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充了錢沒用多少,商家就跑了。」從優勝教育資金鍊斷裂到某長租公寓退費難,再到「一茶一坐」餐飲店大規模閉店……近日屢屢發生的預付費「爆雷」事件,商家一跑了之,消費者「維權無力」,引發公眾擔憂。
預付費消費模式廣泛應用於餐飲、美容美髮、健身、洗浴、購物、教育培訓、手機通訊等眾多消費領域,在享受預付費模式下折扣優惠、消費便利的同時,消費者也面臨著商戶倒閉跑路的風險。一旦遇到不良商家捲款跑路,消費者預付的費用就「打了水漂」。
預付費模式衍生下的糾紛,表面上看是消費者維權的個案,實際上是金融信用不當擴張的結果。因此,亟須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針對預付費消費的特點,從保護消費者、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角度出發,採取嚴格而細緻的監管手段,對預付費實施「硬核」監管,別讓預付費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對於經營者而言,透支消費者的信任,就是殺雞取卵、自斷後路。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相關部門應儘快出臺相關法律規章,明確預付費消費商家的法律責任和義務,並對該領域的侵權問題進行科學歸類,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實現對預付費消費商家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管,使消費者在選擇預付費消費模式時無後顧之憂。
預付款缺乏監管是商家出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去年,北京市朝陽區建立預付費資金監管平臺,將多家培訓機構納入監管體系,消費者的預付費資金轉入相應監管帳戶,大大降低了教育培訓行業的資金挪用、捲款跑路等風險,其經驗做法值得其他行業參考。只有明確預付費管理,形成對預付款監管的長效機制,才能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引導、促進涉及預付費的規範有序發展。
值得提醒的是,消費者也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消費需求,不要受商家的宣傳鼓動而一時衝動地預付充值。選擇各類預付式消費方式時,應「擦亮眼睛」提高辨別能力,考察企業信譽後理性消費,以免遭遇無良商家捲款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