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到科幻,《三體》究竟真假幾分?劉慈欣:可怕又興奮的感覺

2021-01-21 歷史國學智慧

從特洛伊小行星到半人馬座α星,三體無所不在。在科幻世界中,《三體》更被譽為史詩式科幻的極致。究竟這部小說有幾分真、幾分假?

幾分真、幾分假?

我從小喜歡天文,並由此愛上物理。早在學校我便已經從課外的科普讀物中,知道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理論乃是人類認識宇宙的道路上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這套理論能夠計算出天體在數十、數百甚至數千年後的位置,讓我們能夠準確預測日食、月食、水星凌日、金星凌日等天文現象。

水星凌日

然而有一個課題學校始終沒有教,而我只是從課外閱讀獲悉。它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使我在熱烈擁抱科學理性時,懂得對奧妙絕倫的宇宙心懷謙卑。

這個課題便是萬有引力理論中著名的「三體問題」。

當我第一次認識三體問題時,有一種強烈的受騙感。這是因為被譽為可以「涵蓋宇宙萬物」的牛頓萬有引力理論,原來適用的範圍只限於兩個物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一旦加進第三個物體,便無法利用有關的方程式算出準確的答案!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是個什麼鬼理論?還說什麼「萬有」呢?

當然,我很快便發現,牛頓萬有引力理論之所以這麼成功,是因為宇宙間大部分的重力問題,都可以化簡為雙體系統中的質點運動問題。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時令我無比興奮的登月壯舉。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準確計算阿波羅太空船的航行軌道,讓太空人登月後安全返回地球,是因為只需計算地球和月球這兩個天體對太空船的重力作用,而不必考慮太空船對兩者的重力作用。

阿波羅登月

當然,這是因為太空船的質量比起兩個天體乃微乎其微,所以在計算某些方程式時可以把它的質量設定為零,於是三體問題變成了雙體問題。

我說「某些方程式」,是因為在確定了太空船所在位置的總重力場之後,要推算太空船的運動會受到什麼影響時,仍然要把太空船的質量計算在內,但這時需要的只是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F=ma),而不是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

特洛伊小行星

然而,不是所有天體運動的計算都可以這樣簡單化解。

當第三個物體的質量不是太大但也不能被化約為零的時候,科學家巧妙地採用了基於「微擾理論」的逐步逼近計算方法,這是一種在無法求得解析解的情況下使用的數值方法。

以往數值方法需要大量極為繁重的人工計算,但自從電腦出現,這些工作已經由不會疲倦的電腦代勞。在大部分情況下,現實中要處理的不是三體問題,而是包含更多物體的多體問題。

多體問題

從天文到小說

以上便是我在中學畢業之前對三體問題的所有認識。之後在大學雖然主修物理,但在課程中半點兒也沒有觸及這個議題,反倒是在課餘閱讀中,認識了木星軌道上的特洛伊小行星,進而知道從三體問題衍生出的「拉格朗日點」,這些點是兩個天體(在此是太陽和木星)共同重力作用下的一些穩定質點位置,特洛伊小行星便位於這些點上。

如果未來人類的太空城市置於L5拉格朗日點會有很多好處。這源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歐尼爾在1960年代末向學生提出的一個課題:發展工業文明的最佳場所應該在什麼地方?

他回收的答案大部份都指出,最好的場所應該是極高溫和極低溫、超真空、失重和完全無塵的狀況都唾手可得的太空。於是歐尼爾和學生開始發展完全自給自足的「超大型太空居所」構想,這些直徑達數公裡的圓柱形居所靠著自轉運動模擬重力,可以在內部建造山川湖泊、田野森林、鳥語花香。

「超大型太空居所」構想

後續研究顯示,太空城市的最佳位置應該是和地球與月球都保持固定距離的拉格朗日點,其中最合適的即是天文學上稱為L5的一點。

藉由閱讀大量相關書籍,我首次知道土星衛星土衛八的混沌旋轉狀態。

按照科學家的解釋,這是由「軌道共振」現象所引起,而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與三體問題有著一定的關係(土星、土衛八和其他土星衛星之間的交互作用)。

三體問題

遇見《三體》

三體問題再次引起我的注意,是從我閱讀劉慈欣的作品《三體》開始的,這部字數達80多萬的科幻巨著,分三卷出版,我開始看時第三卷才剛出版。

《三體》

在小說中,「三體人」居住的行星處於距離地球約四光年的一個三合星系統,因為受到三體問題的影響,行星繞行三顆母星的軌道千變萬化:

當軌道相對穩定時三體人稱之為「恆紀元」;

當軌道無法預測且激烈變化時,他們稱之為「亂紀元」。

千萬年來,三體人努力適應這些暴烈的環境變化,最後因為預期環境將變得極其惡劣而無法適應,決定遠徵地球重建家園。

以題材論,《三體》與威爾斯於1897年發表的經典科幻作品《世界大戰》中描述火星人為求生存而侵略地球同出一轍,因此可說了無新意。

但所謂「戲法人人變、巧妙各不同」,《三體》之備受讚賞,不在於它的主題,而在於它恢弘的氣魄和驚人的細節。

《三體》不單是中文科幻的巔峰之作,就是以西方科幻的最高標準來看也是巔峰之作。

劉慈欣的超凡想像力和創作力使人瞠目,知識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更令人讚嘆和折服。史詩式科幻是科幻創作中的最高境界,而這部作品則是史詩式科幻的極致。

大劉最喜歡的科幻作家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自中學開始,克拉克便是我的偶像。

大劉說自小便喜愛軍事,還搜集各式各樣的槍械。大劉曾說:「喜愛機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知道這些槍械隨時可以結束一個人的生命,那是一種既可怕又令人興奮的感覺。」

水滴

有關《三體》這部中文科幻巨著的評論已經汗牛充棟,不用我在此贅述。但我未曾見過有人提及全書的主要背景架構,即三體人是因為要逃避三體恆星系統的惡劣環境才大舉侵略地球。這究竟有多大的科學根據?

我可以告訴大家,即使我對《三體》的評價這麼高,但當我知悉這個大前提時,卻是難以置信、啼笑皆非兼而有之!

半人馬座

書中所說的「距離地球四光年多的三合星系統」,我就算是在念小學時,也知道那只有可能是半人馬座的主星半人馬座α星(又稱南門二),那也是宇宙中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

如果《三體》在我念小學時出版,我會對它的背景設定深信不疑。但現在是21世紀,科學家(以及我)對半人馬座α星的認識已經加深許多......

相關焦點

  • 劉慈欣作品《三體》火到了什麼程度?作者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2015年8月22日,在遙遠的美國,傳來了一個讓國內振奮的消息:"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憑藉長篇小說《三體》榮獲了有著"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共有三部,而獲得雨果獎的,是該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對於獲獎這件事,國內的科幻迷們興奮不已。
  • 《三體》不僅僅是科幻小說,還是劉慈欣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詮釋
    一、劉慈欣 與「科幻小說」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而劉慈欣就是其中的一員。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在2015年憑藉《三體》獲得有世界科幻「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後,劉慈欣這個名字再度成為媒體「熱詞」。這位筆下充滿原子、分子、粒子以及未來世界的作家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樣?他是如何走上科幻之路、攀上文學高峰的呢?娘子關發電廠的計算機房裡,電話響起4月的娘子關春風輕拂,磊磊石山中飄蕩著和煦。
  • 《三體》廣受好評,被問想得諾貝爾獎嗎?劉慈欣:拿到就「毀」了
    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第一人」,他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不僅受到讀者和媒體的讚譽,也是第一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毫不誇張地說,他一個人就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科幻小說《三體》可以說是劉慈欣最輝煌的傑作之一。
  • 《三體》版稅1300萬,版權卻廉價讓出,劉慈欣:不轉讓書賣不了
    華楠敏銳的覺察到了《三體》的市場潛力,多次和劉慈欣暢談,終於說服了劉慈欣。可重情重義的劉慈欣,需要先和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商議這件事情。華楠奮勇當先,自己先去找姚海軍洽談這個事情,姚海軍最終選擇了尊重大劉的意見。華楠即將拿下《三體》的版權。然而,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 《流浪地球》和《三體》並非劉慈欣第一部成功作品,而是這部
    但當劉慈欣緊張地問道「這是什麼書」時,父親還是鼓起勇氣告訴他這是科幻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並把書還給了劉慈欣。讀完《地心遊記》之後,劉慈欣說「感覺就好像在一間黑屋子裡,一扇窗戶打開了。」因為父親的寬容與跳出時代桎梏的認知,劉慈欣堅持了下去。劉慈欣一直堅持著閱讀科幻小說,從未停止。阿瑟·克拉克、卡夫卡、博爾赫斯、奧威爾……豐富了他的大學生活。
  • 劉慈欣的《三體》,常常打破常規思維的人,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大學畢業後劉慈欣分配回山西陽泉,在娘子關電站當一名工程師。這一做又是幾十年,最初萌生寫三體的想法,是因為看到一篇科學文章,"三個質點在自身引力下運動",創作的時候最初想法就是"假如宇宙中充滿著文明,它最糟糕的是個什麼狀態?"然後順著往下想,這個念頭像植物一樣生長開來。劉慈欣不敢苟同。"一來科幻作品本來就不是那個目的,科幻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科幻不是平臺也不是工具。
  • 要說中國科幻榜一IP,除了劉慈欣的《三體》,恐怕沒有哪個擔得起
    要說中國科幻第一IP,除了劉慈欣的《三體》,恐怕沒有哪個擔得起。——這部被視為「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的作品,在國內的銷量已突破2100萬冊。出版14年,被翻譯成 16 個語種,包攬 9 項世界頂級科幻大獎。歐巴馬評價《三體》太有想像力,背景宏大,非常有趣。
  • 劉慈欣訪談錄(中):《三體》有續集嗎?電影進展如何?
    劉慈欣:嗯,拍得很好,很震撼,很有太空的感覺,很有科幻的感覺。李召:從最小到最大的這種(表現手法),三體電影出來會不會和跟《水滴》有落差?劉慈欣:對,《水滴》很有感覺,不能要求科幻電影都拍成那樣,要求太高了,那個(王壬製作的《水滴》)拍得很好。
  • 不愧是科幻文學領軍人物,劉慈欣《瘋狂的外星人》後又有新作改編
    科幻題材的作品一直都是國產影視作品的一處軟肋,很多人都對歐美科幻作品情有獨鍾,天馬行空的劇情故事,逼真震撼的畫面,讓影迷感覺到國產科幻電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直到一部《流浪地球》徹底改變了很多影迷的看法,原來國產科幻影片也可以這麼過癮,原著作者劉慈欣也成為科幻電影的新希望,這一我們就來聊聊他即將改編成戲的幾部作品。
  • 《三體》中的英雄類型與劉慈欣的絕望寓言
    科幻小說是一個天然造就各種極端情境的文類,但像《三體》這樣具有鮮明存在主義意蘊的作品卻不多。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劉慈欣為什麼在當下寫出這樣一部作品? 《三體》在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意味著什麼,對我們又有何啟發?《三體》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而當我們試圖從整體上把握劉慈欣的科幻創作時,更是不可能繞開「英雄」這個關鍵詞。
  • 劉慈欣隱忍20年華麗綻放!《三體》令中國文化高價值輸出
    《三體》作為劉慈欣的科幻代表作、國內科幻小說的頂尖作品之一,其魅力和影響力已經不用大書特書了,其全球總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數字就是證明。在前段時間,美國Netflix(網飛)宣布要將《三體》三部曲改編成劇集,而且將由《權利的遊戲》的主創親自改編,原作者劉慈欣也將擔任顧問。這一消息也讓許多《三體》粉絲高興壞了,看來這次「《三體》宇宙」真的可以成功!
  • 史詩級巨著《三體》究竟講的啥故事?科幻外衣下內核是人類的通病
    她無意間收到了三體文明的信號。她是如此激動和興奮,以至於她在努力是否回答時被上司發現。老闆想為自己效勞,並想向上級報告,以便上級可以決定是否答覆。她擔心上層階級不會回答,因此她謀殺了上司,然後堅決地回答了這一信號。從那時起,開始破壞地球文明的倒計時。
  • 劉慈欣《三體》:縮小宇宙中也存在著弱肉強食
    舉個例子: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我們4.2光年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下根本無法探測到我們的無線信號。根據目前的技術,地球上最強的無線廣播和電視信號在2到3光年以內就會淹沒在背景噪音裡。因此,除非他們建立一個幾百萬瓦的定向廣播發射機,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收到他們的信號。
  • 劉慈欣:我對人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於是,《科幻世界》雜誌社姚海軍、師博繼續同劉慈欣策劃創作長篇科幻小說。一部劃時代的長篇科幻巨著《三體》問世了。本來,因為以前沒人出版長篇科幻,《三體》的原計劃是一個短篇。但師博覺得,這個題材太宏大,寫個短篇太可惜了,可以將其寫成長篇。
  • 劉慈欣:打麻將輸800塊錢,為戒賭開始寫小說,結果寫下《三體》
    說起《三體》,大家應該都聽過,2015年這本科幻小說榮獲第73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雨果獎。美國前總統看過《三體Ⅰ》後專門發郵件給作者催更,天體物理學家李淼專門針對《三體》寫過一本書《三體中的物理學》,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說「我看了不止一遍,我很喜歡。」還有小米品牌創始人雷軍、360董事長周鴻偉,包括騰訊集團老闆馬化騰等等國內著名人物都是「三體粉」。
  • 我們拍不出《三體》,為什麼不能讓好萊塢來拍攝?劉慈欣透露真相
    《流浪的地球》已經上映了一年了,其原始作者劉慈欣(最受歡迎的作品《三體》)卻一直沒有任何上映的跡象。原因是眾所周知的:國內科幻電影技術暫時達不到,無法拍攝;"流浪的地球",其宏偉壯觀的場面令人震驚,許多人反反覆覆看了兩三遍仍然意猶未盡。但是你知道嗎?如果把"三體"拍成電影的話,其壯麗的場面將比"流浪的地球"多十倍和一百倍。
  • 吳京資助《流浪地球》6000萬,《三體》得雨果獎劉慈欣卻拒絕出席
    2000年,劉慈欣又發表了《流浪地球》,憑藉著這部作品,他一舉拿下了國內最高的科幻獎項:科幻銀河獎。但劉慈欣並沒有因此而「膨脹」,他依舊過著普通的生活,早晨起來就去上班,到點了就去接孩子,然後回家給孩子做飯。對於寫小說,他也是不緊不慢,並沒有為了維持人氣而瘋狂創作,有靈感了就劃拉兩筆,沒靈感就先放著。
  • 網飛將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劉慈欣擔任製作顧問
    > 9月1日,中國著名作家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和遊族集團與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臺網飛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
  • 劉慈欣《三體》榮獲雨果獎,卻被女權主義攻擊?網友:人紅是非多
    談到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更多的人會想到《流浪地球》和《三體》,《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無限潛力。雨果獎,可以說是「科幻界的諾貝爾「,在15年,劉慈欣也是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的亞洲人。而且《三體》更讓劉慈欣獲得了雨果獎。Hugo獎,被稱為「科幻界的諾貝爾」,在15年中,劉慈欣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