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砂石協會和中國砂石骨料網了解,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委託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於2020年6月2日至2020年7月15日通過廣州土地礦產網上交易系以「兩權合一」掛牌方式出讓海域使用權和海砂採礦權。7月15日,珠海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使用權和採礦權的網上競價活動最終報價為624818萬元。最終報價人為:廣東省廣業環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自7月3日,國有企業單位——珠海市沙石土公司以28.6億人民幣競得珠海市鬥門區鬥門鎮竹仔嶺建築用花崗巖礦採礦權引發廣東省砂石行業地震之後,珠海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以62.48億的成交價格,再次給廣東省砂石行業一顆重磅炸彈。
天價礦權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據中國砂石協會和中國砂石骨料網了解,本次掛牌出讓海域使用權和海砂採礦權位於廣東省珠海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海域面積1.927平方千米,海砂資源儲量3156.35萬立方米,折合海砂價格為198.35元/方。本次外伶仃海砂礦權62.48億元的報價,不僅打破了廣東省紀錄,在全國範圍內也讓其他砂石礦權甘拜下風。
無獨有偶,就在十多天前,廣東珠海市一花崗巖礦採礦權剛剛以28.6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也曾轟動一時。
據相關報導,7月3日,廣東珠海市沙石土公司以28.6億人民幣的天價競得了珠海市鬥門區鬥門鎮竹仔嶺建築用花崗巖礦採礦權。
據《珠海市鬥門區鬥門鎮竹仔嶺建築用花崗巖礦採礦權網上掛牌出讓公告》顯示,該礦區開採礦種為建築用花崗巖、風化土、風化巖,礦區面積1.046km,生產規模為314.00萬方/年,開採儲量5567.54萬方。《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鬥門鎮竹仔嶺礦區建築用花崗巖礦採礦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摘要》顯示,在評估基準日(2020年3月31日)時點採礦權評估價值約4億元。
這次看似很普通的砂石採礦權競拍,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廣東省乃至全國砂石行業引起了震動。因為此次成交的砂石採礦權估算資源成本45.2元/方,約合17.4元/噸,加上22-30元每噸生產加工成本,綜合成本更高。成交價刷新了廣東省有史以來砂石礦權成交價最高紀錄以及單位最高資源成本記錄,堪稱廣東砂石「第一拍」。
「這個規模按照市場價應該在10億內成交,28億可以說是不計成本了。」7月17日,一家民營礦企負責人稱。
當然,相比之下珠海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使用權和採礦權的轟動性一點也不比珠海天價花崗巖礦權差。
目前,市場上海砂雖受疫情影響價格下降,裝船價格在37-47元/噸之間;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所拍得的198元/方的價格與市場價格有著天壤之別,再加上海砂需經過嚴格淡化處理才能進行使用,成本價一躍翻了五倍之多,價格之高令人瞠目。
據悉,該宗海砂是廣東省近年來出讓的海砂資源中單宗儲量最大的一宗,其上市原是為了有效緩解珠三角地區海砂資源供應緊張局面,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等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未來廣東省將會繼續投放大型採礦權,粵港澳大灣區基礎建設工程砂石供應緊張局勢將會大幅度緩解,供應量大幅增加,價格會大幅度下降,供需逐步趨於平衡。
砂石為啥就這麼缺?
砂石是工程建設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國家發改委公開資料顯示,長期以來,砂石主要由區域市場就近供應,供需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目前建設用砂分天然砂和機制砂兩大類。其中,天然砂包括河湖砂、陸地砂、海砂,機制砂是由機械破碎製成的砂石。經過多年大規模開採,天然砂石資源逐漸減少。
自2017年開始,全國砂石行情就走向吃緊,以廣東、河南地區出現首輪價格震蕩上行。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調查報告,前述兩地區均處於砂石需求熱點區域,但因採砂點和洗砂場因許可證到期和環保政策、掃黑除惡等專項整治而陸續關閉,有些地方的關閉比例甚至達到九成,導致砂石開採量和存量明顯減少。
2018年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發布調查報告顯示,以廣州的關閉力度為例,截止當時的統計時間,珠江口原的5個合法採砂點已經關停4個;洗沙場48個關停41個;砂石堆場碼頭139個已關停111個。全省採石場同樣從2017年的1057家,在2018年內減少超過250家,如清遠陽山縣原有3家開採碎石企業現全部關停。從需求量來看,2017年廣東省僅預拌混凝土站需要砂的用量為6840萬方,而2018年全省河砂計劃開採量僅有393.3萬方,缺口巨大。
此後,隨著全國治超限載執法力度加大,車輛運載能力明顯下降,砂石運輸的費用也大幅上升。以東莞市為例,2018年2-7月混凝土運費約為35元/方,8月份上漲至80元/方,上漲128.57%。同時,當地經營性砂場的拍賣價格還在節節攀升。
2020年4月,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再次公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四季度,廣東大型工程基建項目密集施工,砂石、混凝土等建材市場需求達到頂峰,建材價格則大幅上漲、創了年內新高,直至新冠疫情全國停工停產才回落。從2020年全年來看,廣東省將新基建項目作為重點投資對象,已公布今年計劃投資7000億,預計全年建材需求總量高於往年,供需缺口將更加凸顯。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糾正沒有法律依據實施長期全年禁採的「一刀切」做法,但同時也明確合理控制河湖砂開採,並逐步提升機制砂石等替代砂源利用比例。
《意見》亦提出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投放大型砂石採礦權,支持民營企業平等進入砂石礦山開採、河道採砂、海砂開採等行業,保護民營砂石生產企業合法權益。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回應,當前砂石需求熱點區域主要集中在泛長三角集群、長江中遊集群、成渝集群、中原集群、珠三角集群、京津冀集群、關中集群七大板塊,佔到了中國砂石市場消費量的60%。
天價礦權背後恐充滿隱憂
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如果不計成本、不計後果地瘋狂競拍拿礦,不僅將誘發很大的風險,也會給當地經濟造成不良影響。
眾所周知,砂石資源是附加值比較低的重資產,區域性強,價格波動性大。所以,當地政府部門會根據區域位置、資源狀況、市場需求情況等科學規劃設置砂石採礦權,並確定出合理的起拍價,有的省份還專門明確了砂石採礦權的基準價,其目的就是合理調控砂石起拍價,維護國家資源所有者權益。但是,如果競拍單位頭腦發熱,盲目高價競標,最後又棄標的話,對競拍單位而言,損失了只是一點點保證金,而對國家的權益和當地的砂石布局及產業發展,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甚至於還會波及到其他砂石礦業權的招拍掛。至於對其他競標者,損失則更是無法估量。
去年,某央企以46億元的天價在江南某地方競得了儲量不足1.8億噸的建築灰巖採礦權後,陷入了不建設開發賠錢、建設開發更賠錢的騎虎難下局面,最後還是以棄標而告終。當地政府無奈之下,近日又以16.75億元的起拍價開始了第二次競標,造成多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退一步講,即便中標者取得砂石礦業權並真心開發建設砂石礦山,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砂石作為基本建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近年來因為價格高企已經嚴重影響了多項重點工程及基礎設施建設。正緣於此,國家多部門從穩定砂石市場供應出發,聯合下文要求推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如果砂石採礦權溢價過高,勢必會增加砂石綜合成本,最後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把高出的成本轉嫁給用戶身上,這既與國家的保供穩價政策背道而馳,也嚴重幹擾了當地的砂石市場秩序。特別是一些沿海地區,可能會進一步誘發和加劇盜採、濫用海砂現象,進而影響工程質量,讓「百年大計」的重點工程、民心工程淪為「百年大忌」的「豆腐渣」工程、傷心工程。
如今受珠海天價礦權以及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礦權高昂資源成本的影響,砂石市場的企業綜合成本上升,使得砂石礦權出讓市場及供應市場價格都處於上揚階段,未來企業綜合成本>未來砂石市場價格。礦價高企,將導致大部分民營企業失去市場競爭優勢,砂石行業企業資金、運營風險不斷增大,偏離行業軌道不利於企業發展,使得廣東砂石行業未來的市場風險非常大。
來源:中國砂石協會、經濟觀察報、中國礦業報、中國水泥網等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文章資料和素材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無意侵權,如有冒犯請聯繫我們刪除,感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