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壓力大自殺:揭開了這個職業比996打工人還要殘酷的真相!

2021-01-10 康康觀世界

引言

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戶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漢大學1月5日一位博士後跳樓?」的問題,該問題隨後被編輯為「1 月 5 日武漢大學疑似一位博士後跳樓,事情真相如何?」,隨後幾位在附近的武大學子的回答證實了這個悲劇。

一個博士後,拼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又在競爭激烈的考研大軍中脫穎而出,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全國人口中比例低到驚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最後決定在科研道路上繼續求索,成為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後,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然而,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實生活狀況到底如何呢?又是什麼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絕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後這個大家耳朵熟悉卻眼睛陌生的職業,帶你們看看他們背後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國內,博士後是工作,但是是一個更像學歷的工作。

學術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後是一種工作,並不是一種學歷。然而在大眾的眼中,更容易誤解成是比博士還高的一種學歷。但是不得不說,博士後這個起源於國外的職業在國內被搞得越來越像一種學歷。

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常來說,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崗,你不願意幹了就可以辭職;一般不會規定工作年限,不會要求你幾年之內必須走人;你離開那個單位也不需要別人給你發一個證書。你覺得不合適離開一個崗位,也不會成為你的職業汙點。這叫一份工作,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博士後基本的運作模式。

然而國內的博士後,可能是為了體現對博士後的重視,抑或因為經費來源的問題,國內專門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而且國內對於博士後的管理特別細緻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崗,博士後叫進站,給你規定兩到三年的在站時間,就像博士三年的學制。

你上崗之後工作,還需要做一個開題報告,感覺跟讀碩士、博士時做的開題報告好像也沒啥區別;到了一年半載之後,還要中期考核,最後三年時間到了,還要再次考核。這兩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過,可能直接把你辭退,名曰退站,還不給你發博士後證書。

而且這個退站馬上會變成你的職業汙點之一,讓別人覺得你難以勝任這個職業。而且你明明做了幾年的博士後,如果被退站,還沒辦法證明,因為你沒有博士後證書。有這個退站的威脅在,讓一些博後即使進站後發現不合適,也是咬著牙堅持兩三年下來。

一個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讀一個學位。那麼最簡單的問題來了,博士培養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博後培養工作中也都會遇到。去讀博士和去做博士後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學研究的。科學研究既然名為研究,就是探索人類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敗。

我們基本所有高校都規定博士畢業必須發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畢業,我們國內的博士後自然也有這個規定。而且規定還更高、更難完成,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要求申請到什麼樣的基金項目。這就等於說這兩到三年的時間裡,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不管是博士還是博後,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所以你經常看到的博士為了畢業所吃的苦,博士後為了出站只吃的會更多。你看到的國內博士遇到不良導師所受的壓榨和剝削,博士後如果遇到同樣的人照樣是吃不了兜著走。

有的博士在讀期間還要幫導師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邊的活,博士後這種活也不少。幫大老闆管理實驗室、帶學生、改論文、寫標書,有時候還要去代課,而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達標半毛錢關係都扯不上。幹了這些活之外,你還得考慮自己懸在頭上的那把考核之劍。

博士996,博士後可能要7/11/7

所以讀博士苦,做博後可能更苦至少讀博士還可以延期,做博後很少聽說能延期這個說法。你以為吃了博士期間所受的苦就可以順利出站了嗎?還有很多的套路等著你。

有的大學博士後合同裡,只寫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當今的科研圈發展太快了,國內的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上升的也很快。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博士後進去之前說一個標準,進去一年之後又是另一個標準,朝令夕改,讓有些博士後騎虎難下。

進來之前,說是發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來當講師。進去之後,人事處說想評講師還得至少有個省部級項目,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標準又變成國家級課題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個國家級項目。最後好不容易翻過山,越過河,走過崎嶇坎坷,按照規定的標準發了文章,拿了項目,終於要出站了。

忽然被通知,崗位有限、博後太多,教職崗位需要競聘。而高手如雲的競爭和有些大佬門徒的存在,讓你競聘成功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雖然總有人競聘成功,順利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那個概率低得真的可憐。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順利的博士畢業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經三十出頭了。又做完博後,這個時候你發現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長。

再去個本科高校,又來一波「非升即走」?這些年社會各個行業都在飛速的發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畢業就能進去的學校博士後做完反而進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畢業近十年的同學,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混得風生水起;碩士畢業就進入社會的同學,五六年的時間也是收穫頗豐;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齡尷尬,自己這個時候進碩士畢業同學進去的公司待遇可能還沒有他高。想想內心憤憤難平,卻又無可奈何。

更尷尬的是,有的學校甚至還要退站的博士後返還工資。 所以博士後這個職業,真的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光鮮靚麗。博士後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2019年全國博士後進站25144人,這是什麼概念?當年博士畢業不到6.4萬人,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博士畢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但是兩到三年後這麼多博士後要找工作,而他們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科研事業。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崗位是非常有限的,還要面臨每年從國外引進一定數量人才的競爭。所以進站博士後中的大部分,別說留在做博後的單位,就是留在學術圈都是非常困難的。

這讓我想起來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個詞,內卷。八九十年代,大專生就很吃香;大學擴招後,沒個本科學歷都不好找工作了;又過了幾年,想有個體面的工作,門檻都是碩士學歷了;又過了幾年沒個博士學位有些好單位都進不去了。

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紀之初,一個博士學位就能留校;當你好不容易讀了個博士學位出來,留校的條件改成必須是博士後了;當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後,發現又對論文數量和分數有要求了;當你好不容易滿足了論文數量和分數的要求,卻發現又需要海外經歷了。

這幾年國內因為畢業壓力而輕生的博士時有耳聞,但是當博士後這個群體也開始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只能說科研圈的內卷已經到了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

其實除了少數幸運兒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讀書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碩博、博士後民工的學術圈,因為利益訴求,全世界整個圈子對這個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進入博士後這個行業之前,對這個行業有足夠的了解。最後願逝者安息,天堂沒有繁重的科研任務和要趕著發的論文!

科研圈生者堅強,能堅持就堅持一下,實在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也不要想不開。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實驗和論文,還有鶯飛草長,皓月當空,有愛你的人正在路上。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相關焦點

  • 996算得了什麼?農村打工人的苦笑,它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最近幾日,拼多多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再次引起了輿論對996工作制的討論,馬雲的996福報說也被拿出來反覆鞭屍。 可是,沒有了996的農村打工人,就一定會過得幸福嗎?相反,你連娶老婆的機會都沒有了。
  • 「打工人」這個梗是怎麼火起來的?
    早安打工人!」  「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下午好打工人!」  最近在社交媒體中突然流行起「打工人」語錄和表情包,這些表達各異的圖片和文字都傳達了一個信息:大家都是打工仔,為老闆賺錢、為生計奔波是自己的宿命。由於寫實中還帶著一絲苦中作樂,這個網絡流行語迅速引起了廣大網友共鳴,因此儘管不像別的營銷事件有網絡推手,打工人這個梗還是在社交媒體流行起來。
  •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正是打工人!」爭做優質內卷態「打工人」
    根據磚家叫獸級別的專業定義,「內卷」就是社會在惡性競爭下,即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的狀態;而「打工人」則在社會奮鬥的新詞彙,雖然不乏幽默,透過它,卻也可以看到社會知識青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循規蹈矩、服從安排的無奈。1按我在社會中被毒打的經歷來說:「打工人」這個名稱很好,非常有精神,非常有時代氣息啊!
  • 李振濤:吐槽的聲音一邊倒,996到底是對還是錯
    因為,很多小公司的996對於員工個人的價值是一種榨取,沒有加班費,下班之後手機要24小時隨時接聽,甚至形成了加班文化,沒有什麼事情也要在辦公室耗著,直到老闆下班,這其實是走偏了。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要能吃苦,吃苦是福。但,這建立在一個前提條件之上,也就是這個所謂的「吃苦」,一定要有意義,一定要對於個人是一種增值,對於人生是一種投資。
  • 早安各位打工人該怎麼回復 最近的「打工人」是什麼梗?
    6.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7.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早安,打工人!8.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是留給有錢人的。中午好,打工人!9.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10.冷嗎?冷就對了,溫暖是留給開小轎車的人。早安共享單車人!11.有人相愛,有人夜裡看海,有人七八個鬧鐘起不來。
  • 我們真正痛恨的不是996,而是剝削和內卷!
    最近一段時間,996又被重新談起,很多人聲討996,抨擊「996福報論」。而前段時間,國家級媒體批評網際網路企業只會搶一個白菜的流量,與小攤小販爭利,不知道科技創新。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環境和政策變化,此一時彼一時。也有人認為是資本的嗜血,為了利潤沒有人性。
  • 老闆眼中的996
    我們發現,有些員工的家庭生活是安排在周六周日的,比如有些人周六會去參加培訓班,上課時間沒法調整,996對這類員工的影響就會非常大。所以除非公司一開始就建立996的文化,員工的生活可以符合這個節奏,否則就會很麻煩。優秀團隊真的不需要996,這項制度只是針對那些不夠優秀,或者不懂自我約束、自我驅動的員工,這是一個下策。強制實施996會帶來的問題是,有一些人坐在辦公室沒事幹,就是在混時間。
  • 刷爆朋友圈的「打工人」,到底是什麼梗?大數據分析來了!
    該詞是由香港傳入中國大陸,是因為大量農民工進城而形成的一個稱呼,在日常用語中被廣泛理解為「在各大城市中打工的年輕男子」。但是「仔」這個字,在某些方言裡,還有著「具有某種特徵或從事一定職業的年輕男子」的意思,多少會帶有一些貶義;而源自日語的「社畜」,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指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 「打工人」爆紅網絡!這到底是個什麼梗?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晚上好,各位打工人!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火了不僅有各種段子和表情包在網上流傳就連朋友之間聊天可能都會先問候一句「你好,打工人!」在這裡,「打工人」是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技術勞動的人的統稱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996」的白領亦或是中層領導、創業者都可以自稱「打工人」「打工人」有著一系列顯著的特徵,比如對現實都有著清醒的認知,就連為什麼打工,他們都有充足的理由。
  • 「當代打工人壓力有多大?夢到自己到了地府還要工作」哈哈哈哈哈
    當代打工人的壓力有多大?夢到自己死了還要工作,哈哈哈哈哈哈閻王爺也太不是人了,哈哈哈哈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賺錢賺得越來越多嗎?錢沒了可以再賺,良心沒了還能越賺越多,雖然話很不好聽,單身很現實小夥子這是工資花完了,窮得要吃土了嗎?
  • 苦逼又可怕的十大「好職業」:公務員、空姐
    殘酷真相:官衙門進去就不容易,要想出頭就更難、做的永遠是瑣碎事,說的永遠是謹慎話,領導一皺眉就夠你琢磨上三天,進了這個衙門,大多數人便得學會忽略「夢想」、「激情」這些鬥志昂揚意氣風發的詞彙,沒什麼大展拳腳的餘地。最可能的前景就是踏實地混上十來年,當個小官兒,管理一下新來的大學生,風平浪靜、庸碌一生。
  • 「打工人」的快樂你不懂:超市免費搶購1分鐘,比發年終獎更刺激
    在剛過去的1年裡,「打工人」無疑是最流行的年度熱詞之一。「打工人」這個稱呼之所以獲得廣泛認可,是因為這個龐大群體在追尋一種共同的心理歸屬,大家雖然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但是除了企業老闆之外,即使是拿到千萬年薪的高管,也依然屬於打工的範疇,面臨的困難和煩惱都大同小異,彼此很容易引發共鳴。
  • 打工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打工人最新最火爆經典語錄來啦!
    打工人這個梗火起來,離破罐子破摔越來越近,年輕人開始認清現實放棄幻想,當所有人都把打工當作吞噬理想吞噬生活吞噬人生的夢魘時,資本家旗下公司的運行將面臨不斷斷層的挑戰,老闆們就開始慌了,說明年輕人不再相信「狼性文化」,明白雖然不可以反抗,但可以辭職。
  • 火爆全網的「打工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下午好,各位打工人!」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火了,不僅有各種段子和表情包在網上流傳,就連朋友之間聊天,可能都會先問候一句,「你好,打工人!」「打工人」是個新梗。在這裡,「打工人」是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技術勞動的人的統稱。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996」的白領,亦或是中層領導、創業者,都可以自稱「打工人」。
  • 上班996,賺錢007:沒事早點睡,有空多搞錢
    與此同時,網絡上還牽引出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996加班。沈老師是個工作狂,常年都是365天無休,早7點-晚11點,有時候更晚。這算不得是996,也沒有「加班」這一說。我也不會要求我的員工996,公司的上班時間是早9:00-晚6:00,雙休,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休息。相比較而言,從某種角度來說,996對我(一個創業者),確實是福報。
  • 在石家莊拼命生活的「打工人」,都在追逐什麼?
    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火了 不僅有各種段子和表情包在網上流傳 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 還是坐在辦公室「996」的白領 亦或是中層領導、創業者 都可以自稱「打工人」
  •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打工人;因為它的通俗易懂,被網友不斷的進行調侃與自嘲,成為2020年最流行的詞語之一。無論你是那個社會階層,通俗地說,呢都是打工人,只是服務對象不同而已。1.打工人的流行,與當今社會的熱點與痛點緊密相關。現在的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大,時代快速發展,社會變化巨大,快速變化的工種,快速出現的無人時代,無論是誰,如果你不學習,你自己節拍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很容易被社會環境所淘汰。
  • 快評漫談 | 做一名拒絕躺平的「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這些充滿調侃意味但又有點土味勵志的「語錄」,正是來自最近爆紅於網絡的熱梗「打工人」。「打工人」取代了老舊的「打工仔」和舶來品「社畜」,成為了不少當代網絡青年的新自稱。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抑或是企業中層、創業者,只要還不是大老闆,都可以自稱「打工人」。相比「社畜」(形容上班族的貶義詞)「007」(從0點到0點,一周7天不休息)中夾雜著的喪與無力感,「打工人」似乎多了點「你我都是勞動人」的樂觀主義味道,也透露了對於職場壓力的小小無奈以及對於平凡人生的不甘。
  • 你鴨梨大嗎?2014年十大壓力職業排行榜
    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壓力越大」。不同的職業的責任有很大不同,軍人、警察、消防員、飛行員等職業可能隨時身處危險之中,還要負責他人的生命安全,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對這類從業者,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能,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