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拍下了一幕母親給兒子下跪的圖片,原因是母親祈求兒子繼續上學。
一位母親祈求想退學的兒子繼續上學,可能是真的沒有辦法了,只好給兒子跪了下來。
面對父母卑微的「哀求」,該男子若無其事的躺在椅子上玩著手機,不僅無視母親的存在,並發朋友圈「開心每一天」,圖片就是母親跪著自己面前的照片。
網友稱這位母親就這樣跪了一個多小時,孩子的父親也在旁邊站著看著,最後是孩子的同學看到之後,衝過去制止了他,拉起來男子的母親。
孩子一邊依賴著父母生活,一邊這樣「欺負」著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的父母真的有必要反思。
過度溺愛
是一種危險的愛
朋友小A的孩子小凡是在一個典型的6+1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四個老人,一對年輕的父母,六個大人的生活完全圍著孩子在打轉。
作為兩個家族裡唯一一個孩子,小凡在家裡往往是說一不二,玩具喜歡就買,不喜歡就換這是常事。
周六小A來問我家附近那家幼兒園的情況,我不太了解,於是就陪她去幼兒園走了一趟。
我很奇怪,問她:「小凡不是已經在幼兒園了嗎?怎麼還找幼兒園?」
小A說:「別提了,小凡在家哭著鬧著不去幼兒園,沒辦法,只好給他換一家。」
上周三,小凡從幼兒園回來之後就一直哭鬧說再也不去幼兒園,一家人急壞了,想到網上說的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一家人的心都揪了起來。
問了半天才問清楚,原來小凡那天在幼兒園課外活動時,抓了一隻毛毛蟲放在一個小姑娘頭上。
小姑娘嚇得哇哇大哭,帶著班上好幾個膽小的女孩都哭了,幾個老師把孩子安慰好後,就找小凡算帳,批評了小凡一通,讓小凡向小姑娘道歉。
在老師的威懾下,小凡道歉了,但是回到家後,積攢了一肚子的委屈就爆發了,死活鬧著再也不去幼兒園,說討厭老師,老師壞。
孩子的爺爺看著哭鬧的孫子,心疼不已,連忙哄道:「不去不去,小凡說不去就不去!」
於是第二天,小凡就沒去幼兒園了,小凡爺爺奶奶還去幼兒園把老師給投訴了。
但是孩子也不能天天待在家裡啊,於是孩子的奶奶大手一揮:「孩子不喜歡就換一個嘛,多大點事!」
於是才有了找幼兒園這件事。
我聽了之後都驚呆了,這哪是孩子,這就是個祖宗啊!
「不喜歡就換!」家長以為自己是在愛孩子,不虧待孩子,但實際上,這樣毫無原則的愛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分寸和底線。
現在孩子不喜歡幼兒園就給孩子換幼兒園,以後孩子不喜歡小學,不喜歡初中,不喜歡高中,不喜歡大學,你也給他換嗎?
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百依百順,繼續下去,只會越來越讓孩子對事物淡漠,越來越不懂得珍惜。
武志紅曾說:「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過度溺愛,就是這樣一種危險的愛。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在上學的時間點上,我們總是能看到,許多送孩子上學的父母,書包都是大人背著,孩子一身輕鬆的蹦蹦跳跳往前走。
在家更是如此,家長恨不得什麼都幫孩子做了,於是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十幾歲的孩子離開家長連飯都吃不上。
不是他們天生低能,是他們根本沒有動手的機會,生活上的一切,都被父母包辦了,他們只需要負責學習,負責玩,負責長大。
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父母把孩子當寶貝,處處保護孩子,可是生活是公平的,該下手時它絕不會心慈手軟,陌生人也不會因為他是誰的孩子就對他處處優待,處處照顧。
父母現在能照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無憂無慮的長大,等孩子需要獨立生活時,就會束手無策;
父母現在將孩子保護得無微不至,讓孩子在溫室中享受陽光,等孩子走出溫室,就無力承受世間的風雨;
父母現在一味的滿足孩子,讓孩子無法無天的成長,等父母無法滿足孩子,就會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在父母的溺愛和嬌慣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幸福很可能僅限於童年。
即使父母有知識、有遠見、有策略,也無法保證可以溺愛、袒護孩子一輩子,給孩子獨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世上有很多溺愛孩子的父母,他們以為事事順著孩子就是愛,以為只要孩子高興就是愛,從來不考慮這種愛是飲鴆止渴。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的溺愛所包圍,根本不知道為人著想,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自利,任性而暴躁,就像前面那個學生一樣,父母最終跪在他的面前,他依然無動於衷。
那麼哪些溺愛行為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我們歸納了以下8種情況: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好吃的供他一人吃;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可能會導致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易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
3.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缺乏上進心、好奇心。
5.祈求央告: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這樣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勞動。一味包辦,可能會失去一個勤勞、善良、能幹、上進的孩子。
7.大驚小怪,害怕哭鬧: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8.當面袒護:會使孩子無是非觀念,而且會覺得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有時候,父母的無私不是偉大,而是愚蠢。一味的嬌慣孩子,溺愛孩子,只會越愛越心寒,越愛越成了傷害。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退出孩子的生活,他們終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必須要面對的壓力、必須要吃的苦、必須要忍受的不被滿足,如果父母非要代勞,那麼所有現在父母替孩子走的路,日後都可能變成孩子爬不出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