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古詩、聽竹笛、學姓氏文化……「鄭州第一課」獲漢語橋選手點讚

2020-12-03 手機中國網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 實習生 沈玥晨)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一河一詩一曲,在這裡聆聽鄭州。10月22日,鄭州47中,來自德國的馬麗雅第一次來到中原,她和其他來自105個國家的青年俊秀齊聚鄭州,開始了他們了解鄭州了解河南了解中國的「鄭州第一課」,在三位老師的課堂中,一個古老而現代的中國畫卷在馬麗雅和她的同學眼前漸次展開。

古詩裡的黃河 串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舞臺上,「班主任」——來自鄭州47中的李愛葉老師身著旗袍,優雅而自信。她用一段流暢的英語開場白驚豔全場,開啟了她的語文課堂——古詩裡的黃河文化。

身後的大屏上黃河之水浩蕩奔騰,李愛葉老師的講課就從黃河開始,「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穿過崇山峻岭、越過黃土高原,衝出華北平原,最後奔向渤海。」李愛葉老師聲音輕緩有力、思路明晰,寥寥數語,一個立體具象的黃河便浮現在眼前。黃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自夏至宋,黃河流域雄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鄭州、西安、洛陽、開封、安陽等古都燦若明珠。

在李愛葉老師的講述下,幾大古都款款而來,比如殷墟安陽,遺存的甲骨文開創了文字記載的先河;九朝古都洛陽,依山而建的龍門石窟聞名天下;黃河岸畔的開封,城摞城見證了歷史的繁華和落寞。

從詩經到漢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李愛葉老師用古詩詞的黃河文化,串聯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她挑選了三首風格迥異的詩詞與選手們分享:《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講述了古代中國人對於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樂府詩集中的經典名作《木蘭辭》,刻畫了一個形如高山的巾幗英雄;詩仙李白的傳世名篇《將進酒》,繪製了黃河之水如從天降奔流東去的大美圖卷。

發言環節,「漢語橋」的青年俊秀「巾幗不讓鬚眉」,幾個女生搶到了「吟詩」的機會,雖然普通話並不標準,但讀起來也是鏗鏘有力、韻律悠長。

李愛葉說,每首詩詞都是精心挑選的,將中國人嚮往幸福生活、渴望和平的願望、寬廣的胸襟,通過詩詞不著痕跡地反映出來。

傳統古樂器 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

距今9000年的骨笛,7000年的骨哨……來自河南師範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竹笛老師王洪亮,用幾件樂器,帶領大家走進了中國歷史的深處,用一曲曲優美的樂曲,掀起了課堂的高潮。

臺上,王洪亮老師傾情演奏;臺下,來自105個國家的青年才俊聽得如痴如醉:骨哨,聲音清脆明亮,聽來仿佛置身遮天蔽日草香撲鼻的原始森林;壎,低音渾厚蒼涼,讓人猶如站立在孤煙直上黃河落日的大漠;竹笛,音色輕快跳躍,帶你走進白雪茫茫燈光溫馨的聖誕節。

屏幕上,潺潺流水、青山滴翠、雲霧繚繞,壎、笛子、葫蘆絲等樂器輪番登場,王洪亮現場表演了一段自己創作的《黃河古意》,樂曲時而輕緩、時而跳躍,青山綠水如詩畫在大家眼前徐徐展開。當鏡頭定格在流光溢彩的鄭州時音樂戛然而止,學生們紛紛站起來鼓掌,致敬一場古老與現代的音樂盛宴。

王洪亮說,「漢語橋」是連接世界的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心靈之橋,也是一顆種子,播撒在了選手心底。竹笛起源於黃河流域,之所以選擇這個樂器,主要是展示源遠流長的河南文化,而最後以葫蘆絲結尾,則是表明了中原文化多元化的特徵,希望通過樂器的演示,讓選手們了解一個古老而開放的中國。

「特別不可思議,特別神奇,沒想到這些東西能夠吹出如此美妙的音樂。」來自非洲維德角的米麗亞聽得如痴如醉,她說非常喜歡這次上課,不但欣賞了古詩詞之美,更見識了神奇的樂器。

姓氏文化 釐清中華的文化脈絡

悠揚的樂聲尚在餘音繞梁,丐幫弟子「小米」張清閃亮登場,與曾客串《武林外傳》丐幫弟子的裝扮迥異,這次出現在舞臺上的他西裝革履,以紀錄片《姓氏中國》導演身份,帶領大家穿越歷史,回到上古時期的中原大地。

「古代的姬姓跟河南的關係密不可分,它的得姓始祖就是被譽為人文初祖的黃帝。」張清輕輕滑動著背景屏幕上的圖片,穿插了一個關於黃帝南徵北戰平定天下的故事:黃帝與蚩尤鏖戰涿鹿始定乾坤;黃帝與炎帝決戰阪泉統一華夏,華夏文明自此發端,姓氏文化也由此綿延至今。

河南是姓氏的發祥地之一,前100中華大姓中,78個起源於河南。每年的農曆三月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聚集在黃帝故裡新鄭,祭拜祖先尋根問祖。

張清說,這樣的活動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通過對幾千年歷史文脈的梳理,給世界各國的青年才俊提供一個了解中國歷史的機會,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現在的中國。活動得意義不在於當下,更在於未來,青年一代來到河南來到鄭州,他們了解的不僅是河南不僅是鄭州,更是中國。

「中國的歷史博大精深,文化源遠流長。」27歲的帶隊老師安尼衛來自辛巴威,曾在河北大學學習過三年中文,他說,這一課更加激發了他對中國文化中原文化的濃厚興趣,他也正在籌備來鄭州大學讀博士,如果成行,他就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中原了解中國。馬麗雅也有如此感受,練習武術的她,更期待能去少林寺,見識傳說中的中國功夫。

花絮:「鄭州第一課」現場圈粉

來自非洲蒲隆地的丹尼說:「我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我的老師就經常告訴我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我很喜歡,對中國的知識有著濃厚興趣。」

來自匈牙利的的馬宏博說起對這堂課的感受,表示這太難回答了,「因為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的課,特別是王洪亮老師的骨笛演奏太精彩了。」馬宏博說,自從看完少年包青天之後,他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從此開始學習中文。

18歲的維利婭告訴記者,她已經學習了三年半的漢語,聽了這節課學習到了很多新東西,特別是有關黃河的很多知識,非常有意思。

來自非洲尚比亞的娜琪,以在中國大連工作的父母為契機慢慢喜歡上了中文,她稱中國的文化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變化,十分有魅力。

來自緬甸的朱先竹說:「我拍了許多的視頻和照片,會在回國後分享給我的家人和朋友們,希望能讓他們一起學習中國文化。」

硬漢男星被曝出軌後又拒降8750萬片酬?來「中國網」(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相關焦點

  • 「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五大洲選手「雲端」對決
    歐洲組複賽六強選手齊聚「雲端」雖然受疫情影響選手們無法親臨現場,但選手們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歷經層層選拔,最終來自84個國家、97個賽區的148名選手,成功進入「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複賽。12月7日至12月11日,「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五場大洲複賽將以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美洲的順序五日連播。
  • 「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再燃戰火 古巴「周杰倫」獻唱...
    國際在線消息:「這群外國人中文太溜了,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也很全面!」第十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非洲組、大洋洲組、歐洲組複賽現已落幕,最終,非洲組的佟佳穎、馬寧、米拉,大洋洲組的沙可實、莫麗莎、孔曼玲,歐洲組的馬洛、安若思、丁澈脫穎而出,成功晉級全球15強。
  • 「漢語橋」「中文十級」選手「雲上對決」 康輝出題難不倒外國人
    根據第一輪選擇題及第二輪辯論題的累計得分,戴廬可、海洋、杜勒瑪成為歐洲三強,向半決賽發起衝擊。和以往不同,今年「漢語橋」採用「雲錄製」製作模式,各國選手通過網絡連線參與答題。雖然不能面對面進行溝通,但選手們通過互聯共享的方式,讓語言文化交流渠道更加便捷。
  • 通訊:「我們將為德中兩國搭建溝通交流之橋」——「漢語橋」世界...
    新華社柏林6月16日電  通訊:「我們將為德中兩國搭建溝通交流之橋」——「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區決賽側記  新華社記者徐揚 張毅榮  「我叫海涵,我只學了10個月的漢語,如果說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海涵。」
  • 5歲留守兒童,背詩580首,奶奶這3個教育方法獲董卿點讚
    一上場就挑戰了「姓氏飛花令」,一人說出姓氏,他背出含有相同姓氏的古詩。評委姓蒙,他背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外國友人說自己姓大,他不假思索的背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還有一位姓向,他更是飛速作答「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對答如流,用出口成詩來形容他,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項目」中國竹笛樂團2020原創音樂會《五行...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項目中國竹笛樂團2020原創音樂會《五行》系列音樂會之三薪火相傳中國竹笛樂團民族室內樂音樂會演出時間:2021年01月08日(周五)晚19:30演出地點:北京音樂廳項目簡介中國竹笛樂團「五行」主題民族室內樂《中國故事3:薪火相傳》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
  • 「漢語橋」決賽第三場:挑戰趣味題「紅鯉魚綠鯉魚與驢」
    30強選手柯魯瀚。 節目組供圖 攝出題官還給選手帶來了「紅鯉魚、綠鯉魚與驢」和「一把把把把住了」等趣味漢語考題。選手們則花式解題迎接挑戰。本場決賽以「中外交流」的方式構建「漢語大課堂」,湖南衛視知名主持人孫璞任代課班主任,李莎旻子任輔導員,延續決賽第一、第二場賽制,分「中外出題官出題」和「遊戲大闖關」兩個環節。
  • 樂學品讀行線上顯實力,暖場直播課10000+家庭受益
    面對面授課短時間轉線上課的剛需,樂學品讀行第一時間完成教師培訓,在大年初五推出首場暖場直播課,讓孩子能夠足不出戶學習,不因疫情而耽誤課程進度。即刻應對,線上直播課獲家長點讚多份成績喜報,讓樂學品讀行線下課程獲得了學生的喜歡和家長的信賴,多所校區學生爆滿。
  • 菲律賓少年「漢語橋」上領悟「人類命運共同體」
    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7月11日下午,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2018級漢語師範專業學生畢玥晨,唱著這首中文歌曲《少年》,榮獲了第十九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菲律賓賽區決賽總冠軍。經過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確認後,她將代表菲律賓前往中國參加全球「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
  • 七夕會·養育|陪娃學古詩,趣事樂融融
    小兒仔仔學詩,經歷了「從學到玩到樂」的過程。「六一」節,幼兒園要求每位小朋友在線表演一個才藝節目。小兒仔仔說,那我就背古詩吧,一口氣背誦了《詠柳》《小池》《秋夕》《江雪》等四首,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仔仔學詩,經歷了「從學到玩到樂」的過程。他對古詩的興趣,發端於一套笑背古詩的動漫書。
  • 第18屆「漢語橋」西日本地區預賽成功舉辦
    關西外大孔子學院為能向大家提供展示漢語能力、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感到無上光榮,他希望選手們能夠通過「漢語橋」分享漢語學習的快樂和成果。&nbsp&nbsp&nbsp&nbsp中國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任吳勁松在講話中指出,唐朝時期鑑真大師六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貢獻,希望兩國青年也能學習他的精神,學習歷史,繼承兩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比賽宗旨,相互尊重、互幫互助,成為好朋友。
  • 一年語文下冊第二課《姓氏歌》,看資深教師帶學生學習全文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課《姓氏歌》,是根據書籍《百家姓》編寫成的韻語識字。就是把我們常見的一些姓氏寫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在兒歌中輕鬆識字。本課有兩個小節組成,第一小節的前四行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做了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來引出姓氏「李」和「張」。第一小節的後兩行用了三字一句的句式,分別介紹了兩組姓氏。
  •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這樣學字詞和詩句,輕鬆又高效!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村居》、《詠柳》:課堂筆記+同步練習題,提前預習跟我學字詞:要求 會寫「碧、妝」等9個字,會認「醉、裁」等7個字。 注意「醉、妝、絛、裁、剪」等字的發音,注意「村」字的偏旁是木字旁,最後一筆是點。碧玉的碧字左上的第四筆是提。
  • 吟中華詩詞 傳華夏文明
    舉辦此次比賽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豐富其文化積澱,進而陶冶情操、涵養氣質。這也與祁門二中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於打造能夠為全校師生塑造優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的校園文化,最終實現 「思想  質疑  寬容 友愛」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在2020 年的歲末,全校七年級師生「吟中華詩詞,傳華夏文明」,以詩詞狂歡的形式,迎接嶄新的2021。
  • 百鳥吟(第一集)
    百鳥吟 · 藏頭詩百 嬌未忘那時天,鳥 語鶯歌翥鷂鳶。吟 唱山河聽有趣,詠 章描彩憶流年。詠百鳥一大小高低不一般,弱強俊醜豈同顏。直啼婉轉聲殊異,無限生機韻滿寰。莫言此是無情物,聽叫聲聲惹相思。23 · 大山雀(糜絲雀)(仄韻)家院常來勤跳躍,喜食糜谷猶貪獲。兒時玩伴用竹篩,支起機關籮此雀。
  • 6歲萌娃挑戰「姓氏飛花令」,從小讓古詩詞餵大的孩子,有多厲害
    外國選手叫大偉,他立刻答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選手姓向,他又答: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選手姓李,他又答: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選手姓周,他又答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好幾個來回下來,「姓氏飛花令」讓評委和觀眾嘆為觀止,臺上這個瞪著大眼睛,個子小小卻台風穩健的萌娃,不管是反應速度和詩詞儲備量都遠遠超出預期。
  • 中國大學生韓國語演講大賽 選手才藝展示受點讚
    於從文 攝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於從文)12月11日,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生韓國語演講大賽全國9大賽區的25位優秀選手,匯聚江蘇鹽城參加總決賽。比賽中,選手們的才藝展示引發評委和觀眾的「點讚」。經過激烈比拼,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湯洋同學獲一等獎,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天津師範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鹽城師範學院的5位同學分獲二、三等獎。中國大學生韓國語演講大賽是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中韓友好協會與韓中友好協會聯合主辦,韓國錦湖韓亞集團冠名的傳統賽事。2006年在北京舉辦首屆比賽,此後每年舉辦一屆,參賽對象為中國籍學生。
  • 河南為什麼是姓氏文化的祖根地?
    一、姓氏肇始時期人類活動重要地區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因1921年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權社會繁榮階段的代表。該文化陶瓷上的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像,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標誌。
  • 竹笛演奏家唐俊喬:從《臥虎藏龍》一路走來
    她生於遼寧鞍山的笛子世家,父親和叔叔都是當地戲班的竹笛演奏家。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她父親給她一根竹笛玩耍,誰知從未碰過竹笛的唐俊喬竟把笛子吹響了。  之後唐俊喬考入鞍山市戲曲學校樂隊班,以吹笛子為主,也學嗩吶、月琴等樂器,為京劇崑曲伴奏。有一次,鞍山戲校名譽校長、京劇大師袁世海來校考察。
  • 上海小學生古詩文大會決賽舉行 今年11組選手衝刺《中國詩詞大會》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2月27日報導:今天,2020第五屆上海小學生古詩文大會「桂冠少年」總決選暨頒獎典禮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現場決出了本屆大會五年級組的古詩文桂冠少年金銀銅獎。據上海市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中心副主任喬麗華介紹,這幾年來,在小學生古詩文大會、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中走出了很多優秀的選手,參加了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今年上海向央視輸送了11組選手,為歷屆之最,他們很好地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上海中小學生的古詩文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