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德解析新冠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有助抑制劑研發

2021-01-11 澎湃新聞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有效的病毒抑制劑。當地時間3月20日,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main protease provides a basis for design of improved α-ketoamide inhibitors」的研究報告,科學家們用X射線以1.75埃解析度解析了新冠病毒Mpro的晶體結構。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Mpro,又稱為3CLpro)是一個重要的潛在藥物靶標,對抑制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

此外,該研究探討了一種α-酮醯胺抑制劑的作用。通過優化結構,研究人員將先導化合物開發成為SARS-CoV-2 Mpro的有效抑制劑。

優化抑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特徵顯示出明顯的肺向性,並且適用於通過吸入途徑給藥

由於尚無具有類似裂解特異性的人蛋白酶,該抑制劑不太可能具有毒性。在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的當下,該研究有利於推動相關抑制劑的設計,促進治療方法的形成。

該文章的作者主要由德國科研團隊組成,包括德國呂貝克大學、德國漢諾瓦醫學院、柏林大學附屬夏裡特醫院、馬爾堡大學、赫爾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中國長春吉大天元化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訊作者為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Rolf Hilgenfeld。

結構生物學家Rolf Hilgenfeld團隊自2002-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ARS)暴發以來,就一直在嘗試開發治療冠狀病毒的方法。當前,Hilgenfeld希望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動物進行兩種抑制劑化合物的測試,以期儘快開發出針對未來冠狀病毒暴發的治療方法。

新冠病毒是一種單鏈RNA正鏈包膜乙型冠狀病毒。與引起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和MERS(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的另兩種冠狀病毒類似,它的基因組編碼為非結構蛋白、結構蛋白和輔助蛋白。

非結構蛋白包括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3-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3CLpro)、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解旋酶(helicase)、和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結構蛋白則包括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冠狀病毒中最具特徵的藥物靶標之一是上述的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即主要蛋白酶(Mpro,也稱為3CLpro)。與木瓜蛋白酶一樣,這種酶在大型多蛋白1ab上的不少於11個切割位點上運行,對於加工從病毒RNA翻譯的多蛋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抑制這種酶的活性將阻止病毒複製。

此前,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併合成了擬肽α-酮醯胺,作為β冠狀病毒和α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酶以及腸病毒的3CLpro的廣譜抑制劑。

幾種α-酮醯胺抑制劑的化學結構,11r為綠色圓圈,13a為紅色圓圈,13b為藍色圓圈

上述抑制劑化合物對MERS-CoV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和腸道病毒均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其活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驗中使用的細胞類型。

為了優化它以延長化合物在血漿中的半衰期,研究人員將P3-P2醯胺鍵隱藏在吡啶酮環中,修飾了現有的化合物11r(上圖中綠色圓圈),以期這能夠阻止細胞蛋白酶接近該鍵並使其裂解。

此外,為增加化合物在血漿中的溶解度並減少其與血漿蛋白的結合阻力,研究人員用疏水性稍差的Boc基團代替了疏水的肉桂醯基部分,得到13a這種化合物(上圖中的紅色圓圈)。

為了檢查13a中引入的吡啶酮環是否與靶標的三維結構兼容,研究人員確定了SARS-CoV-2主要蛋白酶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1.75)。

兩種不同視圖下SARS-CoV-2 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與SARS-CoV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高度相似,序列同一性達96%。

其中,胰凝乳蛋白酶和小核糖核酸病毒3C蛋白酶樣結構域I和II形成六鏈反平行β桶,在它們之間帶有底物結合位點。結構域III是五個螺旋的球形簇,主要通過2個前體間鹽橋相互作用參與調節Mpro的二聚化。

SARS-CoV-2的Mpro形成的緊密二聚體具有一個接觸界面,主要位於分子A的結構域II與分子B的NH2末端殘之間。

研究人員使用蛋白酶的晶體結構來對接α-酮醯胺抑制劑13a。他們發現,與11r相比,13a在小鼠中的血漿半衰期增加了約3倍(從0.3小時到1.0小時),體外動力學血漿溶解度提高了約19倍,同時熱動力學溶解度提高了約13倍。但是,與11r相比,結構的調整導致其對SARS-CoV-2主要蛋白酶和腸病毒3C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有所減少。

事實上,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β冠狀病毒Mpro的S2口袋具有顯著的可塑性,使其能夠「狡猾」地適應較小抑制劑的形狀。因此為了增強針對進化枝b的β冠狀病毒的抗病毒活性,

研究人員犧牲了抑制劑廣譜活性的目標,用較小的環丙基取代了13a的P2環己基部分,得到化合物13b

(本文圖1中的藍色圓圈)。

α-酮醯胺13b與SARS-CoV-2的Mpro的複合物X射線晶體結構,兩種解析度分別為1.95和2.20

研究人員使用20 mg / kg的劑量對小鼠進行皮下途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發現,化合物13a在小鼠血漿中的平均停留時間為約1.6小時,停留時間最多為約4小時,通過尿液排出的時間最多為24小時。血管外給藥後藥物在血漿中的最高濃度值(峰濃度,Cmax)為334.5ng/mL。

儘管13a從血漿中消失的速度非常快,但24小時後它在肺中的濃度為135ng/g,在小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濃度為52.7ng/mL,這表明它已經被組織吸收。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13b的有效性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13b與人血漿蛋白的結合度達到90%。

同樣對小鼠進行皮下注射時,研究人員用了更少的劑量(3 mg/kg),發現13b的Cmax為126.2 ng / mL,這大約是13a的峰濃度值的37%,但所用的化合物劑量大約降低了7倍。

同時,

13b在血漿中的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至2.7小時,半衰期約為1.8小時。與13a相比,13b在血漿中的清除速度較慢

研究人員發現,4小時後,13b在小鼠肺組織中濃度仍達到約13ng/g。由於新冠病毒疾病對肺部有較大影響,13a和13b體現出的這種肺向性是有益的。

除皮下給藥外,研究人員還使用吸入裝置以3mg/kg對小鼠進行了霧化13b給藥。 24小時後,小鼠肺組織中存在13b的濃度為33ng/g。

小鼠對於抑制劑的吸入耐受良好,未顯示任何不良反應,研究者們認為這表明將該化合物直接施用於肺部是可能的

作者們最後寫道,鑑於這些有利的藥代動力學結果,此次研究為含吡啶酮的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或為自然...
    中國計量院研製新冠病毒免疫學檢測用標準物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前沿中心生命科學計量團隊成功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人源IgG單克隆抗體標準物質,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為國家標準物質,將緊急馳援戰「疫」一線。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貓類冠狀病毒的治療藥物 竟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在前期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中的主要蛋白酶(Mpro,又稱為3CLpro)是一個重要的潛在藥物靶標,其能夠將病毒RNA進入人體後被翻譯而成的多聚蛋白切割成更小的蛋白,對抑制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
  • 為了研發特效藥,新冠病毒又被「扒掉一層皮」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原標題:新冠病毒又被「扒掉一層皮」!西湖大學成功解析病毒細胞受體空間結構,助力研發特效藥 來源:量子位郭一璞 乾明 發自 雲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新冠病毒入侵眾多人類的身體後,一個叫ACE2的結構在學術圈突然火了。
  • 挽救絕症貓咪的這種藥物,也能治療新冠嗎?臨床試驗即將開展
    根據最近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論文,該藥物也在人類細胞上顯示出了阻止新冠病毒複製的效果。研究人員希望這種原本為貓設計的藥物也能夠保護人類,給COVID-19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 老藥新用潛力如何?《自然》子刊探討新冠治療方案
    2月4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官網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1月21日申報了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並將通過PCT(專利合作協定)途徑進入全球主要國家。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模樣?人的器官怎麼衰老?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一文讀懂,基因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所以新冠肺炎最重要的預防手段是研發疫苗,而國內外有5條技術路線都在研發:① 滅活疫苗:將新冠病毒進行滅活,經過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後就可以用於臨床試驗。② 重組基因工程疫苗:將新冠病毒S蛋白,通過基因工程大量生產,注射到人體產生抗體。
  • 治療貓冠狀病毒的抗病毒藥物對新冠也有效 毒性很小可開展臨床試驗
    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對一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這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一種由貓身上的冠狀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他們希望這種藥物也能有效用於治療新冠 這種藥物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可以幹擾病毒複製的能力,從而結束感染。蛋白酶是許多身體功能的關鍵,也是治療高血壓、癌症和愛滋病的藥物的共同靶點。 2003年非典(SARS)暴發後,化學家John Vederas和生物化學家Michael James首先對蛋白酶抑制劑進行了研究。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近日,耶魯大學的研究者首次利用高通量結構探針技術SHAPE-MaP,在活細胞內揭示了新冠病毒基因組二級結構和功能基序,為分子機制研究和藥物設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級結構預測顯示新冠病毒基因組5'端結構與其他冠狀病毒高度相似。而3』區域變異性較大,在第一個莖環區域形成了延長的凸起莖環結構,而在第二個莖環區體內測定結構與晶體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在polyA位點附近還存在特殊的無規則結構。
  • 《科學》報導:新冠病毒在水貂體內變異出新毒株,對人類ACE2的親和力增強,或對當前疫苗不敏感丨科學大發現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水貂的新冠病毒是受養殖場工作人員的傳播,而對病毒毒株的測序結果顯示,已有人類感染了具有動物序列特徵的毒株[1]。另一項得到《科學》報導的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則分析了新突變毒株特徵,它們表現出不同的傳播特性,而且由於S蛋白結構的變化,很可能對目前的新冠疫苗並不敏感[2,3]。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
  • 清華大學又有新發現!從蝙蝠上面發現新冠病毒的抑制劑!
    再到前幾年的伊波拉病毒,對於它的攜帶者有研究表明蝙蝠也是其中的一種,到最後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目前研究表明,這個病毒和蝙蝠也是有著不小關係。清華新發現在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在BioRxiv上面發表了一篇他們的最新研究。
  • 廣東科學中心研發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
    南方網訊(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吳夏靈) 8月13日,廣東科學中心歷時5個月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以下簡稱「戰疫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
  • 一種貓藥顯示對新冠病毒有效:成功阻止病毒複製,已申請人體...
    一種貓藥顯示對新冠病毒有效:成功阻止病毒複製,已申請人體臨床試驗  olivia chan • 2020-06-11 18:54:36 來源:前瞻網
  • 一種貓藥顯示對新冠病毒有效:成功阻止病毒複製,已申請人體臨床試驗
    文中稱,在實驗室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用於治療貓傳染性疾病的藥物有效地阻止了Sars-CoV-2(新冠病毒)的複製;並且計算機建模和實驗室實驗表明,這種藥物是「一種相對有效和安全的候選藥物」。GC376屬於3c類蛋白酶抑制劑,主要是中斷病毒複製,然後靠自身免疫來打敗病毒,是抑制病毒複製所需的一種蛋白酶的合成。上述新研究指出,SARS-CoV-2的生命周期需要一個功能完整的3c類蛋白酶,也稱為主蛋白酶(Mpro)。Mpro的功能對於病毒的複製和轉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抗SARS-CoV-2的藥物靶點。
  • 「阿爾法狗」轉行預測蛋白質結構,交大教授建議布局AI+生物醫藥|新...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評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人工智慧首次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榜上有名。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殷衛海認為,這一成果的科學原理並不新鮮,但確實是一個重大技術突破,有望大幅加快藥物研發速度。上海可加強對「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這個交叉領域的布局,搶佔科技前沿制高點。 人工智慧讓蛋白質結構預測成為可能 蛋白質具有三維結構,由一系列胺基酸摺疊而成。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冷凍電鏡,結構解析,聽到這兩個關鍵詞,科技粉兒可能會覺得:已經火了好些年、還能有什麼新東西、不就是換個材料再做一次? 然而,新科技的發展,總能讓人直呼「知識貧瘠限制了想像!」 「我們把新冠病毒放在冷凍電鏡下,每旋轉3°拍攝一張照片,總共拍了41張,隨後進行立體重構。」
  • Nature:抑制木瓜樣蛋白酶有望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策略
    此外,它還能讓人體細胞產生病毒蛋白:木瓜樣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 PLpro)。PLpro有兩種功能:它在新病毒顆粒的成熟和釋放中起作用,它還能抑制1型幹擾素的產生。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如今能夠在細胞培養實驗中監測這些過程。此外,如果他們阻斷了PLpro,這種病毒的產生就會受到抑制,同時人體細胞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也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