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印度最近有一場大型活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在印度西部的大城市Surat,印度鑽石大亨Mahesh Savain出錢,資助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集體婚禮。
這場婚禮上的271位新娘,都是父親已經去世的女孩。
她們沒有父親,也沒有錢給自己準備嫁妝,更別說支付一場昂貴的婚禮,原本可能很難順利成婚。
但有了這個集體婚禮,她們就能和別的印度新娘一樣,穿著美麗的印度傳統婚服,完成最傳統的結婚儀式。
從活動現場來看,參加的271名新娘都很年輕。
她們中大多數是當地人,也有幾位來自外省的姑娘。
穿著相似的婚服,互相整理著裝、自拍,共同感受人生這一重大時刻。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其實從2010年開始,印度富商Mahesh Savani就在資助這樣失去父親的女孩結婚了。
之所以有這個需求,也是和印度的傳統文化有關。
在印度,一般女孩子出嫁的時候,家裡要為她準備一筆嫁妝:
可能是土地、房子、昂貴的珠寶首飾,也可能是現金。
不僅如此,一般婚禮的費用也是由女孩的父親來承擔。
這樣的習俗由來已久,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不成文的「強制性」規定。
於是,如果女孩家境貧寒,或者父親去世了,她可能就會因為無法支付婚禮費用、沒有足夠的嫁妝而結不了婚。
正因如此,Mahesh才有了資助女孩結婚的想法:
他很有錢,他也認識一些失去父親的親戚的女兒。
在幫助她們的過程中,他感到自己有責任為更多失去父親的女孩貢獻一點力量.
於是從2010年開始,出資組織大型的婚禮,資助沒有爸爸的女孩們,準備一些嫁妝、籌備她們的婚禮。
從一開始只有幾十人參加,到後來每次都有幾百人報名,現在Mahesh已經資助了3172名失怙女孩成為新娘。
比如這次婚禮上,就有271名新娘,這也讓活動組織者們覺得很欣慰。
隨著這個集體婚禮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對其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這一次集體婚禮中,全印度反恐陣線主席也到場參加了這場婚禮,給予新娘們祝福。
女孩們失去了爸爸,有善心的富商就來當她們的「爸爸」,資助她們結婚、支付她們婚禮的費用。
這樣女孩們不必為了婚禮費用發愁,順利出嫁;同時也成就了一段段美好又特別的良緣。
這個集體婚禮,在印度當地很多居民們看來,絕對是好事一樁,是富商的善舉。
但是,隨著參加的人越來越多,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人們開始在反思這場集體婚禮。
其實,所謂的「失怙女孩難嫁出去」這件事,背後的根本原因,不是她們失去了父親、貧寒,
而是印度民間社會由來已久的嫁妝問題。
女孩要出嫁的時候要給男方一筆昂貴的嫁妝,當女孩爸爸的必須要給她支付婚禮費用。
這個習俗,原本是源於印度原本的繼承法的:
在女孩也有繼承權的年代,這筆嫁妝,相當於是將女孩要繼承的財產,在結婚的時候交給她。讓她在嫁人後,能夠有自己的經濟保障。
但是因為女性在結婚後,依然在大家庭中處於從屬地位,所以嫁妝經過多年發展,演變成了女方家庭給男方的財產。
帶到男方家庭後,名義上是女孩的嫁妝,實際上還是男方在支配。很多男方家庭對嫁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同時,印度的婚禮常常是家庭之間舉行大型慶祝活動的時機,因此往往非常奢侈。
女方家庭不僅要支付婚禮費用,還要給雙方親戚準備禮物,這筆錢在後來也自然都落到了女方家庭身上。
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昂貴的嫁妝和婚禮費用給女孩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是社會習俗有要求女孩家庭,不給嫁妝不行。
這樣一來,嫁妝問題,幾乎從女孩出生開始,就在給她的人生帶來種種風險。
很多家庭都會覺得養女孩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不划算。從而導致在印度偏遠農村,大量的家庭從出生開始就歧視女孩:
不想生女孩、不想養女孩,女嬰流產率很高、被拋棄的女嬰很多。
甚至層出不窮的殺嬰案背後,也和這種「養女兒賠錢」的文化相關。
就算是順利長大的女孩,在生活中也往往受到很多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貶低、歧視。
另外,這種嫁妝文化還會導致一系列針對女性的犯罪:虐待、強姦、殺戮等等。
甚至還衍生出了一種特別的「嫁妝勒索」犯罪:
男方在婚後,還會繼續向女方家庭索要更多的財產,如果做不到,女孩嫁過去之後就會遭受暴力威脅等等。
新娘的家人面對這種勒索,往往別無他法,只能支付更多的嫁妝,以保護自己的女兒。
這種情況在印度北部、東部尤其普遍,與之相關的暴力事件發生率也很高:
「新娘嫁妝不夠?打她一頓讓她爹媽再給點!」
比如下圖中的婦人,名叫薩蒂亞·拉尼·查達(Satya Rani Chadha),她的女兒多年前就因為男方索要額外嫁妝未果後,被男方殺死。
之後,Satya就作為印度反嫁妝運動的代言人,與嫁妝陋習進行了長達34年的法律鬥爭,為死去的女兒尋求正義。
以上種種嫁妝文化的弊端,無論是學術組織的調查,還是政府的報告,都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
正因如此,為了保護女性的權益,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立法禁止了嫁妝:男方不準索要嫁妝。
但關於嫁妝的定義,還是「婚前」給的。如果剛剛結婚了繼續索要財產,人們心知肚明這就是索要嫁妝,但法律上就很難界定這是犯罪了。
因此,2005年時印度的《保護婦女免受家庭暴力法》中,還加入了一條:
婚後因為嫁妝、經濟原因對女方實施各種虐待,也是犯罪。
但實際上,儘管法律已經禁止了幾十年了,在印度民間,嫁妝還是被默認為婚禮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為嫁妝而起的家庭暴力,依然得不到有力的懲罰和控制。
印度法律的禁止,在這一塊基本是無效的。
一直到現在,嫁妝問題,還是一個全方位困擾著印度女性的社會問題。
由於這件事本質上,還是傳統的婚嫁文化、觀念風俗在起主導作用,所以多年來,為了保護女性的權益,很多公益組織都在與這種背後飽含剝奪和歧視的印度嫁妝文化作鬥爭。
比如下圖就是1975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進行的反對嫁妝遊行。
女性手中舉著的牌子,上面寫著的是「廢除強制性嫁妝」。
如今,依然有很多印度組織在宣傳:
呼籲女性也可以獨立,不必非要婚嫁後將人生寄託給男方;
呼籲自由平等的婚戀關係,力圖破除原有的女性在婚姻中的從屬關係;
支持女性教育,支持女性就業,讓女性獲得獨立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可是在民間,這樣的呼籲對於一個個印度失怙女孩來說,似乎並沒有用。
人們面對這樣失去父親的孤女們,最直接的期望,還是希望能讓她「嫁出去」;
當她沒有錢準備嫁妝、婚禮時,人們想要的不是男方的尊重、體諒,而是讓社會上有錢的善心富商,給女孩們準備一點嫁妝、支付婚禮費用…
反正,新郎家庭是不可能吃虧,接受一個既沒有嫁妝也沒錢準備婚禮的新娘的。
所以,集體婚禮上這一幕幕喜慶的畫面,在很多人看來卻有點心酸、諷刺:
「把這些錢用來支付她們的教育費用,可能會是更好。」
「文化習俗是社會建構的。最佳辦法不是讓她們受到平等、工作的對待,有機會不斷成長嗎?要小心和反思這樣的(婚姻)生活啊,沒有什麼是牢不可破的。」
「『嫁出去?』(Marry Off) 您能想像在印度當一個單身女性嗎?我的天啊!
希望這次從善意出發的活動,不會增加印度人反對嫁妝陋習的行動阻礙。
也祝願今後沒有家人支持、貧寒的印度女孩,得到的幫助不僅是「一場婚禮」,而是能夠支持她們長遠自立自強的受教育、工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