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囿於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的差異, 在武漢「封城」之初,西方批評之聲不絕於耳。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視線廓清,喧囂散去,武漢人的苦難、堅韌與犧牲逐漸被更多人看到,越來越多國家開啟「幹預」模式。
4月8日零時,武漢市正式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與「封城」的緊急行動不同,全面「解封」會是一個漸進過程,目前武漢也尚未放開小區封控管理,但離漢離鄂通道卡口開封那一瞬,仍然是武漢城門重新打開的重要信號。從這一刻開始,「九省通衢」武漢重新連接與外界的交通。
時間的指針回撥至1月23日10時,武漢關閉所有離漢通道,第二天正是庚子年除夕。對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封城」決不像關上自家大門那樣簡單。這意味著,數百萬在漢務工、求學、旅行的人們將難以返回家鄉,也意味著全國各地的武漢人將錯過一年之中與家鄉親人團聚的最重要節日。
更為嚴峻的是,作為中部六省份唯一的副省級市,武漢在長江經濟帶的地位至關重要。如何保證武漢物資充分供應?如何確保百姓日常生活秩序平穩運行?如何減輕武漢交通中斷對周邊省市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沒有先例可循。然而,千鈞一髮之際,為斬斷病毒傳播路徑、阻止疫情擴散,武漢毅然決定「自我隔離」。
現在回過頭來看,史無前例的「封城」可以說是遏制疫情蔓延的關鍵一步。就像身體一個部位感染,如果不能從整體上醫治,最有效的辦法一定是先封住「七經八絡」,防止擴散,再集中優勢力量對症下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近日發表的一項22位多國科學家的聯合研究顯示, 「封城」讓中國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總病例數減少96%,對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僅是「封城」,中國以近乎經濟停擺的代價在多個省市按下「暫停鍵」,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警示信號。中國一邊在抗疫前線苦戰,一邊及時告知其他國家:新冠病毒很狡猾,沒有特效藥,早隔離早治療。囿於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的差異, 在武漢「封城」之初,西方批評之聲不絕於耳。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視線廓清,喧囂散去,武漢人的苦難、堅韌與犧牲逐漸被更多人看到,越來越多國家開啟「幹預」模式。義大利舉國「封城」,法國大中小學全面停課,德國禁止非同一個家庭兩人以上的集會,英國僅允許出於「非常有限的目的」離開家門……各國政府都在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從法律規範的層面約束民眾的行為,對疫情嚴防死守。
如今,大病初癒的武漢正在逐漸恢復活力。經歷了一個超長假期,「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社區裡,居民小心翼翼走出家門在小區裡,活動活動筋骨;公路上,一輛接一輛公交車開始試跑、恢復運營;地鐵裡,藍天救援隊的戰士們早早做好了消毒殺菌,陸續開始有乘客進入……在全體市民的共同堅持、努力下,武漢逐漸找回久違的「煙火氣」。
西班牙《國家報》認為,武漢「解封」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具有重大象徵意義。事實上,武漢「解封」對疫情之下的中國與世界來說,都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一方面,在保持疫情防控不鬆勁的前提下,逐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和經濟活動,是國家與人民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武漢「解封」也為全球抗疫注入更多信心,為那些還在「保經濟」與「防疫情」之間糾結的國家帶來更多啟發。
值得注意的是,解封不等於解防,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解封後的武漢與國內其他地區一樣,要繼續加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斷鞏固舉國戰疫成果。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是如此。(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責編:王法治、牛寧
31761981,.海外網評:武漢「重啟」,為全球抗疫注入信心,.2020-04-08 08:01:02,.204396,.王法治、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