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仍未退休的日本心理醫生奶奶中村恆子,寫了一本書,書裡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本質是一個人活著」。
我把這句話寫到筆記本上,開始思考:為什麼是一個人活著?如何做到「一個人」活得好好的?如何真正做到人格獨立,從容地與不安和孤獨共存?
直到最近再次閱讀《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這本書,我得到了某些答案。前兩年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我極其迷茫和彷徨甚至有些焦慮抑鬱的時期,所幸這本書給了我一些信念和指引。而今心境較為平和,再次閱讀時,卻對一個人如何安置自己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和菜頭,生於1975年,雲南白族,天氣預報專業畢業,在國企航空公司待了11年後,轉戰網際網路,是中國大陸網際網路早期用戶,知名網絡寫手,獨立博客」槽邊往事「創辦人。
和菜頭和我們一樣身處網際網路時代,但他同時又如同一個局外人在觀察人們,觀察這個世界,他太了解我們了,知道我們因何受困,他的文字溫柔敦厚中夾帶著犀利清醒,直指人心,使人或警醒或感動,不由得生出一股安定的力量去面對混亂的思緒和不堪的人生。
他的思考與言辭,在意圖撫平人們焦慮、激發人們對生活重新產生興趣的同時,也使人領悟到如何處理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
01 劃清邊界,保全自我
當人們都在說要改變自我時,作者和菜頭說:「和改變自我相比,更為重要的是保全自我。」
這裡的保全自我,說的是當你拋開他人的期待和眼光時,直面、保留和維護真實獨特的自己。但是,如果那麼容易保全自我,又為什麼許多人越來越失去自我,去按照別人的眼光和標準來改變自我?去為了他人的關注和認可而不停地改變自我?
因為這件事是要付出代價的,要能夠承擔自我選擇的後果,或許還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前陣子看以色列導演執導的中國女性紀錄片《剩女》,這部片講述了三個中國大齡未婚女性面臨的巨大壓力以及她們選擇何去何從的故事。
其中一位是34歲的律師邱華梅,她出生在山東濱州的農村,家裡有四個姐姐,只有她一個人考上了北京某政法大學,畢業後順利留在北京。
學歷高、工作好、經濟獨立的她,卻在一開口就被紅娘指出種種「問題」:長得不漂亮,年齡大,不太想生孩子,性格不夠柔軟等等。
到公園相親角,一位來給兒子相親的阿姨嫌棄她的職業,怕婚後一旦吵架吵不過她。與相親對象見面,對方要求婚後在家庭裡要佔主導地位,言下之意是顧忌她的獨立。
而最大的壓力,卻來自家鄉的親人,父母親因為她未結婚生娃而感到極度焦慮憂愁,不惜用言語攻擊她,姐姐教外甥稱呼她「光棍姨」,不留情面地嘲諷她「不結婚就不幸福」,三姑六婆也輪番來勸說她。
邱華梅忍不住在鏡頭前崩潰委屈地哭,她感覺自己要跟所有人鬥爭,有種深深的不安全感。
但華梅仍然期望遇到尊重女性、能夠共同承擔家務的對象,影片最後,她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婚戀觀,她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不想妥協。最後,她遠赴法國讀書。出國留學後,華梅遇到了喜歡的另一半,定居德國,還和老公一起創業。
且不論華梅是否得到了圓滿結局,她比其他人勇敢和幸運的地方就在於,在重重壓力步步進逼下,她選擇了保全自我。
這又讓我想到了毛姆的《刀鋒》這本書裡的主人公拉裡,我曾被拉裡堅定從容的氣質深深吸引。
拉裡是參加過一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在戰爭中他的戰友因為救他而犧牲,戰友之死使他震撼不已。
本來復原後,被當作英雄的拉裡,有漂亮的未婚妻和前程似錦的工作在等待他,而他選擇跟隨覺醒的自我意識,放下一切,到海外過著不務正業的放逐生活,去探尋生命的意義,追求自我精神的完善。
在他放棄職場,拒絕成家立業,甘願孑然一身去過清貧的生活時,親友向他投來不解和譏諷,而他卻心平氣和,淡然處之,繼續朝著他的人生目標義無反顧地前行。
在拉裡人生的十字路口,前面的路如眾人希冀般繁花似錦亦或安全穩妥,而他心中的嚮往與主流背道而馳,最後他選擇跟隨內心吶喊的自己,在亂世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去遙遠的東方接受洗禮。
曾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看到一句話:「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有彼此的不同。既然我們與他人在主觀世界層面不能共有同一個世界,那就果敢地劃清邊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不輕易被群體帶節奏,也不輕易作出妥協。
不要用表面的圓滿、外界的認可來填充生活的空洞,我們並不知道在他人閃亮或美滿的呈現背後,他們的內心是否真的感到富足歡喜。各有各的節奏和喜好,甘苦自知,如果看得清醒,那便活得自在。
02 對抗虛無,安住當下
人們常說要活在當下,如果這只是一句口號,那我們很難心安理得地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那種感覺本身就帶著釋然、安寧與專注的要素。在此之前,先處理好一個問題:如何面對人類與生俱來、不時侵襲的虛無感?
在《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這本書中,和菜頭寫到,很多網友問他如何應對空虛和無聊,如何激發對生活的興趣,如何應對迷茫,他的答案永遠是:「去創造點什麼吧!創造一點你之前不曾想過的事物,你從來不敢去嘗試的事物,一樣尚未在世界上出現過的事物。」
和菜頭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或早或遲,我們會發現對抗虛無感的唯一武器是創造。虛無感吞噬一切意義,粉碎一切存在,但是創造卻不斷帶來新生,重新為生活,為人生賦予意義,製造出新的存在來。哪怕是一張照片,一篇文章,從無到有這個過程也能極大地消解虛無感。」
為什麼有些人愛上烘焙,愛上插花,絕非僅僅因為可以拍美照發朋友圈獲贊,而是在蛋糕做出來的那一瞬,在一束花設計完成的那一瞬,內心迸發出無比欣喜的感覺:自己竟然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出了一點東西,與自己獲得了連結,為生活填充了某些意義……
創造的過程是一個與世界發生真實連結的過程,在那個過程裡,自己全然沉浸其中,真切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可能會有煎熬,但更多的是內心的充盈欣喜。看紀錄片《不了之人:宮崎駿》,或許可以明白這種感覺。
片中已經75歲的宮崎駿,仍然在為製作一個毛毛蟲的動畫短片而焦頭爛額,左調右改,陷入煎熬當中,直到找出解決辦法,做出令他滿意同時一如既往打動人心的畫面,他才如釋重負。
宮崎駿畢生都在做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因創造而受苦,但也享受其中的樂趣和豐盛的成果。
「創造」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很宏大很困難很麻煩,但它其實可以隨時隨地輕而易舉地發生,比如畫畫,做飯,攝影,寫作,就連孩子也是創造物……
就像我最近給孩子講的繪本《花婆婆》,花婆婆艾莉絲為了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把魯冰花種子撒在原野和山坡上,撒在公路和鄉間的小路邊,撒在她經過的地方,到第二年春天,到處開滿藍色、紫色和粉色的魯冰花。
就像我家人最近買了青梅來醃製酸梅汁,我們看著放在密封罐裡的青梅日益縮小變色,等待它成為酸梅的那天。
就像沒有畫畫天賦的我,在繁忙瑣碎的日常裡,在一個孩子還沒醒來的早晨裡,拿個本子,畫了一個比例不協調的女孩兒。
就像此刻的我打出一段又一段文字,寫下這篇文章。
這樣看來,」創造「不是難事兒吧?但是真的決定要動起來去創造點什麼時,還是有阻力的,那些令人上癮卻又空洞的事物無處不在地誘惑我們,比如無意識且停不下來地刷手機,逛購物網站,一局接著一局地打遊戲……我們著實需要有所覺知,不被外物隨意地操控和影響。
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創造給人帶來了參與的體驗和實際的成果,相比於通過刷手機、購物、玩遊戲等方式意圖逃避虛無感,真正讓我們擺脫空虛和迷惘、體會到真實、踏實和充實的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創造點東西出來,哪怕只是簡單地煎個雞蛋。
03 變的是世界,不停的是步履
和菜頭在《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這本書中指出,要升級我們的作業系統: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以及之後的新世代,人生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學習新知是一個終身習慣,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是一種終身的修行。不會再存在某種人生關隘,只要你達到這裡就可以宣布你已經完成任務,從此一勞永逸解除了學習或者自我提升的使命。因為變化總是會在明天到來,變化總是對個人的作業系統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不斷升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
和菜頭畢業後在國營航空公司做過11年,之後放下一切,辭職北漂,從零開始,轉職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然後又從網際網路巨頭企業辭職,自行創業。
他放棄待在航空業,是因為恐懼於自己的努力和行業的成敗沒有關聯。他當時選擇網際網路行業,是認為網際網路將是未來二十年裡變化最快的行業。而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每個階段,他都努力「在變化到來之前每一次做得比周圍人強一點點,在變化到來之時每一次比周圍人適應得快一點點」。
他是一個不斷在變化中奔跑的行動者。而我們呢?
前幾天看到知識管理專家蕭秋水老師的分享,她提到,有人在一個群裡說自己公司招人超過30歲都不要的,一些人聽後就被激發了恐慌,但是她不慌,她說:「這和我有啥關係,我反正是終身學習者。人要努力讓自己擁有不懼怕歲月流逝、不容易因年齡而被淘汰的技能。」
蕭秋水老師曾收到過來自華為和騰訊的工作邀約,她考慮之前都先問對方 :「我的學歷低,年齡大,沒問題嗎?」但對方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蕭秋水老師由此明白 :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她說:「我們每一天都在衰老,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戰勝,但是我們應該不斷增長智慧,同時又不會僵化。」
人總是想擁有確定性,想有牢靠的歸宿,穩定的庇護所,然後一勞永逸。然而,這同時也成為我們的枷鎖,讓人懼怕變化,懼怕失去,活在擔憂之中。
如果不打算仰仗外物,隨時做好準備應對千變萬化,不再固守我們引以為傲或無比珍視的擁有物,隨時做好準備觸碰和融入陌生的新鮮事物,保持不確定性,歡迎變化,那麼靈魂豈不是變得豁達和自由?
無論是處理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歸根究底還是在處理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人生的本質是一個人活著。」在我看來,這並非是指人要離群索居,獨來獨往,而是人願意自我負責,保全真實獨特的自我,同時也願意花時間做一些看似無用實則能對抗虛無的事情,還願意賦予自己勇氣,去與外部世界無時無刻的變化共舞。
這樣的我們,還怕不能夠獲得內心的安寧,妥善地安置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