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產品汪,我有個需求想跟你聊聊~
在產品日常工作當中,我們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需求,需求可能來源於用戶/業務同學/產品本身/老闆。在進行設計產品/功能之初,產品得先進行需求分析,根據定位,判斷需求真偽,最終制定合理的需求執行方案。然而很多人還是有疑問,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做不好需求分析?本文主要講述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先給大家看一個活生生的需求分析的實例…
老爸給我提了個需求,要我幫他在網上買個跑步機(要求可以連接WiFi)和金魚缸(建議牌子是可麗愛),於是我上淘寶分別搜了下跑步機和金魚缸,價格有高有低,功能款式看得我眼花繚亂,看了2分鐘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開始進行以下幾步:
於是我給老爸打了個電話,詢問他跑步機為何要求連接WiFi,金魚缸其他品牌可不可以,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另外關於這兩件商品的預算是多少?老爸給我的回答如下:
根據老爸給我的信息,我大致知道了所謂能連接WiFi的跑步機就是智能跑步機,基本需求是能跑步鍛鍊身體,額外需求是能享受快樂;金魚缸基本需求是能方便換水養魚,額外需求是關於外形和燈光方面的。
於是我開始進行了簡單的用戶調研—發了條朋友圈……
(不養鯽魚這是個梗,之前看了個搞笑視頻,女朋友特別喜歡金魚要男朋友幫忙去買魚,男朋友買了4條鯽魚放進了魚缸,男朋友解釋說買回來女朋友看膩了的時候,還可以把它拿來燉湯喝,燉湯吃了挺美容的,後面鯽魚確實被吃了…而我爸買魚缸的需求不是養鯽魚…)
朋友圈發出後,收到了不少評論,有建議我不要買跑步機買衣架更好的、有問我是否養草魚的、有同求推薦跑步機的、也有推薦小米跑步機的…
反饋信息多樣,謝謝大家,我爸是要買金魚缸養金魚的,雖然符合我目的的答案較少,但小米跑步機這個答案我記下了(貌似現在還沒出?)。
跑步機的品牌有多種,比較知名/常見的品牌比如愛康(Icon)、金史密斯(KingSmith)、銳步(Reebok)、星馳(Star-Trac)、必確(Precor)、速爾(Sole)、必艾奇(BH)、喬山(Johnson)、舒華、億健、優步、啟邁斯、易跑、匯祥、益歩,由於預算有限,特從中挑選了幾個平民的品牌作為備選,在選擇競品時,根據需求,進行篩選過濾:
本來還有其他品牌的,但是在和我爸聊到億健的時候,他非常果斷堅決的要買這款了…我…其他一些非常好的品牌就不做分析了…
於是根據我爸的需求,最終決定買億健這款功能看起來高大上,14.1時彩屏WiFi多功能跑步機,可以WiFi上網/看電視,還提供帶電動按摩機、仰臥架、扭腰盤、啞鈴(微笑臉),我跟我爸講彩屏就不需要了,買個藍屏單功能機就可以了,跑步時想看視頻可以直接看電視,想聽音樂可以用手機帶耳機,可以省1000塊錢左右…不過我土豪老爸非常堅決(劃重點),說就這款了,放在家裡顯豪爽???看出來了我爸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功能越多越好:)…
好吧,您是老闆您說了算…
金魚缸需求我就不說了,結果差不多:)…
我爸這個需求應該是我做過的最難的需求…
看完實例,那我們來看看在產品工作中,應如何做需求分析?此處不涉及需求管理。
其實我舉了一個失敗的案例,最終沒能說服我爸去買個適合的性價比高的跑步機,不是我的方法有問題,而是需求方非常固執、堅決、神聖不可撼動,我的理性思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需求分析的步驟大概是這4步:
需求都具有蒙蔽性,產品在分析需求時容易被偽需求迷惑心智,導致最終做出來的功能不符合需求/偏離定位,所以在分析需求前,我們需要先認識需求。
(1)用戶需求忌被揣測
做產品最忌憑主觀意識去揣測需求,接到需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幹,認為用戶的需求就是你認為的那樣,導致做出來的功能輕則影響體驗,重則完全不能用。
例子比如用戶添加歌曲到歌單這個功能,用戶是想加到歌單時便下載歌曲,還是只是將歌曲加到歌單列表不進行任何下載操作?在做這個需求前,我們並不知道用戶的真實需求,但做產品時,我們很可能直接為用戶做選擇,幫用戶在加到歌單時便下載歌曲。
(2)用戶需求具有欺瞞性
用戶提出的需求經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提的,不同用戶對同一個需求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常常說的滿足用戶需求,並不是指用戶提的需求都要滿足,而是能辨識用戶的真實需求,並滿足它。
例子比如用戶講我想有一個能幫我實現所添加的歌曲按年份歸類的功能,2016年的歌曲放到一個合集,2017年的歌曲放到一個合集,是否真的就幫用戶去實現一個這樣的功能?相比按年份歸類,可能用戶更需要一個歌單功能。
(3)用戶需求不等於產品需求
用戶需求並不一定是產品需求,用戶的需求比較單純,他們不管需求怎麼實現,也不管需求是否符合產品本身的定位,只要需求能快速被滿足即可。然而有時候我們得降低用戶體驗,讓用戶需求得服從於產品需求,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
例子比如籤到這個APP中常用的高頻功能,用戶在使用籤到功能時只需要能夠快速且方便籤到即可,在產品中加一個籤到按鈕即可,籤完即消失,按道理已經能滿足用戶籤到的需求。
但是產品在考慮籤到的設計時,還需結合實際產品的業務需求去設計,籤到非常高頻能帶來不少用戶流量,可能是APP中用戶流量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僅做成用戶用完即消失的按鈕,這部分流量則白白流失沒有帶來任何轉化,所以將籤到做成頁面,作為流量入口,在籤到頁面上設計運營位置,在產品層面上更有利於產品的良性發展,這就是產品需求。
用戶調研往往伴隨著需求挖掘而產生,大致將用戶分為3類:需求方、相關需求方、不相關需求方。我們在進行用戶調研時,主要針對需求方和相關需求方進行調研,並在用戶調研的過程中,謹記上述3點來挖掘真實需求。
(1)對需求方的調研
需求方可以是任何人,比如用戶/業務同學/產品本身/老闆,需求方常站在自身的角度提需求。比較常聽到的是:我想要一個xx功能,希望明天就能開始使用。(好的)
對需求方進行調研時,要求產品保持理智思考,需要同理心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了解需求方所提需求的動機和目的,並產出初步的需求方案,通過和需求方不斷的溝通對需求方案進行修正,從而制定最佳方案。
對需求調研不充分很容易產生這些問題:①分析不夠徹底,導致最終制定的產品方案與實際需求有偏差;②需求不明確一直在變更(撕逼大戰主要導火索),拖延項目進度從而引發撕逼大戰。
(2)對相關需求方的調研
相關需求方不是需求的直接提出者,但是該需求會對他產生影響的相關方,影響可能是正向的可能是負向的。
例子比如需求方提出希望將籤到做成每30天連籤獲獎勵的方式(原籤到邏輯為可以一直累計連籤天數,不計上限),這樣不容易斷籤也可以更易拿到連籤獎勵,從而產生繼續連籤的動力。如果需求分析下來,這種連籤獎勵方式確實會更有利於用戶保持連籤記錄,那就這麼做嗎?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需求方是站在連籤動力以及連籤獎勵的角度提出該需求的,應還需要針對相關需求方進行調研。此處相關需求方是指那些按原有連籤邏輯累計連籤很多天(365天這種)的人,而對於他們而言,一直保持連籤記錄已經養成了習慣,改成每30天連籤的方式勢必會給他們造成困擾和反對。
對相關需求方進行調研,與對需求方進行調研一樣,均需要有同理心,並充分了解他們對現有功能的看法以及對新需求的反饋意見,需求不只是產品和需求方雙方的事情,除了解決需求,還應從整體來看待需求,考慮需求對相關需求方所帶來的影響,再做出解決方案。
(3)對不相關需求方的調研
上面分享的實例中,我爸是需求方,家裡人是相關需求方,而我發朋友圈來幫忙的朋友則是不相關需求方。對不相關需求方的調研可以不局限於產品和某個具體的需求,也可以從大方向上調研,比如調研不相關需求方怎麼使用該功能的,該需求對他而言是否有吸引力或使用其他產品類似需求的體驗之類的。
做競品分析不是為了抄競品,而是為了更好的需求方案。
(1)確定目標競品
在對比競品時,尤其要保持理性思考,先找到目標競品產品,不一定是指找同行業內競品產品,可以是其他行業內的相似產品,只要有相似需求功能點,均可以用來做對比分析。
例子比如要做社區功能,在前期進行需求分析和競品調研時,任何一家做社區的產品均可以用來學習,王者榮耀遊戲社區/閱讀社區/美食社區等,雖然性質不一樣,但能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2)橫縱向對比
縱向對比產品需求的發展歷程,橫向對比需求點的實現方式。
例子一般產品中功能的迭代都會分為好幾個版本,比如做社區,1期版本可能會比較簡單,搭建一個信息交流的互動平臺即可;而到2期則可能要考慮內容和用戶的沉澱,需要建立較複雜的模型來輸出內容/打造KOL用戶。
縱向對比主要對比分析各社區產品從0~1過程中的方向制定情況和產品動態,通過搜集官方報導資料/迭代變更記錄/網上各時期體驗分析報告等,來獲取這些信息,從而為自身產品的社區提供寶貴的經驗。對成功的產品進行縱向對比,汲取其中的坑點,可以讓自身產品少走不少彎路。
橫向對比主要對比分析各社區功能具體的產品設計方案或技術實現方式,通過體驗各社區產品,對比使用體驗、互動設計、優缺點、運營和推廣策略等,來為自身社區的方案設計提供參考,辨識性地取其精華去其槽粕。
最後這個環節其實就是落實方案,撰寫需求文檔。在制定需求方案時,很容易漏掉細節,導致對需求方案的描述不完整,這就要求產品有足夠的邏輯思考能力和組織能力,將需求文檔描述清楚。
需求文檔咋寫就不詳述了…
主要這麼幾點:
作者:小聖,個人微信公眾號:hi_xiaosheng,簡書帳號:小聖。
本文由 @小聖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