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你經常用,但你卻不了解它的背後故事

2021-01-09 雨落心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語也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經典。我們都知道古人說話是文言文,簡短精煉,往往會將一句話表達為一個成語,短短的字詞間濃縮了諸多意義。

如果我們在理解時望文生義,曲解了成語含義,甚至在運用時出現錯誤,就會鬧出不少笑話和誤解。那麼,有一個成語,我們經常用它,不知道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故事呢?

故事還得從一位唐代詩人劉禹錫說起,這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便出自他手,還有《竹枝詞》、《楊柳枝詞》等也是他的佳作。

劉禹錫的詩作記述寫實,針砭時弊,他是才華橫溢的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往有有才氣的人也不乏真性情。劉禹錫中了進士後在京擔任監察御史,但是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朝中之人,因此經常遭人排擠,被貶為蘇州刺史。

在擔任蘇州刺史期間,有一位李大人傾慕劉禹錫的才華,便邀請他來家飲酒,還拉來了幾位歌姬跳舞助興。劉禹錫詩興大發,寫了這樣一首詩《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司空見慣」便由此而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成語典故。

司空見慣,意思是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司空是古代的官職名稱,主管建設,相當於後世的工部尚書,後來轉變為監察官,相當於現在檢察院的總檢察長。

而我們前面所說的李紳,他就是官任司空。說起李紳,他的詩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也憑藉《憫農二首》被大家讚賞為「憫農詩人」。

李紳,出身湖州的官宦世家,年幼喪父,從小隨母顛沛流離,因此他非常理解底層百姓的苦難和辛酸,哀民生之多艱。可是人的命運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李紳功成名就之後,生活奢華鋪張,他的家中歌女成團,據說他吃雞隻吃雞舌,家中做一頓飯,僅僅一盤燒雞舌,可想而知費肉無數。李紳為官酷暴,苛政之下,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外逃。

從劉禹錫的詩句來看,「司空見慣」就是指李紳李司空對於這樣的事,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與司空見慣相近的詞語有:不足為奇、見怪不怪、不以為奇等,他們同樣也有出處。

不足為奇,釋義: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現象等很平常。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吳用見說;大笑道:『不足為奇!』」翻譯:吳用見到了,大笑著說:「不值得奇怪!」

見怪不怪,釋義:看到奇異的事物,鎮定自若,不大驚內小怪。出處: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姜七家豬》:「見怪不怪;其怪自壞!」翻譯:見到了奇怪的東西不大驚小怪,那麼奇怪的東西自己就會顯露。

不以為奇,釋義:並不覺得奇怪。表示這是見慣了的。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屬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雖然我們已經明白了這個成語典故,但有時候難免會用錯。如果是尋常的自然發生的事情,就不能引用,比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

但有些事發偶然卻又常常可能發生或見到的,這時候使用就比較恰當。比如:大街上的車輛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見慣的堵車現象今日蹤影全無。

在這個成語典故中,我們看到了非常明顯的兩個人物對比,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同時也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李紳,體恤民間疾苦卻最終向權力屈服,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丟失了為官初心。

劉禹錫,被朝廷流放到巴山楚水悽涼地卻笑看人生,高歌時代強音,活出了豪氣,活出了錚錚鐵骨。

因此,不管我們人生處在順境或是逆境,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不要丟失自己的志向,人生要有豪氣與志氣,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格局。

(全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雨落心怡

相關焦點

  • 秀才買柴、博士買驢,這些成語背後的寓意你知道嗎?
    在中國的成語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成語。從字面上很難看出它的意思。需要深刻理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淵源。但也有一些字面意思非常簡單的成語,但是其背後的寓意你卻未必知道。今天小編就帶你去看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成語故事,然後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它們背後的寓意吧!
  • 你用成語裝×的樣子,真是太爹味了|原創
    凡是成語,皆有出處。「蛤蟆夜哭」也不例外,它出自相傳是蘇軾編撰的《艾子雜說》。這裡面收錄的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的小故事,你把它當文化人版《笑林廣記》就完事了。可你要光看它的字面跟解釋,誰知道背後還有這麼一出冤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說蛤蟆誣陷好人。再加上蛤蟆在咱們傳統文化的認知裡,形象實在不咋地,任何人只要稍微結合一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癩蛤蟆趴腳面,不咬人噁心人」之類的熟語,分分鐘就能腦補一出「醜人多作怪」「惡人先告狀」的古裝靈異志怪大戲。如今的網際網路產品,都特愛講究一個詞叫「用戶友好」。
  • 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用來交流的這些成語,背後都有它的典故
    我是喜愛名著的原創作者徹底擊垮了我想對你,每天給大家說說名著的人和事,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原創作品。成語是漢字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它是漢語裡面定型的詞語,大多是四個字組成,有的也有三個,五個等,不過不管數量不少,成語都有其固定的用法和形式,是一個整體,而且大多是從古代的故事中總結出來的話。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語,在它的背後大多都是有歷史故事的說法的。
  • 這些成語背後的故事原來都是發生在安徽!你知道幾個?
    成語大家都學過,但你知道有哪些成語是發生在安徽的呢,這些成語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第一時間》新春特別節目,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推薦閱讀>>>
  • 這些稀奇古怪的成語,英文說法你一定不知道
    說起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基本都是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已經形成了固定格式。你把成語說出來,大家都能知道它的出處和典故,並且還覺得你引經據典,有文化有內涵。這個特別有畫面感的成語,形容的是「毫無根據誣陷好人」。凡是成語,皆有出處。「蛤蟆夜哭」也不例外,它出自相傳是蘇軾編撰的《艾子雜說》。這裡面收錄的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的小故事,就相當於文化人版的《笑林廣記》。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背後究竟是個什麼故事?並非行為不檢
    很多男人,都曾面臨過一個千古難題: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如果下次,再有人這樣問你,你可以反問她,如果我和你爹只能活一個,你選誰?「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大約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人盡可夫的本意便是,丈夫死了再找個帶把的就是了,但父親卻只有一個,所以該幫父親還是丈夫,你懂了嗎?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 讓孩子了解7個成語典故,聽聽成語背後的故事,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買菜不需要用到公式啊?作者想說,我們和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類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文化。文化,是吃飽了才能做的事情。這個世界上不乏僅僅只是在生存的人,他們從一出生,到結婚生子,無非是在生存。而社會的發展,並不是靠這群人推動的,是少數人推動的,是那些在大學裡,在科研機構,在案首寫作的人完成的。他們讓我們的科技和文化不斷的發展著。第二個成語是大著肚子結婚。
  • 沒有尾巴的紅色狐狸——阿狸,你了解它的故事嗎
    學習很菜又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說的安藍,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提起阿狸,多數人的反應大概就是某遊戲裡的那個阿狸吧~然而,在中國有一個動漫IP也叫阿狸——一隻紅色的沒有尾巴的狐狸。對於阿狸,很多人都會誤解阿狸不是本土的動漫形象,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阿狸創作的背景,很多人對阿狸並不了解,只知道在精品店裡、商場裡,經常會看到阿狸的身影,卻不知道它叫什麼。或許去到親戚家時,也會發現家裡至少有一個阿狸相關的周邊,但購買的原因往往是親戚小孩覺得可愛就購買了。
  • 那些常被用在奇怪地方的成語,測測你的文學積累程度
    成語亂用或者誤用這個現象其實早就存在了,對於大部分已經踏出象牙塔的人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在乎自己的成語是否使用正確。不過對於學生、教師,或者一些喜歡文學的人來說,有時候看到有人誤用成語,心裡總會感到彆扭。糾正成語的用法,其實還是挺重要的,畢竟這些都是流傳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啊!
  •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近義詞識龜成鱉,指皂為白,張冠李戴反義詞循名責實,是非分明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 拿來表達感情的載體,短短幾個字的成語,背後塵封的歷史有誰知
    說起成語這個東西,它應該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產物,幾個簡短的字就表達了我們所想表達的情感。然而成語都不是隨意拼湊的幾個字,也不是簡單的表達情感,在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和那些故事。既然如此,小編就給大家聊一聊幾個成語背後所包含的故事。讓大家對成語有個更豐富的認識。
  • 王者榮耀:蔡文姬的臺詞背後的故事你都了解嗎?
    蔡文姬一生感情坎坷,在王者榮耀中蔡文姬有許多臺詞,聽起是歡快的語調,但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一起來看看吧。曹操曾是蔡邕的學生,得知蔡文姬是被匈奴擄走後就命人用重金贖回來了。從經歷上來看她確實是 「穿越戰場的美少女」,從中原被匈奴人擄走,後又被曹操贖回。但這個經歷似乎並不是像王者臺詞語調中的說的那麼歡快,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親自去了解。
  • 成語故事「寶刀未老」中的智慧,你了解嗎
    比如故事中的黃忠,雖然年紀大了,但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仍然毫不猶豫的上前線,遭到別人質疑的時候,敢於擔當,展現了大將之風。俗話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不管是上戰場,還是做其他事情,年長的人雖然體力不一定比得上年輕人,但是他們往往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閱歷,這些都是年輕人沒有的寶貴財富!生活中對於那些年紀大了卻仍然堅守崗位,為國家、為社會發揮自己光和熱的前輩,我們應該表示深深的敬意。
  • 你可能不知道的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
    故事梗概。該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君王自知抵擋不住晉軍進攻,於是派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國自然不想看到晉國吞併鄭國後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對自身構成威脅,於是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
  • 【哈哈老爸說成語】今天我們來聽「一毛不拔」的故事,別忘記用它造句哦
    獲得的獎項太多,就不嘚瑟了。這個公眾號是我為女兒「哈哈」打造的,能聽故事,能看圖畫,能學朗誦,還有我與哈哈的相處日常。哈哈老爸說故事——「接地氣,真快樂」(點擊以上錄音,收聽最哈哈老爸說成語)HI,我是哈哈老爸,這裡是我為你們開闢的一個新專欄,叫做《哈哈老爸說成語》。以後每周二推出,周六復播。
  • 盤點我國古代的五個著名典故背後的故事,相信都是你不知道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我國五個歷史典故,這些典故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典故背後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第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我相信大家都能說一點門道,但是如果細細往下說,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先秦時期,當時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琴師叫做伯牙,有一次這個伯牙在一個荒山野嶺彈琴,一個人享受這裡的美景與心境,但是恰巧有一個樵夫路過此地,這個樵夫名叫鍾子期,鍾子期在這裡聽見伯牙的琴聲,竟然能夠聽出這裡面描繪的儘是巍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當時博雅就不淡定了,驚訝道:善哉!
  • 破釜沉舟、大器晚成、天下為公……邢臺成語故事知多少?主題廣場為...
    細心的市民發現,在市圖書館前,多了幾處有關成語故事的景觀。走近一看,嘿,這些成語還和咱邢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呢。天下為公、大器晚成、以一當十……提起發源於邢臺的成語,你知道多少呢?這些成語背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您不妨到邢臺成語故事主題廣場瞧一瞧,看一看,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能領略新穎的城市景觀。
  • 這些網絡成語 不懂你就OUT了
    N海都網記者 翁海霞 海都網訊 不明覺厲、人艱不拆、十動然拒、喜大普奔……這些令人一頭霧水,又貌似「成語」的四字詞組,近日在網絡上非常流行,搞不懂這些詞組的意思,說明你已經OUT了。這些詞組被命名為「網絡成語」,作為網絡時代的人群,要跟上節奏,那就要讀懂它們的意思。
  • 你知道歷史上羊車望幸背後真實的故事嗎?
    羊車望幸這個成語在歷史是真實存在,在羊車望幸這個成語背後更是有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羊車望幸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希望得到寵信或者是重視,而這個成語的由來是因為我們歷史上的一個皇帝,這個皇帝本身不是很荒唐的,也是到後來開始變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