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為解決小腸移植難題與豬共處4年(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0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黎介壽(右)、黎磊石兄弟合影。高銘華攝
本報記者 趙飛鵬 通訊員 潘正軍 高銘華
中國青年報訊 一個風雪交加的聖誕夜,壁爐裡的火燒得正旺,人們在屋內縱情歡笑。戶外的冰天雪地裡,一名醫生肩背藥箱,獨自踏著沒膝的積雪出診。風雪中,藥箱上的紅十字格外醒目……
這是一幅油畫的內容。
黎介壽、黎磊石兄弟年輕時看過的這幅油畫影響了他們一生。
法國梧桐掩映的南京中山東路上,一幢古樸的4層小樓,對稱的民國建築左側是黎介壽院士主持的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右側是黎磊石院士領導的南京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兄弟二人執著於醫學事業,終成大家。
愛醫學:4年多與豬「相依為命」
在原「國民政府南京中央醫院」,黎介壽、黎磊石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親身感受著勞苦大眾的貧苦與無奈,國民黨逃離大陸的前夜,他們決定留下來。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個小姑娘腹腔大出血,抬到醫院時,腸子是用兩把血管鉗夾住的,姑娘的父親懇求黎介壽:「請您給她接一段腸子吧,要不把我的腸子給她!」然而,當時整個亞洲都沒有攻克這個難題。
作為一名專門研究腸道疾病的醫生,黎介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小姑娘明亮的眼神漸漸黯淡無光。
這位曾在苦難歲月中飽受折磨、百鍊成鋼的硬漢,流下了愧疚的淚水,年逾花甲的黎介壽決心:一定把小腸移植這個難題攻下來!
小腸移植被稱作外科界最難的手術,因為小腸內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與細菌,移植手術面臨排斥反應和感染兩大難題。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科學研究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每向前邁一步都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僅動物手術後存活24小時這個難題,黎介壽做了將近一年。接著,他又定下了動物移植手術後成活100天,標誌著手術完全成功的目標。
實驗的條件連簡陋都算不上,夏天只能用涼水給豬降溫,冬天只能生起煤爐取暖。1992年2月14日,經過1900多個日夜的努力,黎介壽終於在亞洲首次獲得了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成功。這位被稱為「豬爺爺」的68歲老人,終於結束了4年多與豬「相依為命」的日子。
1994年3月12日,他親自主刀,為一名患斷腸症候群的病人移植了250釐米的異體小腸。手術持續了整整11個小時,終於獲得了成功,他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把我國的器官移植推向了世界先進水平。
腸道疾病研究是一個花費時間長且難出成果的領域,很多人半路轉行,而黎介壽卻在這條路上寂寞地走了半個多世紀,最終獲得成功。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上,世界著名外科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瑞克對黎介壽說:「你是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我們敬佩您。」
和哥哥黎介壽中年進入新研究方向相似,黎磊石院士決心開始腎臟病研究是1978年,那時他已經52歲。「人到中年不學藝」,更何況是年過半百要轉行,更何況從事了20多年熱帶病和血吸蟲病研究,黎磊石已經擁有權威地位。
黎磊石想得很簡單,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而我國腎臟病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得到有效救治。他就這樣上路了。
我國的腎臟病研究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了20年,處於落後狀態。1982年,黎磊石去澳大利亞參加腎臟病學術會議,作為中國代表,5天會議他只能旁聽。這深深刺痛了他:中國人要在腎臟病研究領域贏得尊嚴。
黎磊石謙虛地把自己研究的快速進展歸結於那個火紅的年代,人人都滿懷著激情和責任感。他帶領著腎臟病研究所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腎臟病研究40年的發展道路。
2004年,腎臟病研究所腎移植手術突破1000例,在當年開展的113例腎移植手術中,人、腎存活率均達100%。這一成果當選「2004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
2005年3月,第十屆國際血液淨化學術會議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會前,組委會專程派人到中國邀請黎磊石去作大會報告,並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和組委會成員。
閉幕大會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赫然打出了令中國人驕傲的字眼:「血液淨化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未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驗」。黎磊石洪亮的嗓音在會場迴蕩,臺下的掌聲經久不息。
黎介壽出差在外,每天最少一個電話打到科室詢問情況,出差回來總是先到病房,查看患者後再回家。
一次,他到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會議結束他不肯參加遊覽就急著返回。當時飛機票已經賣完,火車票也買不到,他就買了一張站票,連續站了16個小時,一下火車就趕到科裡,見有兩臺手術正在進行,當即坐鎮指揮,直到次日凌晨一點半才回家休息。
治療腸瘻是一份既髒又臭的工作。有一次,他為一個複雜腸瘻患者檢查,病人腸液糞便外溢,一同查房的醫生差點嘔吐。護士掩著鼻子拿給黎介壽手套和口罩,他不要,並說:「你不聞聞這種氣味,你就不可能清楚感染的情況,你戴著手套,就不能拉近與病人和家屬的距離。」
83歲的黎介壽,如今仍然堅持每周做兩到3臺手術,學生們心疼又敬佩地稱他為「拼命三郎」。一次,他為一名複雜腸瘻病人手術時,突然心律不齊,臉色蒼白,冷汗淋漓。他毅然堅持站立了7個多小時,為病人成功實施手術。病人得救了,他卻一頭昏倒在手術臺上。甦醒後,黎介壽的第一句話就是:「病人情況怎麼樣?」
黎磊石院士經常說,一名好醫生,首先要有同情心。喜歡海明威的黎磊石有著和《老人與海》裡的老人一樣堅強的性格,但院士的學生說,老師內心其實情感很豐富,他每次聽到有的患者為了看病賣掉房子、賣掉口糧、賣掉家當,負債纍纍,還有的病人甚至因為無錢住院選擇了放棄時,心情就十分沉重,常常呆坐好久,一句話都不說。
在學生眼裡,黎磊石是一位嚴師,幾乎所有學生都被他罵過,但他從來沒有罵過一個患者。大家都知道黎磊石的名言:「誰跟患者過不去,我就跟他過不去!」
那是一天深夜,一位病人腎移植手術後出現異常出血,腎移植小組3名負責人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趕到現場。
事後,儘管病人家屬覺得醫生已經盡力了,但黎磊石知道後還是發火了,專門組織人員進行全面調查,並自曝家醜,向院黨委作了匯報。最後,他對3個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當事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全所人員為之震動。黎磊石後來沉痛地說:「個人進步可以彌補,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法彌補。」
愛戰士:他們是病人更是戰友兄弟
來醫院住院的官兵經常親切地叫黎介壽、黎磊石「黎爺爺」。前些年,住院條件差,一些住院的戰士只能睡在走廊的加床上。夜裡,他們常常來到戰士床邊,摸摸被褥,問問冷不冷;夏天,常常叮囑護士不要忘了給戰士們送去電扇和蚊香。
有一年,一名軍官訓練時摔成重傷,雖經全力搶救但仍無力回天。在組織死亡病例討論時,黎介壽見經治醫生的病歷記錄不夠詳細,生氣地把病歷摔到地上,很少發火的他大發雷霆:「他是我們的病人,可更是我們的戰友、我們的兄弟啊!」
2003年8月,「南京路上好八連」戰士楊宵,因全小腸壞死轉入普通外科研究所救治,黎介壽親自為他主刀。
手術後,楊宵情緒一度低落,黎介壽給他送去了勵志書籍。楊宵19歲生日時,黎介壽把蛋糕送到了他的床頭,陪他一起唱生日歌,還為他安裝了電話,開通了「楊宵熱線」。
後來由於病情惡化,疲憊的楊宵還是走了。臨終前,楊宵說:「謝謝黎爺爺,我沒有什麼遺憾了!」
而黎磊石更是幾次臨危受命,奔赴一線,搶救官兵生命。有一年,駐舟山某海防部隊大面積流行熱帶病、血吸蟲病。第86醫院組建熱帶病科,急需人才,黎磊石毫不猶豫到了那裡,擔任科主任。
黎磊石每天戴著草帽、身背藥箱,帶著防治小組跋山涉水,到發病率高的部隊,給戰士們驗血、做實驗,到便坑收集大便標本,常常一天要做上百份標本。國家衛生部原部長錢信忠戲稱他是「糞便裡『淘金子』的專家」。
近些年,黎介壽、黎磊石受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戰傷控制技術的啟發,開始探索高科技條件下適合我軍實際的戰場救治模式。他們先後開展「損傷控制性手術」和「持續性血液淨化技術」在戰場運用的研究,被列入國家和軍隊「十一五」重點課題。
年事已高的兄弟院士對患者的感情越來越難以割捨。黎介壽有一個強烈願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成立一個基金會,救助困難病人。但因自然人不具備籌建基金會的資格,最終成為他的一個遺憾。一次他聽到了一首歌《向天再借五百年》,聽後很有感慨,他說:「我不想再活500年,只要能給我20年,我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服務……」本報北京6月13日電
責編: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