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為解決小腸移植難題與豬共處4年(圖)

2021-01-16 央視網

院士為解決小腸移植難題與豬共處4年(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0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黎介壽(右)、黎磊石兄弟合影。高銘華攝

    本報記者 趙飛鵬 通訊員 潘正軍 高銘華

    中國青年報訊 一個風雪交加的聖誕夜,壁爐裡的火燒得正旺,人們在屋內縱情歡笑。戶外的冰天雪地裡,一名醫生肩背藥箱,獨自踏著沒膝的積雪出診。風雪中,藥箱上的紅十字格外醒目……

    這是一幅油畫的內容。

    黎介壽、黎磊石兄弟年輕時看過的這幅油畫影響了他們一生。

    法國梧桐掩映的南京中山東路上,一幢古樸的4層小樓,對稱的民國建築左側是黎介壽院士主持的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右側是黎磊石院士領導的南京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兄弟二人執著於醫學事業,終成大家。

    愛醫學:4年多與豬「相依為命」

    在原「國民政府南京中央醫院」,黎介壽、黎磊石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親身感受著勞苦大眾的貧苦與無奈,國民黨逃離大陸的前夜,他們決定留下來。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個小姑娘腹腔大出血,抬到醫院時,腸子是用兩把血管鉗夾住的,姑娘的父親懇求黎介壽:「請您給她接一段腸子吧,要不把我的腸子給她!」然而,當時整個亞洲都沒有攻克這個難題。

    作為一名專門研究腸道疾病的醫生,黎介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小姑娘明亮的眼神漸漸黯淡無光。

    這位曾在苦難歲月中飽受折磨、百鍊成鋼的硬漢,流下了愧疚的淚水,年逾花甲的黎介壽決心:一定把小腸移植這個難題攻下來!

    小腸移植被稱作外科界最難的手術,因為小腸內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與細菌,移植手術面臨排斥反應和感染兩大難題。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科學研究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每向前邁一步都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僅動物手術後存活24小時這個難題,黎介壽做了將近一年。接著,他又定下了動物移植手術後成活100天,標誌著手術完全成功的目標。

    實驗的條件連簡陋都算不上,夏天只能用涼水給豬降溫,冬天只能生起煤爐取暖。1992年2月14日,經過1900多個日夜的努力,黎介壽終於在亞洲首次獲得了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成功。這位被稱為「豬爺爺」的68歲老人,終於結束了4年多與豬「相依為命」的日子。

    1994年3月12日,他親自主刀,為一名患斷腸症候群的病人移植了250釐米的異體小腸。手術持續了整整11個小時,終於獲得了成功,他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把我國的器官移植推向了世界先進水平。

    腸道疾病研究是一個花費時間長且難出成果的領域,很多人半路轉行,而黎介壽卻在這條路上寂寞地走了半個多世紀,最終獲得成功。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上,世界著名外科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瑞克對黎介壽說:「你是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我們敬佩您。」

    和哥哥黎介壽中年進入新研究方向相似,黎磊石院士決心開始腎臟病研究是1978年,那時他已經52歲。「人到中年不學藝」,更何況是年過半百要轉行,更何況從事了20多年熱帶病和血吸蟲病研究,黎磊石已經擁有權威地位。

    黎磊石想得很簡單,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而我國腎臟病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得到有效救治。他就這樣上路了。

    我國的腎臟病研究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了20年,處於落後狀態。1982年,黎磊石去澳大利亞參加腎臟病學術會議,作為中國代表,5天會議他只能旁聽。這深深刺痛了他:中國人要在腎臟病研究領域贏得尊嚴。

    黎磊石謙虛地把自己研究的快速進展歸結於那個火紅的年代,人人都滿懷著激情和責任感。他帶領著腎臟病研究所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腎臟病研究40年的發展道路。

    2004年,腎臟病研究所腎移植手術突破1000例,在當年開展的113例腎移植手術中,人、腎存活率均達100%。這一成果當選「2004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

    2005年3月,第十屆國際血液淨化學術會議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會前,組委會專程派人到中國邀請黎磊石去作大會報告,並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和組委會成員。

    閉幕大會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赫然打出了令中國人驕傲的字眼:「血液淨化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未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驗」。黎磊石洪亮的嗓音在會場迴蕩,臺下的掌聲經久不息。

    黎介壽出差在外,每天最少一個電話打到科室詢問情況,出差回來總是先到病房,查看患者後再回家。

    一次,他到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會議結束他不肯參加遊覽就急著返回。當時飛機票已經賣完,火車票也買不到,他就買了一張站票,連續站了16個小時,一下火車就趕到科裡,見有兩臺手術正在進行,當即坐鎮指揮,直到次日凌晨一點半才回家休息。

    治療腸瘻是一份既髒又臭的工作。有一次,他為一個複雜腸瘻患者檢查,病人腸液糞便外溢,一同查房的醫生差點嘔吐。護士掩著鼻子拿給黎介壽手套和口罩,他不要,並說:「你不聞聞這種氣味,你就不可能清楚感染的情況,你戴著手套,就不能拉近與病人和家屬的距離。」

    83歲的黎介壽,如今仍然堅持每周做兩到3臺手術,學生們心疼又敬佩地稱他為「拼命三郎」。一次,他為一名複雜腸瘻病人手術時,突然心律不齊,臉色蒼白,冷汗淋漓。他毅然堅持站立了7個多小時,為病人成功實施手術。病人得救了,他卻一頭昏倒在手術臺上。甦醒後,黎介壽的第一句話就是:「病人情況怎麼樣?」

    黎磊石院士經常說,一名好醫生,首先要有同情心。喜歡海明威的黎磊石有著和《老人與海》裡的老人一樣堅強的性格,但院士的學生說,老師內心其實情感很豐富,他每次聽到有的患者為了看病賣掉房子、賣掉口糧、賣掉家當,負債纍纍,還有的病人甚至因為無錢住院選擇了放棄時,心情就十分沉重,常常呆坐好久,一句話都不說。

    在學生眼裡,黎磊石是一位嚴師,幾乎所有學生都被他罵過,但他從來沒有罵過一個患者。大家都知道黎磊石的名言:「誰跟患者過不去,我就跟他過不去!」

    那是一天深夜,一位病人腎移植手術後出現異常出血,腎移植小組3名負責人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趕到現場。

    事後,儘管病人家屬覺得醫生已經盡力了,但黎磊石知道後還是發火了,專門組織人員進行全面調查,並自曝家醜,向院黨委作了匯報。最後,他對3個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當事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全所人員為之震動。黎磊石後來沉痛地說:「個人進步可以彌補,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法彌補。」

    愛戰士:他們是病人更是戰友兄弟

    來醫院住院的官兵經常親切地叫黎介壽、黎磊石「黎爺爺」。前些年,住院條件差,一些住院的戰士只能睡在走廊的加床上。夜裡,他們常常來到戰士床邊,摸摸被褥,問問冷不冷;夏天,常常叮囑護士不要忘了給戰士們送去電扇和蚊香。

    有一年,一名軍官訓練時摔成重傷,雖經全力搶救但仍無力回天。在組織死亡病例討論時,黎介壽見經治醫生的病歷記錄不夠詳細,生氣地把病歷摔到地上,很少發火的他大發雷霆:「他是我們的病人,可更是我們的戰友、我們的兄弟啊!」

    2003年8月,「南京路上好八連」戰士楊宵,因全小腸壞死轉入普通外科研究所救治,黎介壽親自為他主刀。

    手術後,楊宵情緒一度低落,黎介壽給他送去了勵志書籍。楊宵19歲生日時,黎介壽把蛋糕送到了他的床頭,陪他一起唱生日歌,還為他安裝了電話,開通了「楊宵熱線」。

    後來由於病情惡化,疲憊的楊宵還是走了。臨終前,楊宵說:「謝謝黎爺爺,我沒有什麼遺憾了!」

    而黎磊石更是幾次臨危受命,奔赴一線,搶救官兵生命。有一年,駐舟山某海防部隊大面積流行熱帶病、血吸蟲病。第86醫院組建熱帶病科,急需人才,黎磊石毫不猶豫到了那裡,擔任科主任。

    黎磊石每天戴著草帽、身背藥箱,帶著防治小組跋山涉水,到發病率高的部隊,給戰士們驗血、做實驗,到便坑收集大便標本,常常一天要做上百份標本。國家衛生部原部長錢信忠戲稱他是「糞便裡『淘金子』的專家」。

    近些年,黎介壽、黎磊石受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戰傷控制技術的啟發,開始探索高科技條件下適合我軍實際的戰場救治模式。他們先後開展「損傷控制性手術」和「持續性血液淨化技術」在戰場運用的研究,被列入國家和軍隊「十一五」重點課題。

    年事已高的兄弟院士對患者的感情越來越難以割捨。黎介壽有一個強烈願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成立一個基金會,救助困難病人。但因自然人不具備籌建基金會的資格,最終成為他的一個遺憾。一次他聽到了一首歌《向天再借五百年》,聽後很有感慨,他說:「我不想再活500年,只要能給我20年,我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服務……」本報北京6月13日電

責編:石光輝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換腸人已健康生活20年
    1999年5月20日,西京醫院專家團隊實施國內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從楊鋒父親身上切取160釐米小腸,移植到短腸症候群患者楊鋒體內,延續其生命。20年後,16名換腸人代表從全國各地匯聚西安,為世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腸人楊鋒共慶「20歲」生日,像楊鋒一樣在西京醫院成功接受小腸移植的換腸人全國共有43名。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雙胞胎姐妹共同懸掛「腸」安樹。
  • 醫者仁心 踐行使命——記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院士(上)
    範欽堯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今年89歲高齡,如今依然每周上六天班、出一次專家門診、指導三臺手術。「向天再借500年!多借一天就能多挽救一個生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老人的心願。 1924年9月13日,黎介壽出生。父親從《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句裡取「介壽」二字,表達「釀造好春酒,為人祈求長壽」的期冀。悠悠一甲子,奉獻六十載。
  • 院士朱有勇:利用「仿生技術」解決中藥材連作障礙難題 - 滇臺連線
    當前位置:雲南時訊 院士朱有勇:利用「仿生技術」解決中藥材連作障礙難題 2016-07-12 10:32:33    華夏經緯網    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在昆明舉行的「全國中藥材資源與生態種植研討會」上的發言開場白很謙虛。但在場的專家都知道,正是朱院士和他的團隊用8年時間找到了克服三七連作障礙的方法,為克服中藥材連作障礙找到了一條路徑。  克服連作障礙為什麼這麼難?  三七是我國大宗中藥材品種,也是雲南生物藥業及健康產業的標誌性品種。
  • 樹蘭醫院聯合黎介壽院士團隊 成立腸瘻與腹腔感染治療中心
    4月18日上午,樹蘭(杭州)醫院聯合黎介壽院士團隊,成立了腸瘻與腹腔感染治療中心,這將為浙江及周邊地區的腸瘻患者帶來福音。腸瘻是什麼病?許多人或許並不了解。目前腸瘻的平均死亡率為20%。不過,一旦得到規範治療,其死亡率便可控制在5%左右。中國工程院院士、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院士表示:「過去腸瘻手術比較難做,許多患者要專門跑去南京就診。如今醫院設立腸瘻與腹腔感染治療中心,浙江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
  • 新生嬰兒小腸遭切除導致5年醫療糾紛案
    由於兩次手術出現腸瘻,同年8月2日,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專家為小星星動了手術,把之前手術的接口修好,術後小星星奇蹟般地慢慢康復。    但是,蔣巍認為深圳兩家醫院在對小星星的治療上負有嚴重的醫療事故責任,於是將這兩家醫院告上法庭。他認為,小星星於4月4日起即有明顯的機械性腸梗阻,急需做手術,而深圳市兒童醫院直至4月8日才實施手術,延誤了手術最佳時機,導致小星星小腸廣泛壞死。
  • 外婆患上嚴重腸炎便血5年 移植外孫女糞便治療
    上周四,在醫院胃鏡室,醫生將12歲女孩的糞便過濾提取,移植到患了嚴重性腸炎的陳女士小腸內。這一方法被稱為「糞便移植治療」,在全世界也屬醫療新領域,也是目前腸道菌群失衡與疾病關係研究的新熱點,更是今後治療難治性腸病的好方法。如果沒有意外,在接下去的時間裡,陳女士的病情會逐漸好轉。
  • 心臟移植,上海創下亞洲第一
    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今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源於40多年前第一代器官移植探索者的大膽嘗試——✦ 1977年10月21日,瑞金醫院為一名42歲的男性肝癌晚期患者進行了肝移植手術,拉開了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展的序幕;✦ 次年,中國首例心臟移植再次誕生在瑞金,這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例心臟移植術。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告別儀式舉行前,寧濱親切慰問了王夢恕院士的夫人及親屬,對王夢恕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張頂立說,作為學生,他追隨王夢恕院士20年。為了國家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王院士始終忙碌在工程一線,他一直倡導在為國家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方面,一定要認真總結普朗特、鐵木辛柯等力學大師成功經驗,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成為一代宗師,不僅僅因為天才、學識和機遇,更因為他們都有工程師的背景,都有直接在工程實踐中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體驗和經歷。
  • 臺男子燒傷臉 為救命將大腿刺青移植臉上(圖)
    臺男子燒傷臉 為救命將大腿刺青移植臉上(圖) 陳中海手上拿著當年在海軍服役時的(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一場意外讓陳中海右半臉嚴重燒燙傷,靠著大腿上的鯉魚刺青皮膚在臉部植皮,他撿回一條命。
  • CRE為移植患者帶來危害,新型藥物出擊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基於臨床迫切的需求,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思福妥)被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列為優先審評品種,並於2019年5月21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 為使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更早地惠及中國患者,指導我國臨床治療更好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現邀請我國呼吸、感染、重症、移植、血液等多領域專家,共同圍繞當前疾病現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為臨床患者帶來的獲益等多方面內容發表各自觀點。
  • 科學家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 望解決移植器官來源不足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有望解決移植器官來源嚴重不足難題:&nbsp&nbsp&nbsp&nbsp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
  • 37年前,醫生將狒狒心臟移植給女嬰,最後她活了多長時間?
    但這裡面涉及到自願的原則,必須要同意才能進行移植。再者,器官的匹配度再加上捐獻者的器官是否合適,這都直接制約了器官的供需。在美國,2017年,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的為117000人,而此前一年,全年接受了器官移植的患者只有33611人。這中間因為等不到器官每天去世的患者是22人。
  • 何滿潮院士NPR新材料項目5月投產
    上午現場集中察看了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智能生產線、青島國際院士研究院、青島國際院士產業加速器以及青島國際院士產業核心區試驗區展示中心等6個重點項目,在察看調研中了解企業發展遇到的瓶頸,掌握髮展中碰到的難題,以便於有的放矢予以充分解決。
  • 李春林院士捐贈案頭書
    7月4日,巖石力學與工程專家、挪威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李春林將個人珍藏多年的一宗圖書期刊捐贈給我校。捐書義舉受到廣大師生的廣泛好評和熱烈歡迎。李春林院士本次捐贈圖書期刊總計401冊,其中採礦界頂級SCI期刊《國際巖石力學與採礦科學》251本,巖石界頂級SCI期刊《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149本,《Fundamental of Rock Mechanics》1本。這些期刊最早的出版年份為1964年,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 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沒有20年選育不出好的石斑魚
    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沒有20年選育不出好的石斑魚2013-01-30 10:0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        瀏覽量: 1672 次 我要評論 中國大陸石斑魚產業和科研起步雖晚,但目前已取得迅猛發展。2009年全球石斑魚總產量約7.5萬噸(70%來自養殖),其中60%來自中國大陸,23%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養殖石斑魚主要產地。
  • 世界上唯一一例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嬰,僅活了21天
    左圖為總水平,右圖為各種成分水平。第16日之後的驟變表示菲寶出現了心肌損傷。1984年11月15日晚9時,菲寶的生命又一次走到了終點。次日,貝利醫生出席新聞發布會。他強忍著淚水發布了這一令人遺憾的消息。面對媒體和社會的懷疑甚至口誅筆伐,辯解或道歉都是蒼白的。
  • 勤動腦多跑腿 化解交管難題(圖)
    ◎文/圖 記者成錦霖  南昌市公安交管局西湖大隊二中隊指導員楊建,他曾先後三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多次獲得「江西省交警十大執法標兵」、「南昌市十大最美交警」等榮譽稱號。  他說,自己要從「為民執法」向「為民服務」轉變,用勤動腦、勤跑腿、勤交流的工作方式,幫助更多人員解決出行難題。
  • 劉建康院士逝世,享年百歲,曾解決國人吃魚難,首揭黃鱔雌雄同體
    出處:楚天金報        瀏覽量: 7821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楚天金報訊&nbsp圖為:
  • 原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
    患者女,38歲,因「乏力、雙下肢水腫9年」於2003年入院。 患者9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乏力,逐漸出現雙下肢對稱性水腫,嚴重時可有顏面水腫,月經期前後加重。無發熱、腹瀉、黑糞。
  • 今日科技話題:脈衝雙星系統、第54顆北鬥衛星、高產奶駝胚胎移植...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先後經歷了北鬥一號、二號、三號系統3個階段,目前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鬥二號首顆星起算,中國已發射54顆北鬥導航衛星,距離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中國新聞網3我國高產奶駝胚胎移植實驗獲得成功3月27日從內蒙古駱駝研究院獲悉,2峰胚胎移植駝羔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降生,標誌著為期一年多的高產奶駝胚胎移植實驗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