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非的利比亞,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分為昔蘭尼加、的黎波裡塔尼亞和費贊三個地區,並沒有國家概念。1912年,利比亞淪為了義大利殖民地,在抗擊侵略中逐步產生建國設想。二戰後,義大利撤出後,1951年三省聯合建立了利比亞王國。不過,雖在形式上成為一個國家,實際是多個部落聚居地,民眾國家認同意識較為淡薄,部落認同感卻根深蒂固,部落在政治社會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969年,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了親西方的王國,改為共和國。卡扎菲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出身的卡達法部落,將大量部落成員安排在軍隊和政府中重要職位上。對其他強大的部落,卡扎菲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此來保持微妙的權力平衡。由於卡扎菲比較偏袒西部地區的部落,導致東部地區顯得相對和更加貧窮,使得東西部地區之間一直存在著很深的隔閡。
2011年2月,利比亞爆發了大規模武裝騷亂, 反政府武裝在東部城市班加西建立大本營,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建立武裝,加入了反對派陣營。在北約武裝幹涉下,當年8月下旬,反政府武裝攻入首都的黎波裡,結束了卡扎菲在利比亞42年的統治。隨後,在西方國家要求下,反對派建立了「全國過渡委員會」,阿卜杜勒·凱卜當選「執政局」主席,成為卡扎菲倒臺後利比亞首任臨時政府總理。
阿卜杜勒·凱卜,1950年出生於的黎波裡一個顯赫家族,中學畢業前往美國生活學習,後成為電機工程專家,在美國多所高等院校執教。同時,他也是一名富有商人,創辦了一家國際能源和技術企業。在美國生活工作了約40年的凱卜,是反對卡扎菲的資深異見人士,利比亞內戰爆發後,他積極籌集資金援助反政府武裝。當反對派佔領的黎波裡後,凱卜返回了戰火摧殘中的利比亞,開始棄教從政。
凱卜是首都的黎波裡推出的候選人,首都人口佔利比亞人口約1/3,加上他多年在美國生活經歷,人們寄望他能帶領利比亞走向富強,因此競選時具有很大優勢。成功當選總理後,凱卜躊躇滿志地宣誓:「利比亞的利益高於一切,我將盡全力服務於我的祖國和人民。」不過,強人政治解體後,宗教、世俗、部族等勢力都試圖填補利比亞權力真空,一時紛爭四起。
在各派別為中央政府職位爭鬥不休的同時,地方部落民兵組織拒絕接受整編,導致槍枝泛濫,綁架、暗殺事件頻發,武裝衝突不斷。在安全局勢混亂下,一些極端組織乘機在利比亞「生根」。面對混亂不堪的局面,毫無從政經驗的凱卜根本無力招架。翌年4月25日,在大多數委員提議下,全國過渡委員會解除了他的職務,凱卜只好黯然下臺。此後,利比亞混亂狀態仍在繼續,並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