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雲雷
為豐富漁業種質資源,提升水生態環境,增強市民關注、參與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的意識,11月14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濟南市農業農村局、章丘區人民政府在白雲湖聯合舉辦了濟南市2020年「放魚養水」活動啟動儀式。
被譽為「水中的植樹節」 現場放魚80餘萬尾
水不在深,有魚則靈。魚是處理水體富營養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在水生態系統中,魚類通過控藻控草淨化水質,帶出水體中富集的氮磷鉀,能夠有效抑制水體富營養化發生;通過魚類在水體中的活動,打破水體平流層,促進水體上下層交換,使上層、底層水質一致,還可防止底層水體的腐敗變質,水體中沒有魚,就會一潭死水,缺少靈氣,生態循環系統就會缺少關鍵的一環,生態鏈中斷,水質富營養化、「水華」滋生等一系列的水質惡化。
研究表明,每生產1公斤鰱鱅魚,可以從水中帶出20.04克氮、1.46克磷、118.6克碳。每放養10萬尾濾食性魚苗,形成的生物碳匯相當於植樹造林1公頃。水體放魚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是「水中的植樹節」,對優化水生態環境和提升水生態文明水平具有重大意義。實踐表明,有魚的飲用水源地,水更甜;有魚的河流湖泊,水更清。
放魚養水並不是簡單的「放生」,科學放魚養水,主要是根據水體的水質狀況,在科學檢測水體中各項理化因子的基礎上,因水施策,確定適宜放養的品種、數量及規格等。同時,投放的魚種須為水產原良種場生產的原良種,須通過檢驗檢疫方可投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今年「放魚養水」活動的主題為:發展綠色漁業,推進鄉村振興。白雲湖活動現場將放魚80餘萬尾,此外還將在玫瑰湖、歷陽湖、小清河、南大沙河、長清湖投放鰱鱅魚、草魚、鯉魚等優質魚種,總計322萬尾。
推進水域生態環境養護 濟南打造「放魚養水」生態品牌
近年來,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生態為導向,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壯大新主體、拓寬新渠道,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特別是休閒漁業、觀賞漁業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
在著力打造生態漁業、休閒觀賞漁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同時,近年來,濟南市農業農村局還積極推進水域生態環境養護,探索開展城市水系「放魚養水」生態治理研究,逐步打造「放魚養水」生態品牌,在小清河溼地、美裡湖等水域已累計投放鰱鱅魚、草魚、鯉魚等苗種2300餘萬尾,不僅有效補充水域魚類種群數量,還極大改善了泉城水生態環境。
「這次在白雲湖國家溼地公園啟動『放魚養水』,是以魚淨水、以魚活水,促進生態和諧,建設良好生態的又一次具體實踐。希望各級漁業部門抓好後續監管和評估,深入總結經驗,力爭將全市的十多條河流、上百座水庫全部納入到「放魚養水」的覆蓋範圍。」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延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