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好像在一夜之間,朋友圈多了一群「肥宅」。
自從可樂有了「肥宅快樂水」這個新名字,朋友圈湧出大量同名產品:用零食包裝成的「肥宅快樂花」、綁著電腦的「肥宅快樂床」、軟萌的貓所代表的「肥宅快樂獸」、B站為首的「肥宅快樂網」、流滿芝士的「肥宅快樂餅」……
我從沒正式成為一名「肥宅」。這個詞長期以來在我的印象中是貶義的,代表了一種頹廢的生活。每當身邊同學自稱「肥宅」,我的眼前就浮現出一幅這樣的圖景——極度肥胖的宅男宅女窩在亂糟糟的床上,架著厚重的眼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身邊鋪滿了五顏六色的垃圾食品包裝紙。他們拒絕與人交流,自顧自地沉迷遊戲與電視劇中。
所以最初聽說「肥宅快樂系列」時,我十分不解,無心領略這種看起來病態的「快樂」。作為一個和社會科學打交道的人,我反感足不出戶,更反感「閉門不造車」。
但後來我發現,「肥宅」作為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率之高几乎要溢出朋友圈。甚至,在我看來既上進又熱愛社交的同學,也開始叫自己「肥宅」。
住在我上鋪的顧田君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其實她既不肥,也樂於和人交往。當我向她聊起自己的困惑時,她笑著說我「老了」:「現在很多以『肥宅』自我標榜的人並不是傳統的『宅』,而是在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當下,通過『肥宅』來暫時解放自身。『宅』有時候代表很喪很頹的生活狀態,但更多時候是一種很萌的屬性。」
顧田君課餘加入了幾個學校的社團,事務繁忙。無事的傍晚和周末,顧田君會習慣性地打開B站,歷史記錄裡清一色的日本動漫足以讓她雙眼放光。這時,她順手打開一罐可樂和一包薯片,癱在床上享受短暫而歡愉的時光。
「什麼都不用做,沉迷二次元,多爽啊!」顧田君感慨,「還是要承擔生活的壓力,不過很多二次元大神都是宅在家裡養活自己,自由地發展興趣。」
「現在外賣和網購這麼發達,熟人社會的消退又讓社交變得更加困難,所以『肥宅文化』的興起是必然。」大四學生張又芳承認這種「快樂」會讓人沉迷其中,但不至於帶來嚴重問題。「危機感弱的時候人們傾向於逃避現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可能逃避壓力。傳統意義中的『宅』是loser的代名詞,現在的『肥宅』則是課餘和下班後的自我調侃」。
一天的忙碌奔波之後,在網上欣賞和交流動漫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既不影響學習工作,又能收穫好心情,顧田君認為這是一種「應該被尊重的生活狀態」。
現代性規定的「持續進步、目的性明確」的原則在啟蒙時代就已深入人心。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不斷追求進步不免帶來焦慮。年輕人沒有放棄上進,但在集體浪潮的裹挾中「慢下來」,追求純粹的快樂而非功利的目的,變得難能可貴。
「肥宅文化」就是在夾縫中尋找自我的一種青年亞文化,這不是頹廢,不是自我放棄,而是回到人本身「求樂」目的的途徑之一。
我也嚮往短暫而純粹的快樂,於是在朋友圈各種各樣「快樂肥宅」的動態中,跟不上時代的我悄悄打開了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