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山海經·南次三經》
鳳凰源於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五彩斑斕的羽毛,在封建社會,鳳凰常被人們與龍相提並論,雖然鳳凰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卻被賦予了神聖的形象。然而家住我國陝西省的一位守林大叔,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長久存在於神話中的「鳳凰」,並與之發生了一段佳話,為當地人廣為流傳。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新中國建立不過二三十年,整個社會可謂是百廢待興,而出生於守林世家的郭存鎖,年紀輕輕便繼承了家業,當起了看山人,遠離城市的山林之中,滿是鳥語花香,清新的空氣讓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裡的人安居樂業。二十多歲的郭存鎖正值壯年,他沒有追尋城市的熱鬧和喧囂,反而享受著在山林之間,與閒云為伴,同野鶴為友的生活。那他究竟是如何與傳說中的神鳥相遇的呢?這就要從他二十九歲那年說起了。
1983年,二十九歲的郭存鎖已經做了8年的看山人,他早已經熟悉了山林間的一切蟲語鳥鳴。一天,如往常一樣看護山林的他,隱隱約約聽到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後面傳來一些聞所未聞的聲音,灌木叢時不時發出一些聲響,常年與大自然為伴的他想著:莫不是小動物纏住了?想到這裡的郭存鎖,連忙跑向屋後,輕輕地撥開灌木叢的樹枝,生怕會驚嚇到裡面的小動物,眼前的場景讓年輕的郭存鎖大吃一驚,一隻五顏六色的鳥正在找食物。但是已經做了八年看山人的他,卻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鳥。
據他描述,當時見到的這隻鳥,身上長滿了五彩斑斕的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反著彩色的光,看得他眼花繚亂。鎮定之後的郭存鎖,突然想起了老人常常說起,自己卻沒有見過的一種鳥:「金鳳凰」。看到這隻鳥,郭存鎖心裡非常開心,趕緊跑回屋裡抓了一點雜糧,為這隻傳說中的金鳳凰投食。這金鳳凰貌似通人性,知道郭存鎖不會傷害它,也就放心大膽地吃起了郭存鎖給的食物,有時候甚至直接跑到郭存鎖的家旁邊鳴叫,好像是告訴這個人類朋友,我又來找你了。
時光飛逝,又過了六年,這期間金鳳凰不只是自己跑來找吃的,還叫上了自己的家族成員,據郭存鎖回憶,最多的時候一次有十多隻金鳳凰。與金鳳凰相識的六年後,也就是1989年,郭存鎖才知道這些金鳳凰的真實身份:我國比較罕見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紅腹錦雞」。知道是國家保護動物之後,郭存鎖必然會更加呵護他們,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想要一睹「金鳳凰」的神採,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野生動物,郭存鎖的老婆特地建立了一家農家樂,為那些想要觀賞紅腹錦雞的遊客提供一個落腳的地方,不讓人們盲目地打擾到大自然的動物,同時也提供一些他們需要的東西。雖說是紅腹錦雞為郭存鎖夫婦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收入,但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狀態才是作為一個守山人最大的願望,因為對自然的保護,大自然才會為人們呈現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保護大自然的口號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提出來了,自然災害的頻發讓人們感受到了危機,物種的滅絕讓很多學者痛心疾首,有一檔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還原美食的採集到製作,每一個鏡頭都在告誡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因為人們適當地索取,自然界才有了再生的能力,源源不斷的為人類輸送著需要的東西,涸澤而漁只能滿足一時,想要細水長流就一定要保護好源頭。
中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裡陸地的大國,像郭存鎖所在的山林這樣的地方有千千萬萬,而像紅腹錦雞一樣給人驚喜的動物也是多不勝數,憨厚溫順的大熊貓、白臉高鼻的金絲猴、呆萌可愛的白鱀豚、象徵吉祥的朱䴉等等,人們在見到這些動物的時候總是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殊不知他們也是經過了自然選擇與淘汰之後生存下來的生命,萬物皆有靈,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不應該總想著佔有他們。畢竟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人們的想像力才得以延續,人類與自然的傳說才得以走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山海經·南次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