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範蠡輔助滅吳後歸隱,發家大富,世人稱為陶朱公。
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巨賈陶朱公身上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人下到了死囚牢裡,他決定派人把兒子撈回來。
他準備好大筆錢財,原來計劃是讓自己的小兒子去辦這件事情,可拗不過大兒子苦苦懇求,加上妻子的也在旁相勸,最終讓大兒子去辦這件事情了。
結果事情辦砸了,大兒子只帶著二兒子的棺材回到家。
這件事情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名叫莊生。陶朱公要求兒子到楚國後把信件和錢財交給莊生,一切聽從莊生的安排,不要多事。
大兒子答應了父親的要求。到楚國拜見了莊生,把錢財和父親的信件交給他。莊生對陶朱公的大兒子說:你回家等著就好了,不用留在這兒了。如果你弟弟釋放回到家也不要問他什麼原因。
可是陶朱公的大兒子看到莊生家實在太破舊了,很難相信他能夠把弟弟救回家。就私下裡用錢物去打點有關官員。
果不其然,過了不久其中一個官員過來給他報喜:楚王將大赦天下,你弟弟不日就要出來。
楚王為什麼突然間大赦天下呢?
原來莊生不是富貴中人,還過得有點窮困潦倒,但絲毫不減損他在楚國人心中的口碑,因為他為人耿直,非常講究信譽,上到楚王下到普通百姓都很相信他的話。
莊生收下陶朱公的書信和錢物之後,告訴自己妻子把錢物放好,說這些東西是一定要還給程朱公,它們不過是取信證物而已。然後他去見楚王,說他夜觀天象,楚王將有禍殃!楚王趕緊請教解決之道,莊生告訴楚王要修德才能免禍。於是楚王決定大赦天下。
陶朱公大兒子一聽到大赦天下的消息,就跑去見莊生。莊生看到他回來說得到了楚王大赦的消息,明白他的言外之意,就把錢物原封不動的還了回去。
莊生很生氣。認為受了一個小孩子的欺騙,就又進宮跟楚王說,我先前建議您大赦,本來是好事。但是聽都城裡人們議論紛紛,說陶朱公的兒子犯了死罪,楚王左右的人都被他家買通了,您大赦天下,不是為了楚國的百姓,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
楚王聽了大怒,於是下令先立即斬了陶朱公的二兒子,然後再大赦。
最後程朱公的大兒子飲恨而歸。
這是一則見諸司馬遷《史記》裡的一個故事。在故事的結尾部分,還有一段陶朱公的感慨:
我老早就料到會有這個結果的。倒不是長子不愛他的弟弟,不想救出弟弟,而是他從小跟著我做生意,知道掙錢的艱辛,對錢財看得重難捨棄。而我那小兒子,從小生活在富貴之中,不知錢財來之不易,當時我要派他去,就是想到他會輕易捨棄財物。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有什麼值得悲哀呢?
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會悄然間形成他獨特的信念價值觀系統,這是一個極具個人特色的表徵。我們常言說得知人知面不知心,但依然是可以找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蛛絲馬跡,那就是一個人的看法,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反應,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都是圍繞著他固有的信念價值系統。
這就意味著人人心中都會有一桿稱,量天量地量人心。
在故事中,對莊生來說,君子重然諾就是他心中的那杆稱。
莊生家很破舊,生活有點窮困潦倒,但是他絲毫不看重錢物,在他的信念價值系統裡誠信無疑置於頂格。他收下陶朱公的錢物不過是當作信用的證物,表明他願意幫陶朱公完成拯救二兒子的忙,之後是一定要把它歸還給陶朱公。
莊生釋放自己的影響力,利用楚王對自己的信任,說動楚王修德避免禍殃,輔以大赦天下,這樣陶朱公的二兒子就順其自然的重獲自由。
陶朱公的大兒子不明就裡,以為是自己打點相關官員收到了效果,實際上直接針對於法制要撈死囚難度是很高的,那些官員根本上無力去挑戰法治的力量。
也是的,世俗並且幼稚的人是無法理解那些高人風清雲淡了無跡痕的技巧。
陶朱公大兒子後來上門行為嚴重挑戰了莊生的心理底線,極大的損害了莊生的純潔心理,所以才會有之後的莊生二進宮,了了數語就斷送了他弟弟的性命。生死只在莊生一張嘴。
就像陶朱公後來自己說的那樣,因為大兒子從小跟著做生意,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自然而然的對錢財極看重而難自棄,一個渾身充滿銅臭味而且還年少無知對標視錢財如糞土而且還口碑極佳重然諾的君子,道不同而且地位不對等,衝撞就如火星撞地球,莊生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從另一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陶朱公之所以能夠成為史上有數的巨賈,在於他深諳人心,我現在不知道他給莊生寫信的內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絕對相信莊生,尊重莊生所有的決定,所以一開始他就要求兒子聽從莊生的安排,不要做多餘的事情。
尊重別人,說來容易做到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自有條條框框,並且輕易的去框視別人,前倨後恭還好,要是順序顛倒了,那真的就有些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