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形式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建設實踐分享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彭宗政
首先,祝賀本屆年會順利召開。我介紹一下我們學院疫情期間在信息化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內容是「多種形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分享」。實際上,很多內容與鐵軍和吳瓊雷講的很相似,大家可能做的都是同一件事。
建設背景,疫情催生,教育部要求停課不停學。當初接到這個任務是在3月份,不能耽誤上課。建設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確保教學任務完成,其次才是考慮其他的工作。建設模式,現在總結下來有三種,一是在原來的教室上進行升級;二是討論室改造,也就是吳老師剛才介紹的直播室形式;三是智慧教室建設,現在有3間,一間是去年造的,還有兩間是今年疫情期間做的,很短的時間就做好了。在建設方法上,因為時間比較短,是一個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因為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固定和靈活相結合,重要的論壇或者和國際上的交流採用雙備份,下面會介紹。建設成果有效支撐了包括線上線下(純線上)教學課程1000多門次,完成各類學生答辯1000多人次,支持了會議、論壇、面試、訪談等數百場。接下來是案例介紹,最後談一下體會和收穫。
第一,我們教室有40多間,其中有一半的教室形狀是不一樣的,各式各樣,針對不同的教室安排線上線下的設備配置安裝,一間一策,每間都去做了調研。因為房間不一樣,房型不一樣。有的全部固定了全部是暗線,有的還是明線。有的是吊起來了。燈光做了改造。剛才吳老師的燈比我們要好看多了,她那個是舞檯燈。目的是確保上課不要耽誤,線上線下(純線上)進行。
第二,以前的討論室全部改造成純線上的。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老教師喜歡推演。這門是講財務會計的,平常教學不太喜歡PPT,喜歡用板書,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種教學沒有學生,純線上的。
第三類是智慧教室。這間是去年做的,這個是上課的數據,實時分析,不能算在今年的帳上。我剛才說的40多間教室花了20多天。今年做的2間智慧教室各花了3個月,這間大概是4月份結束,後面一間大概是6月份結束的。
我本人對智慧教室的概念,到現在對它的內涵、含義,智慧在什麼地方還不是太清楚。我問過很多人,什麼叫智慧教室?很多人答不上來,答案很多,這可能也是今後有待探討一個問題。今後還要好好看看智慧教室到底往什麼方向走。
我現在站的這間,在前面兩間的基礎上做了一個迭代,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了很多功能,智慧教室模式,以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講座與訪談模式,在線教學課件製作模式。右邊一張是程教授接受央視的採訪,左邊是給德國的學生上課。我說的上課保證教學,不光是國內,國外的課程也沒有耽誤,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左下角是討論模式,右上角是訪談模式。我到現在還在摸索當中,智慧教室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智慧。曾經有一個老師開玩笑說,什麼時候老師到了教室出來的聲音,能夠根據老師聲音的輕與重智慧調節就可以了。
這是上課、面試、答辯的一些案例,基本上都是線上的。下面是面試的,老師在線下,這是一些案例。
除了教室以外,我們還做了很多會議室和報告廳,我沒有具體統計是多少,這就是固定和靈動的結合。什麼意思?教室裡面很多是固定的,但現在很多地方做固定的沒有條件,或者做了覺得不值得,因為今後的趨勢不知道怎麼樣,所以報告廳或者會議室的有些設備都是可以移動的,既有靈活的,又有固定的。剛才智慧教室都是固定的,而報告廳採取這樣的模式,移動和固定相結合。比如右上角的燈,可能燈光做了,但燈光在有些場景下還滿足,燈光還可以在移動場景下進行補充。包括直播和錄播,我們有一個固定的直播,這是一個移動的直播設備。靈動和固定相結合,這是一個分享。
還有一個是備份。我們針對比較重要的會議做了一些什麼備份呢?就是網絡的備份。校園網有時候不太穩定,十多年了沒有改造,我們買了一個三網通的卡做網絡上的備份。電源也做備份。像EQUISE再認證,這個是要確保的,一點差錯都不能出,電源和網絡的雙備份。還有直播和錄播的雙備份。有兩個特點,靈動和固定,網絡和電源等等的雙備份。這是我介紹的一些案例。有些內容和前面差不多。
接下來講一下感想、收穫與體會。大半年過去了,總結一下。
這個項目的組織有一個特點,我們就是兩三個人,找一個靠譜的供應商和集成商,這就是做IT的團隊需要的。我們的教師、學生參與的程度比較高,當然少不了領導的支持,我們做IT的都知道,往往都是自說自話,或者用戶的參與度不是那麼深入。但是,這次這個事情教務、老師的參與度非常高。其中有一個教師以前線上裝備比我們現在做的還要精良,這是他的辦公室。十多年耕耘下來,他的設備,包括上課,所以我們把他納入到了我們的團隊,得到了他的很多幫助和支持。這幾張照片是大本人的。這就是我們團隊,供應商、教務、學生助管都在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這部分是信息化的特點。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當中,開始根本就沒有戰略規劃,跑上來就是目標,目標就是為學生服務,制定方案實施策劃。整個時間前後加起來也就一個月,這個活就幹出來了。在做的過程當中,和剛才說到的煙囪、平臺打通,和以前做信息化遇到的困難相比沒有體制機制的困難,需求非常強烈。我們總算揚眉吐氣了一把,是別人求你來做,這個事情就好辦了,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挫折、艱辛、痛苦,當然困難是有的。做的過程非常享受。我們做IT的這麼多年來總算揚眉吐氣了一把。張詩華總裁在致辭當中說到一句話,「商學院信息化從支持部門變成商學院最重要的支撐部門」。這句話太重要了,對信息化團隊做這個事非常契合。
運行下來遇到的問題還是有的。第一個是網絡不穩定、音頻的故障。後來我們查下來,音頻的故障主要是軟的設置上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網絡不太穩定,這是遇到的問題。總之,今年做下來非常快樂,不像以前。如果大家都是同行的話,做信息化都是非常痛苦的,部門協調。
運營保障,變「運維」為「運營」,我的理解是,運維針對的是機器,考慮的是設備運行,而運營面向的是用戶。不以設備為中心,而是以用戶為中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由「運維」變為「運營」,團隊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用戶。
今天還有一個主題是思辨未來,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信息化尤其是教育信息化肯定會有挑戰。其中,高清場景肯定會帶來一個新的爆發。我想,未來教室上課,今天的主題是線上線下,是不是更進一步,用5G+全息技術使更加臨場感、貼近感、現場感,這個我沒想好怎麼辦,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明年是不是要做這個事,這個投入也不小。
我就匯報到這裡,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大半年來的工作。
(本稿根據講話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