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恐將價格、市場雙輸
作者 :木木
全文 2245 字,閱讀需 8分 鍾
雖然中成藥帶量採購還未形成正式方案,但國家醫保局應該已經胸有成竹了。
11月30日,一份提案答覆引發行業關注。國家醫保局在答覆全國政協委員林凡儒的提案時指出,通過「指導地方開展中成藥集採探索」,已經在青海省、浙江金華、河南濮陽等地,針對部分需求大、金額高的中成藥品種進行了集採的試點,取得了顯著降價成效。
國家醫保局同時明確,下一步還將繼續指導地方開展藥品集採,根據臨床用藥需求,完善採購方式,合理確定集採範圍。
對於林凡儒提出的「加大二級以上醫院的醫保目錄中成藥使用比例」的提議,國家醫保局實質上給出了否定的答覆。
林凡儒任董事長的翔宇集團業務重心在中成藥領域,在兩會上,他也多次提出中醫藥相關的提案。今年兩會他提出的《關於落實中成藥扶持政策的提案》,其中提出了「要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中成藥使用比例不低於40%」。
國家醫保局答覆稱,目前國家基本藥物、醫保目錄等均包括了一定比例的中成藥,醫療機構可以「結合自身診療需要,選擇適宜的藥品應用於臨床」,「不宜對中成藥在醫療機構的配備使用政策進行強制性約束」。
結合青海試點中對腎康、喜炎平、痰熱清、血栓通等中藥注射劑採取的「不帶量限價掛網」方案,業界分析,中成藥帶量採購方案將有別於化藥,不但產品價格將大幅降低,而且市場未必會擴大。
這也意味著,不能證明自身安全有效性的中成藥市場將急劇萎縮,直至消亡。
模式逐漸清晰
中成藥集採大概率「不帶量」
儘管業界仍然存有疑慮,但是中成藥帶量採購已是板上釘釘。
12月31日,《中藥註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即將執行,作為《藥品管理法》、《中醫藥法》的配套文件,國家藥監局對中成藥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並提出了技術要求。在對標化藥、生物藥的基礎上,確定了同名同方、獨家品種等分類,實際上是給帶量採購劃出了賽道。
而從青海、浙江金華、河南濮陽的試點情況看,中成藥集採與化藥會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不限於有「仿製藥」的產品,大批獨家品種也將納入。青海的試點中,喜炎平注射液、腎康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生血寶顆粒、複方海蛇膠囊等,都是獨家品種。其中喜炎平注射液還是年銷售額30億元以上的大品種。
其次,不一定「帶量」。7月底開標的青海帶量採購,已經呈現出了這一特點。雖然中選中成藥並未公布具體價格,但是青海明確提出「不帶量限價」,由醫療機構與企業議價確定最終中選價。
國家醫保局對林凡儒委員的回覆也提到,對於醫療機構使用中成藥情況,醫保部門也不會做出硬性的要求。這意味著,價格必須降,但是「量」卻不保證,是否使用的選擇權交到了醫院手裡。採多少、用多少,得看醫院「自身診療需要」。
近年來,以藥養醫模式已經破除,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落地,臨床用藥的「指揮棒」變了。部分中成藥安全有效性缺少循證醫學支持,不良反應、禁忌「尚不明確」,醫院第一個會將其踢出局。此前已有多家醫院動手了。(詳情請見>>中成藥「死亡倒計時」:遭醫院大規模停用,帶量採購正在路上)
青海的試點是在國家醫保局宣布對中成藥帶量採購之後開展的,且國家醫保局也明確曾對其「進行指導」,「青海模式」對接下來的地方試點、乃至中成藥國採都有指導意義。中成藥千億市場已經進入生死時速。
告別高毛利
千億市場野蠻生長已成過去
中醫藥市場經歷了快速增長的階段,2017年中國中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442億元,約佔整個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2020年,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
在這廣闊的市場中,此前有大批高毛利產品掘金。
2015年時,天士力肝病治療、抗腫瘤、心腦血管藥品的毛利率都在72%以上。另據濟川藥業財報,其清熱解毒類產品,主要是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和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在2016年達到毛利率87.38%的高點。
上述公司列出的同行業可比公司情況中,益佰製藥、紅日藥業、步長製藥的工業毛利率也都在80%以上;華潤三九、雲南白藥、以嶺藥業、東阿阿膠的工業毛利率都在60%以上。其中,步長製藥的心腦血管產品,包括腦心通、穩心膠囊、丹紅注射液等的毛利率峰值也超過了8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中藥企業的研發投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往往不足5%,銷售費用佔比卻往往高達超過30%,甚至在50%以上。這樣的格局必然造成商業賄賂的風險。
前不久曝光的一起受賄案件中,步長腦心通就「上榜」。根據公開信息,2016至2019年間,涉案醫生共開出了35962盒的步長腦心通處方,拿到12.5萬元回扣。每盒的回扣約為3.47元。
在硬幣的另一面,70%的中成藥處方由西醫開出,客觀上增加了中成藥使用風險。而產品臨床研究不充分、不規範等問題也很突出,如:80%以上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也令中成藥的有效性廣受質疑。
從2018年開始,政策導向對中藥行業的衝擊力已經顯現,2020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這次提交提案的林凡儒委員實際控股的翔宇藥業,2019年中成藥主打產品的毛利率就呈現下滑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70%以上的中成藥企業營收負增長,有的企業淨利潤降幅甚至超過了1000%。這樣的頹勢一直延續到了第三季度。重點監控、醫院踢出、限制西醫開中藥等都是重要原因。
預計隨著帶量採購的推開,相關企業的處境還將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