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足500隻!歷時四年 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綠孔雀摸底調查完成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孔雀分為藍孔雀和綠孔雀兩個品種。其中比較珍稀的綠孔雀是我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特有的品種,純種的綠孔雀極為罕見。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數年調查研究,摸清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綠孔雀在我國全境的分布情況。
本次綠孔雀全境摸底調查歷時四年,通過問卷訪問、路線調查、標圖及紅外相機監控等方法,首次在我國全境範圍內,系統地對綠孔雀野外種群數量進行調查。收集到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你看,在這個河灘地,有這麼多綠孔雀在活動。
記者:這非常少見吧?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非常少見。這些小孔雀在吃蟬。
記者:有多少只小孔雀?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在這些林地裡,往往有十幾隻孔雀在一起活動。
專家介紹,這樣大的綠孔雀群體在我國境內已不多見。這次全境摸底調查收集的資料,將為今後對野生綠孔雀的行為習慣和生存環境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從外觀上辨別綠孔雀
我們平時在動物園裡看到的孔雀通常都是藍孔雀,或者是雜交後的綠孔雀。那麼,要如何從外觀上辨別綠孔雀,而在人工飼養的孔雀中,又是否能找到純種的綠孔雀呢?
綠孔雀與藍孔雀的主要區別是:藍孔雀的羽冠是呈扇形展開,每一根羽毛像一個羽毛球拍。而綠孔雀羽冠是簇形的,羽毛好像柳葉。此外,綠孔雀面部顏色是黃色的和藍色,胸頸部有銅錢一樣的鱗狀斑。
專家介紹,在做綠孔雀全境調查的時候,研究團隊也專門對一些動物園和其他機構進行了解,希望可以找到人工飼養的純種綠孔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記者:它很難拿到這個樣本嗎?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現在有一些地方是有一些號稱是純種綠孔雀的,但是往往說不清它的來源。如果要是說你說不清來源的時候,很難判斷它是不是真正純種的。
在四年多的野外調查中,團隊發現一隻綠孔雀死體,並從中提取了DNA做基因分析。等分析結果出來,今後將可作為參考,與人工飼養的綠孔雀做比照。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如果要是有真正的純種,我還是希望能做一個綠孔雀的保育中心,把純種的綠孔雀集中起來,然後進行飼養、繁殖,再野化之後能做到放歸到野外,這樣也是保護綠孔雀很好的一種方式。
野生綠孔雀生存狀況堪憂
經過數年的摸底調查,專家發現,由於人類活動的幹擾和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目前,我國野生綠孔雀生存狀況堪憂,數量可能已經不足500隻。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90年代調查的時候,文獻上有41個縣有綠孔雀。而到了我們(2014年)做調查的時候,現在有綠孔雀的地點只有雲南22個縣。
目前,除了兩個縣的綠孔雀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並略有增長外,其他分布區的數量都在減少,本次調查到野生綠孔雀數量僅有194到248隻,專家估計,全國境內現存綠孔雀數量可能已不足500隻。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楊曉君:實際上綠孔雀面臨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多的,但真正(主要)影響它的是棲息地的改變和破壞。
楊曉君教授介紹,綠孔雀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在河谷地帶的河岸河灘或林間草地以及林中空曠的開闊地帶活動,而這正是人類活動活躍的區域。人類活動極大壓縮了綠孔雀的生存空間。
目前,我國已將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範圍,如果把綠孔雀的活動範圍和棲息範圍用重要棲息地的標準保護起來,就可以達到保護綠孔雀的目的。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君:因為綠孔雀本身繁殖情況挺好,如果我們注意保護就可以使種群得到發展。第二個,綠孔雀的人工繁殖相對而言是比較好做,要是經過幾年積累,慢慢中國的綠孔雀(數量)就會得到恢復。(央視記者 王溪 徐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