括鯨肉、鯨心、鯨舌、鯨皮,他認為這是一種懷舊的行為,因為鯨魚「好吃,但並不讓人覺得出奇」。

圖為鯨魚「生魚片」 圖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隨著日本經濟騰飛,進口肉類增加,對鯨的消費量呈現出持續減少的趨勢。根據英國BBC的報導,2015年日本的人均鯨消費量僅在30克左右(一枚雞蛋大約重50克)。

  此外,《海豚灣》中有很大的篇幅在宣傳海豚肉、鯨肉中含有極高的汙染物,部分數值已經遠遠地超出了日本政府設定的極限值,而這些有機汞化合物帶來的慢性中毒,極有可能使「水俁病事件」在現代重演。

  【註:水俁病事件,是1956年日本水俁灣出現的一種奇怪的病,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汙染造成的公害病。】

  可以看出,即便是傳統,也走到了沒落的邊緣,何況還隱藏著健康危機。

選票所系

 

  除了健康危機,捕鯨業還面臨著經濟危機。

  2006年《朝日新聞》曾做過統計,在日本國民中,只有4%的人常常吃鯨魚肉,有9%的人非常偶爾地吃,有53%的人沒有吃過,33%的人永遠不準備吃。而2002年至2012年,日本未食用而滯銷的冷藏鯨魚肉,已經翻了一番,達到4600噸。

  那麼,為什麼日本還要堅持大量捕鯨?

  就業及其背後的選票是重要原因。

  儘管捕鯨業創造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較低,但是衍生出來的產業鏈是十分龐大的,僅太平洋海域日本就有捕鯨船1000多艘、捕鯨工人10萬人。如果日本全面放棄捕鯨的話,這些人將會失去賴以謀生的手段,這對於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日本來說,是巨大的衝擊。

  此外,從事農林漁牧的民眾是目前執政的自民黨的重要票倉,如果動搖了他們的生計,支持率自然會走低。

  事實上,日本不僅不會放棄,還一直在扶持捕鯨業。

  日本現在進行的所謂「科研捕鯨」,國家是出經費的。「科研捕鯨」由農林水產省和下屬部門水產廳負責,一般情況下,他們都將這項任務委託給日本鯨類研究所進行操作。

  據統計,2005年後的10年間,日本國庫向日本鯨類研究所提供了約80億日元(約4.9億人民幣)的稅金。

  而根據2015年環保組織給日本政府的一封聯名信的信息,日本政府給予「科研捕鯨」的補貼額度為31億日元(約1.8億人民幣),除此之外,捕鯨行業還會收到來自日本漁業局高達45億日元(約2.6億人民幣)的「有益於漁業」項目的補貼,以「振興日本漁業」。

  除了以上種種,日本政府甚至挪用過災後重建的資金用於所謂的「科學研究」捕鯨。

  2013年3月,《朝日新聞》報導稱用於幫助「3·11」地震和海嘯受災民眾的「復興預算」中,超過1000億日元(約62.4億人民幣)沒有用於災區重建。其中,有22.8億日元(約1.4億人民幣)用於加強捕鯨船隊的安全保衛,以備在南太平洋海域與反捕鯨環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周旋。

  就業與選票雙重夾擊之下,讓日本放棄捕鯨業,很難。

國際博弈

 

  當下,日本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捕鯨業的發展關乎國家安全

  他們認為,西方國家反對日本捕鯨是為了扼殺日本,他們設置的商業捕鯨禁令,其目的並不是出於純粹的環保主義要求,而是試圖在政治經濟上遏制日本。

  拿行動最積極的美國來說,主要是為了讓日本在糧食上對美國產生依賴感,增加牛肉的出口,從飲食文化上同化日本。

  日本的某些保守勢力對此深感憂慮,他們認為,日本人就應該保持吃大米與海鮮的傳統。而現在年輕的一代卻日益習慣於吃麵包、牛肉,這會影響日本的民族意識,最終導致日本的糧食安全受制於歐美。

  因此,日本人覺得,我們捕鯨,不是為了眼前利益,而是危機意識的體現。

  日本的一些大型捕鯨公司經常會聯合當地學校,邀請學生觀看鯨魚解剖過程,用來向下一代灌輸日本的飲食傳統與捕鯨業的「光輝歷史」。

  除了所謂的島國危機意識,還有海洋權益的博弈。

  捕鯨與其他海洋資源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本不放棄捕鯨,也是想以此為籌碼,保障自己的漁業政策,爭奪乃至控制海洋資源,尤其是南極地區的海洋利益。

  這種訴求與政治目的,在日本經常派遣軍艦保護捕鯨船赴遠洋捕鯨等行為中,可窺一二。

  但是日本人沒有意識到,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的所謂生存和發展,都不是破壞人類共有的自然資源的理由。

  美國科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日本的捕鯨活動已經對太平洋與南極海域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導致很多海洋生物減少、甚至滅絕。

  具體來看,日本無節制的捕殺,直接導致鯨魚種群的減少,座頭鯨、小鬚鯨等珍稀鯨類已經瀕危乃至滅絕,在很多海域中不復存在,而全球13種鯨魚類型中,至少有5種處於瀕危狀態。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普林格教授指出,鬚鯨的大量減少導致處於食物鏈頂端、以這些鬚鯨為食物的虎鯨改變了獵食屬性,捕食目標逐漸轉向食物鏈下方的海狗、海驢、海豹、海獺等。由此可以認定,捕鯨活動導致了海洋生物鏈的複雜連鎖反應,引起了某些海洋物種的減少。

  【註:海驢,即北海獅,是海獅科中最大的一種。】

  普林格教授還悲觀地認為,大規模過度地捕殺鯨魚已經給海洋生物鏈造成了無法想像的衝擊與破壞,要使這些瀕臨滅絕的海洋物種恢復到從前的生態水平,無疑是痴人說夢。

  不知道日本何時從夢中醒來,擔負起應有的國際責任。

  (來源:瞭望智庫,作者:謝芳,編輯:馬宇聰)

 

相關焦點

  • 【鯨】日本人為什麼非要吃鯨魚
    ◆為什麼非要吃鯨魚肉?在日本國內對於鯨魚肉的食用也存在著兩種聲音「喜愛派」與「保守派」。在近20年間日本的一些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就曾通過披露日本漁村殘忍屠殺鯨類的場景,試圖阻止對鯨類的獵殺和食用,但是效果並不很見效。然而,當「鯨類體內容易蓄積水銀等有害物質」等研究發現公開之後,市場上對海豚、鯨魚等鯨類肉質的需求受到很大打擊。日本厚生勞動生對鯨肉類中水銀含量的標準是0.4ppm(毫克每克),但從領航鯨的樣本中就曾檢測出超標十倍的水銀含量。
  • 陰陽師:SP酒吞加化鯨玩鬥「鯨」,睡豬退群,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SP酒吞技能不僅能針對之前鬥技場吃香的睡豬,開技能後還有免傷機制,遇上正值「巔峰」的化鯨,或許這就是「強強聯手」吧!要說這兩位誰更強,其實比較難判斷,是因為有了SP酒吞,化鯨天敵紛紛退群;還是因為有多化鯨,讓SP酒吞技能完美適配?在沒有SP酒吞之前,尚且還能用睡豬制裁一下化鯨,有了SP酒吞加入,「如虎添翼」,這樣看來,化鯨本身就是「虎」,SP酒吞只是「錦上添花」?
  • 宣布「退群」 恢復商業捕鯨 日本招致多方批評
    日本認為國際捕鯨委員會須承擔保護和利用的「雙重職責」,以小鬚鯨等鯨魚種群「相對充足」為由,遊說委員會準予商業捕撈,遭歐洲聯盟、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成員反對。  國際捕鯨委員會9月在巴西召開年度會議,以投票表決方式否決日方恢復商業捕鯨、簡化機構決策規則等提案。日方隨後以成員就捕鯨議題存在「嚴重分歧」為由,多次威脅「退群」。  菅義偉提及日本食用鯨魚肉的傳統。
  • 不怎麼吃鯨肉的日本人,為何要堅持捕鯨?
    「捕鯨倡議者的看法是,禁止特定的人吃特定的動物同樣是冒犯。他們承認今天的日本人不需要真的吃很多鯨肉,但要保留吃鯨肉的權利。」
  •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捕獲千噸鯨肉血染船艙
    據央視網10月6日消息,時隔約3個月,日本商業捕鯨團於4日返回山口縣,完成捕鯨,共獲鯨肉一千多噸。這是日本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重啟商業捕鯨活動以來的首次捕撈行動。 這是日本31年來首次進行商業捕鯨。此次返回下關港的是日本近海商業捕鯨團的母船「日新丸」號。船上裝載的是1058噸鯨肉。
  • 明知故問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鯨魚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創作的捕鯨圖,更是成為日本美術史和捕鯨史的經典。早期,日本捕鯨技術落後而低效。合力包圍鯨魚,用長矛或木塞插入鯨魚氣孔的方式捕得的鯨數量極為有限,因此,吃鯨在日本古代並沒有形成全民範圍的日常飲食習慣。江戶時代,日本出現了名為「鯨組」的漁民組織,開始走上了大規模集體捕鯨的道路。
  • 日本人食鯨心態複雜 執意捕鯨遭世界圍攻
    但日本否認了這樣的說法。直到19日早上,澳大利亞外交事務發言人才證實,日本捕鯨船當日將兩人移交給澳大利亞的漁業巡邏船。   千家萬戶的日本人從電視中看到這條新聞後,心態很複雜。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捕鯨活動似乎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但隨著西方國家政府和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反對聲越來越大,他們也感到困惑。為什麼日本人如此固執地要去捕鯨呢?記者採訪了一位50多歲的日本職員。
  • 大吃一鯨——日本的食鯨文化
    雖然現在很多海洋生態保護組織反對並抗議日本捕鯨,但鯨肉料理作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已根深蒂固,難以剔除。如同反對韓國、中國吃狗肉一樣,難以實現。不過日本方面也表示市場供貨的鯨肉大多都來自科研捕撈的附屬品,屬於合理捕撈,不會影響生態平衡。決定就是你了海皇牙!暫拋開日本捕鯨的活動是否真的影響到了生態平衡的話題。
  • 不顧國際社會譴責31年後 日本首次商業捕鯨即收穫千噸鯨肉
    央視網消息:時隔約3個月,日本商業捕鯨團於4日返回山口縣,完成捕鯨,共獲鯨肉一千多噸。這是日本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重啟商業捕鯨活動以來的首次捕撈行動。時隔31年 首次商業捕鯨即收穫千噸鯨肉這是日本31年來首次進行商業捕鯨。
  • 鯨為什麼會擱淺?
    我們有時會看見鯨擱淺的新聞,鯨擱淺之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援,就會脫水而亡,或被自己的體重壓死。不過,鯨為什麼會擱淺呢?以前,科學家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疾病、受傷或衰老使得鯨過於衰弱,導致它們無法逆浪而行,從而被衝上岸,但如今,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鯨擱淺很可能跟人類的活動有關。
  • 鯨究竟為什麼會擱淺?無法回答這一難題
    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是世界上存在的哺乳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不屬於魚類。鯨的祖先和牛羊的祖先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裡。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歐斯峽海灣,130多條鯨死去。1985年約450頭鯨魚在北島奧克蘭附近擱淺。
  • 日本決定重啟商業捕鯨,僅僅是為了讓國民享用鯨魚肉?
    2018年12月26日,日本正式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以下簡寫為IWC),目的是於今年7月重啟商業捕鯨。日本一向不是任性的國際組織成員,此次「退群」是其二戰後的第一次。如果從日本對捕鯨一貫的執著程度來看,這種做法是可以預料的。
  • 日本人吃鯨魚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回溯歷史,則日本人吃鯨,並不像許多人想像中那般野蠻。一如日本料理的其他菜式一樣,鯨魚被烹調的細節,被摳得極精準。老式店鋪裡,會備花鯨的肉片,留皮,汆燙到恰到好處吃;也有生魚片吃法,先以柑橘汁配醬油、蘿蔔泥制醬,取鯨肉布滿網狀脂肪的部分,卷蔥,蘸醬吃;有種吃法叫百尋,是用鯨小腸蒸過再燙熟,令其緊縮而後吃,取其脆。
  • 不顧禁令日本恢復捕鯨 日本人為啥總跟鯨過不去
    日本強烈支持保護像白長鬚鯨這種瀕危滅絕的鯨魚類。他們認為,所捕鯨類有80餘種,不屬於瀕危滅絕的物種,屬於增長過多的物種。此外,日本政府還從飲食文化與鯨的關係、日本文藝上的鯨元素、祭與民間文藝和鯨、信仰與鯨等角度,向外界闡明日本捕鯨的「正當性」。
  • 日本捕鯨船計劃再獵殺333頭鯨,「科研」只是一塊遮羞布
    鯨 視覺中國 圖  「科研」? 日本市場大量出賣鯨肉紀錄片《海豚灣》中,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湛藍的海水因殘殺海豚和鯨而泛起猩紅。儘管受到國際社會及環保組織的強烈譴責,這裡的漁民每年依然雷打不動地出海捕鯨。
  • 145頭鯨魚擱淺海灘 她聽到群鯨悲鳴嚎啕大哭
    圖自:社交媒體在等待的過程中,莉茲在鯨群裡發現了一隻幼鯨,並成功地將其拖回大海。「我用盡了一切辦法才將它弄下水,然後它不斷地返回海岸線附近,在周圍逡巡,」她告訴BBC說:「朱利安離開之後,這隻幼鯨就一直在那兒附近陪著我。」
  • 明日方舟蜜蠟的出現或讓傳統群法再無法翻身,直接代替群法的位置
    在明日方舟中,群法這個職業一直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傳統的群法,指不算小火龍的其他群體術士,要麼退了環境,要麼被其他幹員值班。而蜜蠟的出現,或許會使傳統群法再無出頭之日。群法攻速2.9,蜜蠟2.0。這鷹角就真的完全放棄群法模板了嗎???對了還有一點。也是最離譜的一點。這是群法的攻擊範圍。這是蜜蠟的攻擊範圍。(補充一下,這個是開1技能時候的範圍,2技能是九宮格加四個突出,跟空的攻擊範圍一致)。
  • 全球鯨的數量就剩4000頭左右,為什麼日本人還熱衷於捕殺鯨魚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國家破敗不堪,食物嚴重不足,特別是作為生物蛋白質的肉類極其缺乏。為了解決食品短缺的問題,美國佔領軍開始鼓勵日本進行遠洋捕鯨,大量鯨類被捕殺並且被端上日本人的餐桌。到1947年時,日本人食物中動物蛋白質的47%來自鯨肉。在1987年以前,日本有三種類型的捕鯨,即大型遠洋捕鯨、大型沿海捕鯨及小型沿岸捕鯨
  • 日本人每年捕殺那麼多鯨魚,又不怎麼吃?那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日本這個國家向來都非常的殘暴,在二戰時期,它和德意兩國聯合起來,企圖稱霸世界,為此他們大肆殘殺他國無辜百姓,對待俘虜更是殘酷無比,不是將他們當成了試驗品或玩物,就是將他們當成了活靶子,其殘暴程度,令人髮指。因此很多曾被日本摧殘過的國家都非常痛恨他們,包括我國也是如此。而日本不僅對俘虜極度殘忍,就連對動物也同樣如此,所以日本的捕鯨行動也遭到了很多國家的反對。
  • 日本人捕鯨追到南極,是因為喜歡吃鯨肉?真實目的才令人膽寒
    眾所周知,每年都會有大批日本人前往南極捕殺鯨魚,大家可以通過媒體新聞中可見,獵捕的場景很是血腥,海岸邊都是被鯨魚的鮮血染紅了。雖然國際上早已將鯨魚列入保護動物的名單中,也有不少國家對日本這種殘忍的行為進行曝光,但日本依舊我行我素,忽略了大眾的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