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讀邊看邊去聆聽那些電影與書畫中的美妙音樂——大家好,我是狗則的膠片,
《書影畫裡的黑膠古典樂》系列的第一集到今天這篇完結後就真正的完整了。經過第一集的摸索慢慢整理出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架構模式,也就是正文+副刊+專題+(番外篇)這麼一個結構。
比如第一集《斯坦森的機械師和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因為篇幅的問題分為了上下兩集)+第一集副刊《說說那些黑膠裡常見的著名鋼琴三重奏組合》+本專題和《布希與塞爾金的天作之合》這一番外篇。
另外我也得慢慢習慣在頭或尾給大家添加上必要的連結以便尋找之前專題裡的其他內容。
咱們言歸正傳,那麼在第一集之後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專題內容呢?
在第一集的正片中,我們曾經說過斯坦森飾演的殺手亞瑟作風極其的嚴密謹慎、有條不紊,這也體現在導演為他安排的一系列生活中的細節鏡頭中,比如一絲不苟地先開功放(唱放)的電源、放膠前認真地擦拭碟片等等,讓史蒂夫覺得他有強迫症一般。
先開後級再開前端的好傳統
非要搞什麼都那麼嚴謹嗎?
其實呢,如果嚴格的來說,就這一套動作,裡邊就隱含了不少對唱片保養的錯誤,所以在第一集後的這個專題,我們就來講講黑膠唱片的正確使用和保養的一般常識。
1. 唱片的擺放
首先是黑膠唱片的擺放,這個電影中的擺放是沒有毛病的,必須豎直存放在通風乾燥處,而且要保持一定的密度讓它們彼此壓緊以防止變形。
必須豎直存放保持一定的緊密度
錯誤的擺放方式是下面這樣的
不要平放更不要摞在一起
多張平放摞在一起,會造成壓力不均而使黑膠唱片變形,我們在很多電影裡看到的其實都是這種現象,變形的唱片對於針壓敏感的唱機極其影響聽感,嚴重的還會損傷昂貴的唱頭。
2.全套保護
其次,每張唱片必須有內封,做到內外分離,一張正常保護的黑膠應該是這樣的。
一套比較完整的唱片保護裝
包括:a. 封套保護袋
b. 外封
除非特殊情況一般唱片都有原來配套的外封
c.內封(紙質)
高品質的唱片原廠都會自帶印刷版的內封,而且內置一體的保護內膜,但是幾經轉手也有可能丟失或者被上一任主人換成新的內封來保護。另外大部分低價盤是只有紙質內封的,一些日版的還只有一張摺疊的說明書夾著唱片,這些都需要咱們自己來添加保護。
近半的二手黑膠需要更換或者自加內封保護
d. 防靜電保護膜
無靜電內袋(膜)
如果讓我說,最起碼你在意的LP,以上這些缺一不可,而且採購來的二手唱片途徑不一,有的內封外封等明顯受潮甚至發黴,這些就更有必要給它換一身行頭。
現在通過淘寶能夠很方便採購到這些周邊產品,數量需求大的話還可以定製,會更合身而且便宜。
3. 要做到內外分離取片
有些人為了抽取方便會把內外封的開口統一向外,網上也有這樣的推薦,這樣的話就像《機械師》裡邊斯坦森的做法,手拿外封略微傾斜往外一倒,唱片就會滑落到右手。我要告訴你,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小聰明,反正我就玩過沒接好掉到地上的結果。
典型的美式快餐手法
一位愛膠人士不會吝惜選膠和取片的時間,這種過程一樣是種享樂。
正確的做法是內膜和內封是統一開口的,前面說過很多中高檔的唱片本身的內封就是自帶內膜的。
然後,重點來了,錯開開口方向放入外封,如果外封是右側的,就選擇內封開口向上放入;如果是上開口的,就選擇右開置入,不要僅僅依靠外封面的圖案方向置入!
錯開開口方向放置並且開口向上
然後,同樣錯開方向置入保護袋
封套保護袋最好選擇加厚的防靜電款,如果不是自封的,也要錯開方向置入。
最後,開口向上垂直擺放。自封袋也是如此方向擺放。
4.正確的取片手法。
這一段值得商榷,因為大部分渠道推薦的方法都是這樣的,包括我們奉為大神的郭思蔚先生,在他的黑膠聖經裡也是這樣推薦的。
a.取出內封套
b.沿邊取出唱片,用大拇指頂著唱片邊,其他手指放在中間紙圈上,手心騰空,另一隻手除去內封套
3.放下內封套,雙手手掌夾著唱片邊緣
4.保持手勢,把唱片放在唱盤上
但是!我們亞洲人手型偏短小,其實很難做到拇指卡邊緣,中指和無名指託住盤芯,不信大可一試。比如斯坦森在電影裡兩次取盤,就都按到了音軌上,至於照貓畫虎的史蒂夫就更是不靠譜了。
史蒂夫直接上手從上邊捏出來了
最是忌諱的是上圖這種大把抓的方式。你做不到前面說的幾點也一定要避免這個樣子。為什麼手指不能直接碰觸唱片的軌道部分?因為手指上的油脂粒會黏在唱片表面,並隨著你的擦拭深入到溝槽當中去,我們知道唱機的原理是唱頭伸入音軌的溝槽去讀取音樂,這裡邊的雜質就好像高速路上的石子。更有甚者有的愛好者還有留指甲的習慣……
我的方法是用手套,置辦一副專門給唱片用的防靜電乳膠手套或者是棉布白手套也就是一兩塊錢。
防靜電手套
反正我用了這麼久,還要對每張唱片裡裡外外的拍照留案,對唱片沒有出現過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可以從從容容地慢慢取出唱片,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巧和熟練度,對於動輒大幾百的珍貴唱片,安全至上,反正是仁者見仁的事,大家批判著借鑑。
5. 唱片的日常清潔擦拭
如果我們平時在意,那麼一張唱片在它播放前只需要簡單的清潔擦拭即可,這樣的習慣也是為了保護唱頭。正確的方法是用「唱片清潔刷」清除,這個網上多的是,我的經驗是最好是別用配套的清潔劑。
靜電刷套裝裡的清潔液和布我極少用
電影中擦拭唱片的場景
好了,斯坦森這種擦法就算了,將唱片放到轉盤上----以45度角將碳纖清潔刷放到唱片表面,在轉盤轉動的同時從中間開始慢慢往外拉,輕重合適不要影響轉速,反面亦然。
如果唱片上有無法刷掉的黴菌或汙垢,也許是你很久沒有清理過唱片了,不要用自來水清洗,更不要用什麼玻璃水和稀釋的洗潔精。不差錢的話,有專門的超聲波唱片清洗機,或者選擇代洗服務。
說完以上五點,也解釋了在這集的正片中我們說過「美版的二手膠相對便宜些,主要是美國人的聽膠習慣導致的品相下降造成的」這種說法。所以在購買美版的LP的時候,建議可以的話最好試聽,畢竟像樣的賣家都會基本的清理膠面,所以有的問題單從視看的品相上是無法發現的。比如溝槽裡的油脂,會導致聆聽的過程中持續性的底噪。
好了,朋友們,我是狗則的黑膠,帶領大家一同遨遊那些電影、書本、畫作當中的古典音樂,一起淘黑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和渡映畫」,咱們下一個章節見。
本系列其他內容請搜索「和渡映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