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廣西武宣縣桐嶺鎮祿鴻村廖咪催
劉建斌 文\圖
「山清水秀碧綠滿田野,毗次櫛比樓房拔地起。」 景色秀麗的武宣縣桐嶺鎮祿鴻村落掩映在群山環抱中。這是9月20日筆者初到祿鴻村留下的印象,這裡也是104歲老壽星廖咪催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地方。
筆者(右一)對老人及兒子進行採訪。
她一身穿戴整潔地斜躺在床沿邊等我們。一進門,她就坐了起來,心情顯得有些興奮,也許是太久沒有看到陌生人到訪吧。
「老奶,近來身體還行吧?」作家協會會員和桐嶺鎮衛生院的隨行醫師跟她打起招呼。
「好著呢,你們坐啊!」她用方言壯話回應著一行人,大兒子廖永催在一旁忙著做翻譯,生怕我們聽不懂。
「阿布,萌嘞(漢語:阿婆,你好的意思)。」好在我從小在壯漢雜居的地方長大,對於壯話還是基本上能聽得懂,只是交流起來語言有些「生硬」顯得不太「正宗」,畢竟講的不是地道壯話。
老奶奶看到有人用壯話與她交談,情感上的距離拉近了不少。老人的記憶很清晰,聽力不錯反應也快,這點和她這個年齡檔的人有所差別,這是我們事先沒有料到的。
第一眼看到老奶奶,除了額頭上布有飽經風霜和歲月侵襲的皺紋,腰杆子有些彎曲外,精神和氣色挺不錯,頭髮梳理得很整潔。看得出,老人從年輕到現在一直都在打扮自己,時常保持乾淨整齊的狀態。
廖咪催近照
舊社會動蕩生活難
廖咪催老人出生於1917年10月,1934年她27歲時從桐嶺鎮仁和村嫁到祿鴻村,至今已經有80多個年頭了。
1917年中國處在北洋政府與中華民國混亂、內戰和政權交替變更時期。「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窮苦人家只能賣兒賣女或者逃荒要飯。」 廖咪催講述小時候時常聽父母說那個年代的悽慘歷史。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即使到了上學的年齡,出生在窮人家的孩子家裡哪裡有錢供讀書。她和大多數人一樣,為了生活不得不去幫別人打工。
「我15歲便開始幫村裡的人家做工挑塘泥,沒有工錢發,僱主每人每天給3斤穀子作為酬勞。那時候正是冬天,下塘挑泥巴不像現在有水鞋穿,都是打赤腳的,那股寒冷氣直從腳板底逼到骨頭裡面,冷得嘴唇都發紫去。」老人對80多年前的經歷記憶猶新。
「幫別人打工畢竟不是長遠之計,為了生活總得再出去幫別人幹活,後來又去幫別人插田,到山上看牛。我媽小時候很能吃苦,也不怕苦」二兒子廖永定對母親年輕時代的事情一直銘記在心。
「解放前那幾十年,不管我怎樣拼命幫人家做工,辛苦不說,還是經常吃不飽,穿不暖。解放前舊社會樣樣都落後啊」 廖咪催講到這裡,稍微停頓了一下,看得出老人似乎對那個時代的往事有點不堪回首。
廖咪催老人向到訪者回憶她的百年人生路。
新中國翻身做主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情況就好多了,起碼飯有來吃先。到了1958年大煉鋼鐵時,整個村莊都不開飯,吃集體飯堂。那個時候國家很重視搞水利建設,1957年到1958年我和村裡面的人一起去仁和(六節)修水庫。當時我的娃仔(女孩)還小沒有人幫照顧,我就背上她去參加修水庫,挑一擔土發一塊牌,每天得到7—8個工分。水庫從開始到建好,都是用人力來完成的,很辛苦,不像現在有汽車拖拉機。」老奶奶一口氣講了一大堆過去的事。
停了一下,老奶奶又接著講述她人生的「故事」——「70年代,每年生產隊是有上交「公購糧」任務的,生產隊的社員不分男女,一律挑著兩個籮筐的穀子有80斤重,步行10多公裡挑公糧到農場五隊碼頭上船,後面幾年又轉挑到武宣糧所。那時沒有錢買鞋子,只好打赤腳挑著近百斤的穀子,困了就停下來休息,每天挑兩趟。一天下來肩膀紅腫得脫皮,腳板底也被沙子路磨出血泡。一想到是為了國家建設,也沒有哪個人喊苦叫累。」
廖咪催老人與大兒子廖永催(右)、二兒子廖永定(左)在一起交談。
安享晚年喜謝黨恩
80年代村裡進行了家庭土地承包,我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糧食也夠吃了。
「現在我雖然年紀大了,不能到地裡面幹活,平時在家裡幫後生餵些雞呀鴨呀的,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做一點就算一點。吃完飯後也到村裡的廣場散步聊天或是跟別人打牌。」勤勞一生的老人一輩子都沒閒著。
老人的孫輩都在外打工,年節回來都給她買些禮物和給些零花錢,對她也很孝順,她心裡感到欣慰。
「阿奶,你覺得現在的社會和生活怎麼樣?」
「那還用講嘛,現在是吃穿不用愁,看病有新農合報銷,逢年過節都有鎮、村領導來慰問。特別是鎮上的醫師和護士還給我體檢,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社會才做得到。」老人話語不多,卻充滿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感激之情。
「老奶,您現在100多歲了,平時吃些什麼呢?」隨行的鎮醫院護士饒有興趣的打聽起老人的長壽密訣來。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挑選,我愛吃玉米粥,年輕到老愛做工。晚上吃完飯閒下來時喜歡串門,走鄰訪友,村裡有什麼大凡小事也去幫一下忙。」
老人說的不錯,是共產黨給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是老人健康地走過一個世紀人生道路的重要基礎。
廖咪催在接受採訪。
作者簡介劉建斌,武宣作家協會會員,就職於武宣縣黔江糖廠。《雲飛浪卷弄大潮》、《黔江潮》收錄散文、詩歌、小說作品多篇。在《廣西農墾報》發表詩歌、散文、小說20多篇。
本文為武宣縣作家協會專稿。文章為劉建斌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