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動物並不在遙遠的古代,而是與我們處於同一個時代,它就是藍鯨。
藍鯨的體長通常在30米左右,而體重可以達到驚人的150噸,甚至於有記錄顯示,曾經發現過的最大的藍鯨體重超過了200噸,這樣的體重遠超恐龍。目前認為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恐龍就是梁龍科的地震龍,它的體長同樣可以達到30米以上,但是體重就要遜色很多,地震龍的體重通常不會超過40噸。
那麼藍鯨為什麼會長得如此巨大呢?其實,藍鯨也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大,藍鯨從小變大是有一個過程的,在很早很早的時候,藍鯨的祖先甚至不是生活在海洋之中的,大約在5000萬年以前,它們才重新從陸地回歸海洋,那個時候它們的體型還不如一頭豹子大。
重歸海洋的鯨類祖先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長大。
因為水對熱量的傳導速度是空氣的25倍,作為哺乳動物的鯨類,身體的溫度會被迅速帶走,所以為了保溫,就必須要長大。因為隨著身體的增大,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就會逐漸增大,這樣相對於整個身體而言,熱量散發的比值就會降低,保溫效率就會提高。
要迅速長大,那就必須要吃,而對於吃,鯨類的祖先似乎出現了分歧。相比陸地而言,海洋之中的食物太過豐富了,所以吃什麼的確是一件很令人糾結的事情。一些鯨類決定要以大魚為食,於是它們保留了牙齒,這些鯨類最終進化成了後來的齒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抹香鯨和白鱀豚。另一些鯨類則決定以海洋中的小蝦為食,於是它們拋棄了牙齒,進化出了一種新的進食方式,這些鯨類就是現在所說的鬚鯨,藍鯨就是其中的代表。
顯然,以藍鯨為代表的鬚鯨的進食策略更加明智。
因為相比大魚而言,小蝦的數量更為龐大,特別是在進化出了鯨鬚之後,進食效率那是非常高的。在食物鏈之中,能量的傳遞是遞減的,每一級的能量傳遞效率通常只有20%左右,所以藍鯨直接將食物來源定位在最底層的消費者身上,可以最高效地獲取營養。
顯然這種進食策略是有效的,以藍鯨為代表的鬚鯨的體型普遍要超過齒鯨的體型,在這場長大長胖的競賽之中,鬚鯨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對於藍鯨這種龐大體型的生物而言,進食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們才進化出了鯨鬚,在進食的時候,藍鯨會一口氣將大量的海水與磷蝦吞入口中,然後把海水擠出口腔,磷蝦則被鯨鬚攔截了下來,整個進食速度非常迅速。
藍鯨一口氣能夠吞下多少磷蝦呢?
一隻藍鯨一天所需進食的磷蝦大概在4噸左右,而按照藍鯨一口氣可以吞入的海水量來計算,如果磷蝦的密度呈飽和狀態,那麼這一口就能夠吞下80噸以上的磷蝦,所以藍鯨的一次進食可能只需要一口就完事了,這個效率真是無敵了。
不過藍鯨雖然能夠一口氣吞下幾十噸磷蝦,但是卻無法吞下一個人。在一些奇幻小說之中,我們有時會看到人被藍鯨吞下,甚至於長年居住於藍鯨的肚子裡,這些在現實中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藍鯨根本無法將人吞下,藍鯨的嘴雖大,但是嗓子眼卻很小,藍鯨嗓子眼的大小和足球差不多,這樣小的洞,人是無法通過的。藍鯨的食量如此大,海洋中的磷蝦是否夠它食用呢?這不用擔心,因為藍鯨與磷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循環系統。
磷蝦是一種繁殖能力很強的海洋生物,一隻磷蝦一次產卵就能產出6000個以上的後代。
不過磷蝦的繁育速度與食物的充足與否密切相關,而磷蝦的食物就是海洋中的浮遊植物,而浮遊植物的多少又與海洋中的營養元素豐度息息相關。而藍鯨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鐵元素,這些都是浮遊植物生長所不可或缺的養分,而藍鯨的糞便恰好又能漂浮在水面,是浮遊植物的天然養料。
如此,藍鯨、磷蝦和浮遊植物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在二十世紀商業捕鯨高速發展的時代,有超過30萬頭藍鯨遇害,而磷蝦並沒有因為藍鯨數量的急劇減少而增多,反而磷蝦的數量也大幅度下降了,原因就是隨著藍鯨的減少,浮遊植物的數量出現了雪崩式的下降,所以磷蝦的數量也就相應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