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輪椅上的「陽光女孩」:4年助近3000名殘疾人就業
近日,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名單公布。來自深圳市的辛鈞輝、張瑩瑩家庭獲評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31歲的張瑩瑩是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小時候罹患的小兒麻痺症讓她的下肢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從小到大都只能坐在輪椅上。但樂觀的張瑩瑩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大學畢業後,她通過自己創業,成立了專門的殘障者就業創業孵化基地,4年下來,一共幫助了近3000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
「要幫助更多殘疾人」
在張瑩瑩的記憶裡,她童年都是在地上爬行,那對她來說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但幸運的是,身邊的人都給了她足夠的關愛。
張瑩瑩特別喜歡南方的氣候,所以大學也選擇在廣東就讀。「從小到大我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尤其是在上學期間,從住的地方到教室,每天都有我們班的男同學專門背我上學。下雨的時候,大家更是會小心翼翼地保護我。」
張瑩瑩說,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要做一些事情,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溫暖。她深知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懷著這份初心,她決定大學畢業後也要從事助殘工作。2012年至2016年,張瑩瑩先後去過甘肅、四川、雲南、湖南等地開展殘障人士就業指導培訓,這讓她在幫助殘障人士就業方面收穫了豐富的經驗。
在深圳,張瑩瑩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和對殘疾人的關愛。她更加堅定信心,要讓更多和她一樣因為肢殘面臨就業難題的群體能夠得到幫助。
殘友就業也能「高大上」
2016年,張瑩瑩與三位殘障朋友創辦了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為殘友們提供專業培訓、心理輔導、就業輔導等服務,並創辦科技助殘就業企業,員工90%以上是殘障人士和殘障兒童家屬。不過,創業初期是艱辛的,張瑩瑩經常自掏腰包貼補項目。
好在當地有關部門及時向她伸出援手。2018年,張瑩瑩與深圳龍華區殘聯籌劃創建了龍華區殘障者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項目——「龍華IC愛創空間」,這個孵化基地專門針對殘障人士進行就業和創業培訓。
以盲人為例,過去,盲人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盲人按摩。「我和很多盲人交流過,多數人很不自信,他們不敢和更多人交流,因為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張瑩瑩決定打破這個規律,他們為盲人提供了盲人呼叫中心、化妝師、講師、程式設計師、話務員等10餘種崗位,讓很多盲人實現了多選擇就業。
目前該孵化基地已經孵化殘障人士創業企業和社會組織13家,真正實現殘障者創業帶動就業。在張瑩瑩的推動下,有近3000名重度殘障者實現了居家就業,並有了穩定的收入。
張瑩瑩說,網際網路給殘障人士提供了全新的就業途徑,只要肯學習,在網上輕輕點擊滑鼠,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哪怕足不出戶,同樣可以實現就業並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
此外張瑩瑩團隊還開展了殘障人士英語班,幫助殘障人士提升英語水平,走進外企。2年下來該班一共培養了50位殘障人士,其中有10位殘障人士順利進入外企工作。
助殘路上收穫愛情
「幫助殘疾人就業,關鍵是要打破他們的『心理魔咒』,首要的是讓他們獲得就業的信心。」張瑩瑩說,有時為了說服一名殘疾人出來工作,她要花上很多天;而要讓這名殘疾人具備就業能力,又要花上幾個月。一旦一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不僅個人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整個家庭也會變得陽光起來。每次看到這樣的案例,張瑩瑩都鼓勵自己,哪怕苦點、累點,也是值得的。
這些年下來,張瑩瑩團隊積極為心理障礙人士提供心理諮詢,促進殘障人士主動融入社會,並開展殘障者創業服務、殘障者心理輔導、殘障者志願法律諮詢等行動,累計受益3萬餘人次。
身殘志堅的張瑩瑩也在深圳工作期間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她的丈夫辛鈞輝出生在江西一個農村家庭,2歲時面部燒傷留下了疤痕。他努力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做起了律師,同時積極為殘障群體和遭受工傷的工人提供法律援助,7年時間累積服務殘障者1萬餘次。張瑩瑩與辛鈞輝在一次助殘活動中認識,因為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和共同的話題,兩人走到了一起。如今,他倆組建起了幸福家庭,有了兩個孩子,生活幸福美滿,夫妻倆相互扶持,一起投身公益事業。
「要把正能量帶給全社會」
張瑩瑩經常跟殘友們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但首要的是,殘友們要能邁出第一步——走出家門。
張瑩瑩經常拿一名年輕女孩小麗(化名)的故事來鼓舞其他殘友。小麗是一名重度致殘人士,她的父親聽力殘疾、奶奶肢體殘疾,她自己又因車禍致殘,這樣的經歷給她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常年把自己關在家裡。
張瑩瑩決定幫助小麗走出陰影,她主動走近小麗,帶她一起走出家門,並參加社區活動,在活動中小麗逐漸發現,原來很多肢殘人士不僅可以照顧好自己,還能就業,甚至能參加公益活動幫助到別人。在張瑩瑩的鼓勵下,小麗接受了半年的就業培訓,最終找到了一份物業公司的工作。家庭有了收入來源,小麗也走出了曾經的心理陰影,變得自信、陽光起來。「一個家庭的命運就這樣改變了,沒有比這更讓人開心的事情了。」 張瑩瑩說。
「我希望把這份正能量不只是帶給我們的殘障朋友,更是帶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張瑩瑩表示,自己的助殘之路不會停止,她希望幫助越來越多殘友實現有尊嚴地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為此,她還有一個3年規劃,希望3年內能幫助1萬人參加就業培訓,並讓至少80%的人員能實現就業。「我們也希望探索出一條更適合殘障朋友們就業的道路。」 張瑩瑩說。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