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鬼子進村後見到什麼就搶什麼,尤其是喜歡抓雞。那麼,抗戰時期一隻雞可以賣多少錢呢?為什麼鬼子進村後那麼喜歡抓雞?
我們首先來看看:在1941年日軍的一次大掃蕩中,僅在華北地區,日軍就一共抓了5萬隻雞。據村裡的一位老人講:「日軍隔三差五就要從炮樓子裡出來,方圓幾十裡村莊裡的雞都都被日本兵抓得精光,早上基本上都是靜悄悄,因為已經聽不到雞打鳴了。」還有一位日軍老兵叫東史郎,寫了本回憶錄叫《東史郎日記》,描述了自己所在的部隊經常有人出來搶農民的雞來吃。如此看來,鬼子進村抓雞的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那麼,抗戰時一隻雞多少錢呢?鬼子為何如此費盡心思地要抓它?
抗戰時,村民在市場上一隻雞可以賣得一塊銀元。而一塊銀元是一兩銀子,鑄成幣後叫一銀元,俗稱一元錢。民國初期,一元兌1400文,大米20文一斤,可購買70斤大米,相當於現在的120-140塊錢。所以,那時一隻雞可抵上70斤大米,也算得上是貴重食品了,是一般人消費不起的。
所以,一隻雞一塊銀元,相當於70斤小米,算是有錢人才能消費的食品了。而二戰時的日軍士兵大多來自普通農村,並不富裕,一般只能吃雜糧蔬菜。當時日本國內普通人就根本吃不到雞,只有家境殷實的人家才能吃到雞肉。所以日軍在掃蕩時最喜歡抓雞,而且抓到之後,還喜歡把雞掛著刺刀下面,以此來顯示自己「是有錢人能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