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抹香鯨等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抹香鯨等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劉鄧/@新華視點 2019-05-10 14:18
-
我國南海北部某海域首次發現偽虎鯨
7月18日在南海北部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群體。7月18日,中國南海北部某海域出現偽虎鯨群體。據悉,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次在該海域發現並記錄到該類動物群體。偽虎鯨隸屬於海豚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這是7月18日在南海北部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
-
我國南海北部某海域首次發現偽虎鯨
7月18日在南海北部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群體。7月18日,中國南海北部某海域出現偽虎鯨群體。據悉,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次在該海域發現並記錄到該類動物群體。偽虎鯨隸屬於海豚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這是7月18日在南海北部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
-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偽虎鯨群體,外形和虎鯨很相似,體色完全不一樣
近日在國內南海北部某海域出現偽虎鯨群體,是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次在該海域發現並記錄到該類動物群體。虎鯨,人們很熟悉,偽虎鯨,聽著讓人覺得奇怪,實際上虎鯨和偽虎鯨都屬於海豚科,外型上也很接近類似,但體色完全不一樣,虎鯨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而偽虎鯨全身的體色均為黑色。
-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偽虎鯨群體,外形和虎鯨很相似,體色完全不一樣
近日在國內南海北部某海域出現偽虎鯨群體,是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次在該海域發現並記錄到該類動物群體。 偽虎鯨是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一種,又稱為黑鯃、擬虎鯨、偽領航鯨、擬逆戟鯨等,它們種群分布比較廣泛,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溫帶及熱帶海域
-
「張謇」號攜「彩虹魚」 抵達南海目標海域
新華社「張謇」號7月17日電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17日抵達南海目標海域,開始進行多項科考設備深海測試和科學調查。浩瀚而美麗的南海陽光燦爛、風平浪靜;一望無垠的蔚藍色海面上空,白雲低垂;碧海藍天下,「張謇」號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格外鮮豔。這片目標海域位於北緯21度、東經118度,最深處達2598米。
-
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爆發
漂積在海灘上的尖筆帽螺 圖片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在首席專家黃洪輝研究員帶領下,堅持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近日,在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大量爆發,成群聚集現象顯著,至今仍在持續,高峰時遍布大亞灣中西部海域,密度最高達5600 ind/m3,甚至在風浪的推動下,大量漂積於岸邊,甚是少見。
-
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南海網客戶端三亞5月1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麗萍)5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通訊員劉明明 攝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我國廣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如抹香鯨、喙鯨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
「向陽紅03船」首次在南海捕獲到了這個……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正在我國南海進行科考和設備海試應用任務的「向陽紅03」船,近日成功在水深1500米的神狐陸坡深海區獲取了兩隻巨型深海水蝨樣品,個體長度超過10釐米。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神狐陸坡區通過原位誘捕設備捕獲到深海水蝨樣品。
-
4月3日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鯨落到底有什麼被「追捧」的價值?
4月3日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發現「鯨落」,鯨落是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所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被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鯨魚死亡前,他會悄悄尋找一片安靜的海域,孤獨的迎接最後的死亡時刻。死亡後,它巨大的身體慢慢沉入漆黑的海底,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
-
我國海域的鯊魚有哪些?有大白鯊嗎?
鯊魚在全球海域裡都有分布,我國海域裡的鯊魚有140餘種。鯊魚是鯊總目的統稱,分為八個目,虎鯊目、六鰓鯊目、鼠鯊目、角鯊目、鋸鯊目、須鮫目、真鯊目、扁鯊目,種類近500種,約三分之一的種類在我國海域有分布。
-
瑞氏海豚|大灣區鯨豚死亡檔案
汕尾碣石鎮附近海灘目擊者在汕尾碣石鎮附近的海灘上發現了這頭擱淺的海洋動物,他把照片發給了廣州的媒體,媒體記者發給我辨認是什麼動物,該動物有高高的背鰭,首先排除掉了最近頻頻死亡的江豚,但它和普通海豚又不一樣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鯨落」!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3米長的「鯨落」!鯨落到底是什麼?說起鯨落,其實不難想像,它和鯨魚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說起鯨魚,映入腦海的首先就是它那無比龐大的身軀,而其中的「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和一艘巨型船隻差不多。那麼鯨落和鯨魚有什麼關係呢?它是怎麼引起的呢?我們來看看!
-
周蓮香=臺灣鯨豚保育史
周蓮香(左)在臺大的鯨豚研究室,與標本師李宗翰(右)討論製作標本過程的發現。無法救活的擱淺鯨豚,製成標本之後,還是很有助於海洋哺乳動物的學術研究。三年生一胎 怎堪環境磨難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周蓮香指出保護鯨豚的理由,而且它們生殖率特低,兩、三年甚至八年才生一胎,一輩子頂多只有十個孩子。而後天生存環境的磨難,更加速鯨豚瀕臨滅絕。 臺灣很幸運,全球八十五種鯨豚,三分之一都可在臺灣周邊海域看得到,但海裡卻危機處處,流刺網、不當開發、還有各式汙染,都是死亡陷阱。
-
新加坡南部海域發現野生海豚 人前炫泳技
據《聯合早報》網站報導,新加坡南部海域又見野生海豚蹤影,它們不但不怕生,甚至還在公眾面前做出翻滾等動作,非常活潑。 兩隻印度太平洋駝背豚上星期四被公眾在南部海域發現,附近雖有不少船隻穿梭,但偶爾有一兩隻遊近海灘,讓人感到驚喜。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後面的黑影為短肢領航鯨。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考察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測相結合的方法,並輔以環境DNA收集,旨在以「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為基礎,進一步對考察海域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及分布模式等進行調查。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圖集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考察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測相結合的方法,並輔以環境DNA收集,旨在以「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為基礎,進一步對考察海域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及分布模式等進行調查。
-
長島海域首次發現黑天鵝群
>月8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通訊員初永忠 肖娜)九月七日,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聘請的巡護員在花溝海邊發現這是長島海域首次發現黑天鵝棲息。黑天鵝(學名:Cygnus atratus):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遊禽。黑天鵝是天鵝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為世界著名觀賞珍禽。多棲息於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群活動。具有較強遊牧性,遷移模式不規律,主要取決於氣候條件。
-
多隻中華白海豚現身昌江海域,數量稀少極珍貴
10日上午幸運的昌江鯨豚救護隊隊員在昌江海域就偶遇數隻海豚它們正在海上歡快嬉水視頻由昌江鯨豚救護隊隊員拍攝白海豚(資料圖)近年來三亞、東方、海口等地附近海域曾多次被發現鯨豚類海洋生物滿屏都是跳躍的「海上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