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設計師彼得·夏爾(Peter Shire)正在製作椅子
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現代主義光環的褪去,設計師們紛紛摒棄了功能主義的教條,懷抱著新理想奔赴了潮流前線。如果設計是把散文變成詩歌的過程,後現代時期的大師們則在字裡行間增添了無窮的浪漫——那一把把看似「坐不住」的椅子,就是他們天馬行空的最佳佐證。
「鐵王座」算什麼?
快樂至上!
古人席地而坐,自從智慧的唐代人為胡床加上了靠背,椅子才宣告誕生。從造型、材質到功能排放,椅子不僅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更反映了觀念與技術的進步。
由胡床演變而來的中國古代椅子,明代
當《權力的遊戲》中七大家族為了一把萬人之上的「鐵王座」爭得頭破血流時,或許怎麼也沒料想到百年後世界的巨變:隨著封建等級體系的瓦解,人類社會走向民主與共和,就連椅子都變得「坐不住」了……
YouTube上的創意視頻「如何DIY美劇《權力的遊戲》中的鐵王座」
在義大利設計師亞歷山大·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的字典裡似乎找不到「實用」這個詞,正如他於1978年設計的普魯斯特扶手椅(Proust Armchair)一樣——典型的巴洛克宮廷造型,混搭新印象派藝術家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的點彩,設計師一舉打破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現代主義規則,將後現代時期的混雜性發揮到了極致。
亞歷山大·門迪尼設計的普魯斯特椅
保羅·西涅克《La Baie(Saint-Tropez)》,布面油畫,73.9×92.3cm,1907年
「好的設計應該在精神上給人們帶來積極影響。」這是門迪尼的信條。他的設計完全不同於可批量生產的包浩斯(Bauhaus)產品,那把誕生於1983年的餐桌椅(Dining Chair)或許能把現代主義旗手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氣得直跺腳——四種不同顏色、上下不一的切割面,這把看上去毫無承重能力的椅子真的「坐得住」嗎?
亞歷山大·門迪尼設計的餐桌椅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讓我們帶著疑問一同去看看美國設計師彼得·夏爾(Peter Shire)的作品。1982年,一把名為Bel Air的沙發椅橫空出世,設計師不僅大玩撞色,還運用了結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手法,將球體、正方體和三角形按比例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彼得·夏爾,Bel Air Chair,1982年
正當公眾質疑這把椅子的實用價值時,彼得·夏爾卻勇敢打破了設計與藝術的邊界,他的作品時常讓人想到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雕塑和抽象藝術先驅康定斯基(Kandinsky)的繪畫。
彼得·夏爾,Belle Aire Chair,2010年(左);Right Weld Chair,2007年(右)
當藝術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早已超越實際功效時,設計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或許也正是彼得·夏爾的一把椅子售價高達八萬人民幣,還引得無數藏家趨之若鶩的原因。
孟菲斯(Memphis)設計集團的作品合集
若要談論後現代時期的設計,就一定繞不開孟菲斯(Memphis)設計集團。上世紀80年代,由建築師埃託·索特薩斯(Ettore Sottssas)和一群年輕設計師創立,這個離經叛道的團體致力於通過設計引發直觀的情緒體驗,反對一成不變的規則,就連搖滾教父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老佛爺卡爾·拉格菲(Karl Lagerfeld)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
著名設計師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孟菲斯設計收藏
孟菲斯(Memphis)主義者將波普藝術(Pop Art)的色彩和點、線、面等基礎造型元素巧妙結合,迸發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1983年,該流派的中堅人物米歇爾·盧基(Michele De Lucchi)設計了一把名為「第一」(First)的椅子。
米歇爾·盧基設計的First Chair
設計師擯棄了傳統椅子堅實的靠背,通過球體的串聯將其與扶手合二為一;顯得別具一格的同時,不禁引得公眾頻頻發問:這坐上去能舒服嗎?
漢斯·霍倫設計的Marilyn Sofa
還有出自奧地利設計師漢斯·霍倫(Hans Hollein)之手的Marilyn和Mitzi沙發,在古典主義穩定的造型基礎上增添了孟菲斯主義的玩味。此時,斜倚於這張沙發上的一定不會是提香筆下的完美「維納斯」,而是一位不願受束縛的新時代女性。
漢斯·霍倫設計的Mitzi Sofa
馬克·紐森設計的Wooden Chair
現代時期大行其道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可不是這些革新者的考量標準。無論是澳大利亞設計師馬克·紐森(Marc Newson)設計的木質編織椅,在「即用即拋」理念指導下誕生的充氣椅(Blow Inflatable Armchair),還是義大利設計師皮埃羅·加提(Plero Gatti)及其團隊靈光一現的產物,放在今日最適合「葛優癱」的Sacco躺椅……這些「坐不住」的椅子不僅迎合了當時大眾的獵奇心理,更順應了20世紀後半葉設計領域的多元化趨勢。
設計師Paolo Lomazzi、Donato D'Urbino和Jonathan De Pas共同設計的充氣椅Paolo
皮埃羅·加提及其團隊設計的Sacco躺椅
現代主義 vs 後現代主義
冰與火之歌
設計領域的現代與後現代主義之爭仿佛一場「權力的遊戲」,從標榜理性到以變化為風格,無數大師共同譜寫了一曲冰與火之歌——為什麼曾經如火如荼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最終陷落了?後現代主義的這把火又是如何將一座座冰山吞沒的?
現代主義大師密斯·凡·德·羅坐在他設計的MR Chair上
現代社會自誕生之初就裝上了齒輪,飛速運轉中推進了城市化的進程,激增的人口對建築提出了形式服從功能的理性要求,從而波及設計領域。
柯布西耶設計的Chair LC1
以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查理·伊姆斯(Charles Eames)等大師為首,設計師們紛紛嘗試將標準化的工業生產體系運用到家具製作上。而設計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椅子,也成為了每位建築師都要追趕的潮流。
柯布西耶設計的Chaise Longue Chair LC4
1929年,柯布西耶看到一塊彎曲的不鏽鋼而靈感乍現,設計了在當今山寨無數的同名躺椅(Chaise Longue Chair LC4)。這把椅子由腳架和椅身上下兩部分組成,可隨時調整坐或躺的角度。流線型的輪廓線與低飽和度的灰色在設計師手下成為了最佳伴侶,成為了現代時期小資生活的代名詞。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隆納椅
還有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理念的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他設計的巴塞隆納椅(Barcelona Chair)恰到好處地濃縮了現代主義精髓。畢竟是為西班牙王室而設計,這把剛柔並濟的椅子沒有任何多餘裝飾,彰顯身份的同時也能讓國王和王后坐在上面小憩一會兒。
放置於室內空間的巴塞隆納椅
當你打開淘寶,在搜索欄上輸入「性冷淡、簡約、椅子」這幾個關鍵詞時,鋪天蓋地出現的都是這把著名的伊姆斯椅(Eames Chair)。
伊姆斯夫婦設計的Eames Chair
靈感來源於艾菲爾鐵塔,用當時的新材料玻璃化纖製作而成,這把出自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伊姆斯夫婦之手的椅子,兼具了百搭和可批量化生產的特點。
設計師伊姆斯夫婦
說到這裡,你一定恍然大悟為什麼現代主義者會看不上後現代時期那些五花八門的家具了吧?不過由於他們堅持追求低廉造價、強調功能,在後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儘管在建築和設計領域都實現了高度的理性化,卻因缺乏人情味而顯得愈發單調,最終被來勢洶洶的後現代主義所吞沒。
「坐不住」的椅子=無用的設計?
從後現代時期邁向當代,我們已然來到了一個無所不可又狂躁不安的時代——從藝術家到設計師,無不拋棄了高瞻遠矚式的宣言和理論教條,去尋找訴諸個人情感的、具有反叛意味的表達,去發現符合當下的創造途徑——而那些「坐不住」的椅子呢?似乎變得越來越多了……
喜多俊之設計的Wink Chair
這些椅子真的「無用」嗎?答案是否定的。讓我們來到在設計界趨於領先地位的日本一探究竟——1980年,日本國寶級設計師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設計了一款「打盹」椅(Wink Chair)。
可變換多種造型和顏色的Wink Chair
乍一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親身體驗可謂是別有用心:彩色的椅套可隨時更換,腿部可選擇彎曲或伸展,頭部也能根據使用者頸部的形狀自由調節角度,創意和實用兩不誤。
Terje Ekstrom設計的Ekstrem躺椅
還有挪威設計師Terje Ekstrom設計的Ekstrem躺椅,當你一進家門就看到這把宛如變異生物的椅子時,或許會懷疑當初某根筋搭錯而買下它的自己;但當你在這把完美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上變換坐姿,甚至一整天都不想挪動時,一定會驚嘆於設計改變生活的無窮魔力。
功能多樣的Ekstrem躺椅
當宜家家居(IKEA)和無印良品(MUJI)席捲全球時,設計的魔法早已在我們的家中生效——從穿戴的衣物首飾、居住的房屋,到一刻也離不開的家具電器,都是設計的產物。
遍布全球的宜家家居
正如日本設計師原研哉(Kenya Hara)所說:「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坐不住」的椅子從來都不是無用的,同藝術一樣,這些椅子經歷了時代的淘洗,躲過了漫長歲月的侵襲,作為人類的物質文明而代代相傳,時至今日不斷為我們所感知、欣賞和繼承。
編輯、文蔡雨彤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