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語也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經典。我們都知道古人說話是文言文,簡短精煉,往往會將一句話表達為一個成語,短短的字詞間濃縮了諸多意義。
如果我們在理解時望文生義,曲解了成語含義,甚至在運用時出現錯誤,就會鬧出不少笑話和誤解。那麼,有一個成語,我們經常用它,不知道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故事呢?
故事還得從一位唐代詩人劉禹錫說起,這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便出自他手,還有《竹枝詞》、《楊柳枝詞》等也是他的佳作。
劉禹錫的詩作記述寫實,針砭時弊,他是才華橫溢的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往有有才氣的人也不乏真性情。劉禹錫中了進士後在京擔任監察御史,但是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朝中之人,因此經常遭人排擠,被貶為蘇州刺史。
在擔任蘇州刺史期間,有一位李大人傾慕劉禹錫的才華,便邀請他來家飲酒,還拉來了幾位歌姬跳舞助興。劉禹錫詩興大發,寫了這樣一首詩《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司空見慣」便由此而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成語典故。
司空見慣,意思是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司空是古代的官職名稱,主管建設,相當於後世的工部尚書,後來轉變為監察官,相當於現在檢察院的總檢察長。
而我們前面所說的李紳,他就是官任司空。說起李紳,他的詩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也憑藉《憫農二首》被大家讚賞為「憫農詩人」。
李紳,出身湖州的官宦世家,年幼喪父,從小隨母顛沛流離,因此他非常理解底層百姓的苦難和辛酸,哀民生之多艱。可是人的命運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李紳功成名就之後,生活奢華鋪張,他的家中歌女成團,據說他吃雞隻吃雞舌,家中做一頓飯,僅僅一盤燒雞舌,可想而知費肉無數。李紳為官酷暴,苛政之下,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外逃。
從劉禹錫的詩句來看,「司空見慣」就是指李紳李司空對於這樣的事,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與司空見慣相近的詞語有:不足為奇、見怪不怪、不以為奇等,他們同樣也有出處。
不足為奇,釋義: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現象等很平常。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吳用見說;大笑道:『不足為奇!』」翻譯:吳用見到了,大笑著說:「不值得奇怪!」
見怪不怪,釋義:看到奇異的事物,鎮定自若,不大驚內小怪。出處: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姜七家豬》:「見怪不怪;其怪自壞!」翻譯:見到了奇怪的東西不大驚小怪,那麼奇怪的東西自己就會顯露。
不以為奇,釋義:並不覺得奇怪。表示這是見慣了的。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屬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雖然我們已經明白了這個成語典故,但有時候難免會用錯。如果是尋常的自然發生的事情,就不能引用,比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
但有些事發偶然卻又常常可能發生或見到的,這時候使用就比較恰當。比如:大街上的車輛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見慣的堵車現象今日蹤影全無。
在這個成語典故中,我們看到了非常明顯的兩個人物對比,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同時也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李紳,體恤民間疾苦卻最終向權力屈服,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丟失了為官初心。
劉禹錫,被朝廷流放到巴山楚水悽涼地卻笑看人生,高歌時代強音,活出了豪氣,活出了錚錚鐵骨。
因此,不管我們人生處在順境或是逆境,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不要丟失自己的志向,人生要有豪氣與志氣,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格局。
(全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雨落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