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德國軍隊攻進法國,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形勢十分危險。在英國政界高層,以張伯倫為代表的妥協派名譽掃地,危難之時邱吉爾挺身而出,強烈主戰。最後,他帶領英國人民守住了英國。這樣看來,似乎是邱吉爾拯救了英國?
不過,二戰前英國還是大英帝國,擁有對世界的控制權,仍然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是卻輸掉整個世界,大英帝國徹底衰落,英國「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全球最大的一份家業被敗盡了,這又怨誰呢?
這其中張伯倫固然有一份「功勞」,但同樣也不能忽略了邱吉爾的那一份「功勞」。二戰英國的戰略選擇,可以說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英國最初的想法是禍水東引,武裝德國進攻蘇聯。因此,德國重整軍備,英國熟視無睹;德軍重返萊茵蘭,英國聽之任之;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視它為理所當然;德國要從捷克斯洛伐克奪取蘇臺德地區,英國委曲求全。這些帳自然要記到張伯倫的頭上。
到希特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英國看到自己在中東歐支配地位將不復存在,這才如夢初醒,變綏靖為封堵。僅僅半年後,阿登森林的突破,宣告了英法主宰歐洲大陸的格局結束。對於英國來說,從這一刻起,能扳回的只是顏面,至於歐洲大陸上的實利,則是一分也要不回了。
英國此後再無選擇餘地,它只能遵循「若魔鬼與希特勒開戰,就與魔鬼結盟」的原則,跟著美國後面亦步亦趨,至今做了整整七十餘年的小夥計。真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我們也恍然大悟:原來被英國人民奉為英雄的邱吉爾,他的秘訣只有簡單的四個字——「綁定美國」。除此之外,這位邱吉爾沒有太多的長處。要說群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二戰後,邱吉爾在戰後重建和治理國家方面實在是乏善可陳,所以沒有多久,對他失去耐心的英國人民就把他從首相的位置上解僱了。
應該說邱吉爾是短視的政治家。單從邱吉爾為了英國在緬甸利益,反對中國遠徵軍出國作戰,就能看出他的政治短視。邱吉爾海軍大臣出身,他帶領英國在處於劣勢的時候,有效地抵抗住了納粹的侵略,從發報機到北非到火炬到霸王行動,都有邱吉爾的身影。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僅要關心戰爭本身,更應該關心如何戰爭才能在戰後贏得最大的國家戰略空間。在這一點邱吉爾是不合格的。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羅斯福,在戰略眼光上,邱吉爾和羅斯福比起來差了好多。
必須承認,羅斯福是一個極富戰略眼光的人,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羅斯福抓住民眾的心理,巧妙地參與戰爭。當美軍將領的絕大多數都希望以太平洋作為主戰場打擊日本時,羅斯福力排眾議將歐洲作為主戰場,把手伸進了歐洲,才有今天美國的國際地位。
美國人對英國人評價最高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邱吉爾,一個是凱恩斯。邱吉爾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人,凱恩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邱吉爾為什麼最偉大,當然是因為他把大英帝國給整破產了,那麼凱恩斯憑什麼就那麼偉大呢?原來是他把大英帝國的遺產最後廉價賣給了美國人。
英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國造成的,甚至是故意造成的。自參戰到戰後,美國一系列的戰略方針不論有意或是無意,實際上都在削弱英國,最後把英國變成自己的小弟。
二戰極大的削弱了英國的國力,英國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趨於沒落,英國的優勢蕩然無存,被迫將權杖交與美國,這就是邱吉爾給英國帶來的戰勝國待遇。
邱吉爾為「綁定美國」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影響是深遠的:今天的英國,不僅失去了大國的尊嚴,而且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攪屎棍子........。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