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生吃猴腦 令人瞠目結舌
*猴腦上了滿漢全席 可見名氣和影響之大
*喜吃野味:從猴腦到猴肉
*伊波拉病毒和猴肉的關係
*科學家警告:吃猴肉可能感染新一代愛滋病毒
*並非危言聳聽:不能模糊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
生吃猴腦 令人瞠目結舌
在我國,猴子是佛教的護法神,是不會被食用的。
但在曾以「飛禽走獸、無所不食」的飲食歷史長河裡,不管是在九大殘忍大菜,還是清朝四大殘忍名菜,生吃猴腦都名列其中,成為人們談之色變的一道「菜餚」。
資料顯示,清朝四大殘忍名菜,猴腦僅排第四,前三是:豬背肉、鵝掌、駝峰。 清朝官場吃喝風盛,當時的一些貪官在吃喝玩樂上,可謂窮奢極欲。光緒臣子李嶽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說:「官吏之揮霍,一時飲食衣服,車馬玩好,莫不鬥奇逞巧,其奢汰有帝王所不及者。」書中詳細輯錄了數款菜式,列選料、烹飪和吃法,其中就有生吃猴腦,令人瞠目結舌。
猴腦上了滿漢全席 可見名氣和影響之大
有說猴腦是清代高麗官吏為了表達對清政府的臣服而創立的一道菜餚。流傳更廣的說法是:吃猴腦源於明末清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為了取得作戰勝利,武將們把活猴關在籠中,當場用小榔頭擊破猴頭,取其腦漿食用。後來流傳到廣東一帶,被民間修改成為:「吳三桂引清兵進粵後,其武將為顯示其『神武勇猛』,把活猴關在籠中,當場用小榔頭擊破猴頭,取其腦漿食用。」
總之,猴腦上了滿漢全席,可見名氣之大,影響之廣。猴腦作為一道菜,是這樣食用的:餐桌中間開一洞,其大小恰好可穿進猴頭。待猴頭伸出桌面時,將活猴的頭骨擊出洞,再淋上熱油,用銀勺挖出腦髓,即可食用。此時猴子尚未死去,哀嚎之聲,撕心裂肺。
喜吃野味:從猴腦到猴肉
舊時,人們有吃啥補啥的「觀念」。曾經,在南方特別是喜吃野味的地方如廣東,就有吃猴腦的習慣,尤其認為活的猴腦營養價值很高,人吃了能起到補腦的作用。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在南方的飯館裡有一道菜叫「活吃猴腦」,這道菜不僅價錢昂貴,而且吃法極其殘忍。
有專家指出,食客得到了「營養」,卻種下了禍因,猴腦中可能存在寄生蟲,生食容易造成寄生蟲跨物種感染,因此,不宜生食。
伊波拉病毒和猴肉的關係
2009年11月11日,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曾報導:《市場賣猴肉七百一斤 醫生:吃猴肉不安全》,文中提到:醫生表示,理論上吃猴肉可以補充蛋白質,但所謂的「功效」都不靠譜;如果是野生的,攜帶不知名致病病毒的可能性倒是切實存在:「伊波拉等致命病毒就是人類吃猴子肉時傳染上的,市民實在沒必要花大價錢冒險。」
科學家警告:吃猴肉可能感染新一代愛滋病毒
2012年5月30日搜狐科學欄目:《科學家警告:人類吃猴肉可能感染新一代愛滋病毒》。該文指出,當時的非洲喀麥隆,居民80%的食用肉來自「叢林肉」,其中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當地居民頗為喜愛食用這些靈長目動物。
該文引自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喀麥隆科學家警告稱,人們食用猴子和猿類或將感染新型愛滋病毒。他們已跟蹤發現一種類似愛滋病的病毒——猿類泡沫病毒,並擔心更多的病毒會擴散傳播,引發全球性健康危機。
Oneestimate統計數據顯示,喀麥隆南部每年將屠宰3000多隻大猩猩。此外,美國華盛頓州叢林肉食危機特別工作小組評估分析,剛果盆地每年人們「收穫」500萬噸野生動物,這相當於1000萬隻牛。
並非危言聳聽:不能模糊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安全意識增強,食用猴腦、猴肉難有所聞。但人們過分親近寵物,比如和貓狗同吃同睡的情況,不是越來越少,反而在城市,越來越視為「常見」,並不時被媒體曝光。這也是不安全、明智和檢點的生活習慣和行為。
重慶渝北區疾控中心計免科科長喻林玲:動物身上通常攜帶有大量弓形蟲、包蟲等寄生蟲,人若不慎感染,可能導致腸胃疾病甚至更嚴重的後果,應避免同吃同睡。此外,撫摸寵物後要用肥皂洗手,最好常用消毒液給家裡消毒。
重慶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親情、友情等情感缺失或對人生沒有正確價值取向,容易導致人對寵物的過分寵溺。他提醒,飼養寵物應考慮到社會文化、公共衛生、他人感受等因素,不要模糊了人與動物的界限。食都文化 徐松 採寫
免責聲明:本微信平臺發布的文圖、音像等內容,如果來自網絡以及各位人士的奇思妙想,版權屬原作者,若有侵犯,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處理;若因出處不詳而未能標明來源的,敬請諒解。
一次簡單的分享,可以接近朋友之間的距離。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你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讓你的朋友們一起來了解,謝謝......
歡迎你關注立足重慶、服務西南、輻射全國的美食雜誌和網絡傳播平臺《食都文化》,歡迎提供採訪線索。新浪微博:@食都文化傳播 採編熱線:023-86826753,15723095147;
如需在線諮詢,歡迎聯繫小編:吳老師 手機/微信:13436113207
吃喝玩樂排行,重慶潮男潮女的休閒娛樂風向標。小編手機/微信:13436113207,吳老師
發現一家好店:廚知道食材網購平臺,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