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這個詞,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沒有情緒的人我想不能稱之為人吧。在我們很多人的認知裡,會把情緒分為好情緒與壞情緒,往往只喜歡好情緒,像我們常說的開心、愉悅、興奮;不喜歡壞情緒,像悲傷、難過、委屈;壞情緒來了會很想要趕緊趕走它。
但是,在心理學上,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只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有作用,都是好的。情緒就像我們身體的信號燈,每一種情緒背後都在提示我們。
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哭一場就會感覺好多了,這個體驗我們應該都有吧,不過現在發現很多人越來越不會哭了,更別提表達與利用好自己的情緒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如果在哭,父母可能會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一二三,不許再哭了。甚至會說,哭的煩死了,要哭出去哭;你再哭就沒人喜歡你了…等等。
慢慢的我們就會越來越不喜歡那些消極情緒,因為小時候消極情緒不被身邊人接納,慢慢的自己也不能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總覺得消極情緒是不好的,是很討厭的。
我發現現在的成年人很多人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明明是覺得很受傷,很委屈,渴望他人的關注與愛,但是說出來的話卻是滿滿的攻擊與指責,這個時候對方的防禦模式會上線,聽到的都是你的指責與抱怨,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最後免不了一頓吵鬧。
就像我一個朋友,有天晚上老公出去應酬了,但是回來的很晚,自己在家很擔心,打電話對方也沒接,明明是很擔心,等老公回來了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卻是,你還知道回來,死在外面好了…對方感覺不到擔心與愛,只有指責。
我們的每個消極情緒背後的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我們自己去察覺。但是前提需要我們去看見與接納自己的情緒,或者說允許自己的情緒。情緒就是一種能量,當你允許存在這種情緒,就會自己流淌過去。反而當你越是壓抑或者是抗拒,情緒只會來的更加兇猛。一種可能是向內攻擊,攻擊我們自己的身體;一種是向外攻擊,傷害他人。
記得有次我哥輔導我侄子寫作業,教了很多遍,我侄子都沒有聽懂,我哥怒了,分貝一次比一次大,看似是對孩子生氣、憤怒了,但是這個情緒背後卻是對自己無力的憤怒,為了不去面對自己的無力感,就把這種憤怒發洩在外界——孩子身上。當我們意識到原來是自己的無力感上來了,看見之後就不會對孩子發怒了,會反而來安看見自己,擁抱自己的無力感。
胃是情緒的主要表達器官,長期情緒壓抑會胃不好。哪怕是為了我們的身體,我們也要好好善待自己的情緒。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眼因多流水而愈益清明,不管什麼情緒來了,它不是洪水猛獸,不需要趕緊逃離,不需要去控制情緒,我們只要學會和情緒共處,學會利用好情緒就好。當情緒允許並且發洩出來,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後去察覺情緒背後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