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分為三等,不一定都沒出息,關鍵在怎麼打

2021-01-11 奶球媽咪

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闖禍、不聽話、作妖、不懂事等等,做爸媽的也總是難免會對孩子「動粗」,過來人都知道,有時候太生氣了,實在忍不住,不抽娃兩下不足以平息心頭怒火。

現在的爸媽都知道,打罵孩子是不理智的,對孩子傷害很大,棍棒教育也幾乎要退出家庭教育了,那為什麼有那麼多小時候都是被父母打大的人,成年後反而頗有成就呢?

01經常被打罵的孩子通常分為三個等級

●第三等:長大後懦弱膽小,自暴自棄

有的孩子從小生活在棍棒教育下,始終無法逃脫父母的陰影,從小就性格軟弱,成年後走上社會,也膽小怕事,不敢承擔責任,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自卑自賤的心理長期在內心紮根,最終走上自暴自棄之路,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因此心底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仇恨,情感缺失,對任何感情都很冷漠,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保護。

●第二等:知道父母是好意,但卻無法忘記痛苦

這類孩子長大後逐漸懂事了,會明白當初父母也是出於好意,但卻始終無法走出童年的陰影,在愛恨之間掙扎遊走。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本想著千萬不要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結果卻往往發現事與願違,自己會重複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控制不住打罵,讓童年的傷害形成代際傳遞,在孩子身上重演。

●第一等:有出息,有成就,很感激父母的暴力教育

有一種孩子很特殊,他們抗挫能力比較強,在成年後經過打拼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會特別感激父母對自己嚴苛的暴力教育,認為父母都是為了自己好,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和傷害都是值得的,因而對父母很孝順。

在《圓桌派》一期節目中,竇文濤請到了韓庚做嘉賓,韓庚說自己小時候也是被媽媽打大的,回首童年對父母充滿了感激。

竇文濤提出,孩子如果成年後取得了成就,活得令自己滿意,那他就會感謝父母,打罵就是愛的體現。但如果孩子成年後沒有成功,活得痛苦,就會怨恨父母,打罵帶來的就只有傷痛。所以暴力教育因人而異。

02李玫瑾:打罵對孩子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說過: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愛和敬畏,孩子都需要,愛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對周圍的世界也懷有愛意。敬畏,則給了孩子邊界感,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規則,甚至是尊重其它生命,這樣孩子有了是非觀念,就知道了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只有愛和敬畏兼備,才是真正明智和負責任的父母。

03這些情況下,該打就得打,但關鍵在於怎麼打

1)目中無人

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只考慮自己,不顧別人感受,情況嚴重,要讓孩子知道必須尊重別人。

2)無視規則

很多孩子在公共場合,無視規則,沒有公德,需要父母好好教育,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定的教訓,讓他記住。

3)心術不正

一些純粹出於惡意的使壞,踐踏他人,甚至踐踏生命的行為,父母要及時制止,該打就打,讓孩子明白其中利害。不以惡小而為之。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有時候必須打,但要注意分寸火候,關鍵要形成「雷聲大雨點小」的威懾之力,讓孩子懂得害怕,懂得敬畏,同時更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挨打,父母打罵過後,應該平靜下來,跟孩子好好談談,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孩子明白道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現在,我們大概明白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了,那麼我們再用這個理論來看下孩子的寫作業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因為孩子作業問題而批評打罵孩子,是極為不智的。為什麼不應該在孩子寫作業時打罵孩子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分析下,打罵孩子傷害的是孩子什麼需求?肯定是安全需求。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對此總結道:情商是決定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發現許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證據:比如涉及到智商的最高行業是各類頂級技術工作者,而涉及到情商的則是各種管理崗位;在BAT(百度阿里騰訊)等大公司中,同等級的管理崗位平均工資要比技術崗位高很多;同時向我們生活中銷售職業的高提成、公關行業的高薪資也都是對情商的一種另類認可。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子女如何教育一直都是很多家長心裡的一個大問題,每個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棟梁之才,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會慢慢發現孩子身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父母十分頭疼。以前很多家長在面對搞破壞、調皮搗蛋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去打孩子。
  • 孩子叛逆不聽管教,父母忍無可忍打孩子,網友直呼:快住手吧
    相信大家小時候因為調皮搗蛋都被父母打過,那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受到棍棒下出孝子的傳統思想,覺得孩子不乖不聽話,就應該打一頓,但隨著思想逐漸開化後,越來越多人發現這種教育孩子有很多的弊端,然而還有很多父母認為慈母多敗兒,孩子不乖就得打的思想,卻不知越打孩子,孩子雖然表面上聽話了許多,實則他的內心已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 經常挨揍的孩子,仍回到父母身邊?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而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經常使用暴力,甚至毒打孩子,但一些挨揍的孩子仍然會選擇回到父母的懷抱。這些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經常挨揍的孩子選擇繼續回到父母的懷抱,不僅僅是「依戀情結」1.父母的霸權威懾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些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就具有專治性。
  • 「打罵教育」已落伍,即便非打不可,孩子這3個部位也不能碰
    孩子的成長之路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小時候的古靈精怪到青春期的調皮搗蛋,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孩子受好奇心趨勢,總會去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父母在對於孩子犯錯這件事情上,基本上都不會輕易罷休。有的孩子性格執拗,在父母的打罵教育下容易生出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甚至會扭曲孩子的性格。
  • 青春期孩子落入手機「魔掌」,強制打罵不管用,高情商父母這樣做
    結果一波操作之後,掀起了家庭鬥爭:孩子大吼大叫——父母批評打罵——孩子威脅不給手機不去上學、不吃飯、鎖門等——父母開始煩惱該不該給孩子買新手機/新電腦/安裝新的路由器等等,最終所有難題又回歸到了父母身上。父母一旦妥協,孩子之後就會變本加厲地玩手機、打遊戲,以為自己擁有威脅父母的資本,拿父母最在乎的自己的學習和健康來威脅父母。父母此時陷入了自己製造的「窘境」中。
  • 寶寶不聽話,取決於父母怎麼跟他說話,這5種方式讓孩子秒變乖寶寶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有權就應該屬於自己。自己對他罵也好打也好都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只是藉由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而已。他們應該有自己獨立的靈魂和思想。你的孩子怎麼樣,就取決於你對他的態度。
  • 孩子愛玩電子遊戲,打罵不管用怎麼辦?一味堵孩子,不如合理疏導
    我每天寫作業特別累,想玩會遊戲放鬆下,她都不允許,搞得我在學校跟朋友們都沒有共同話題,煩死了。」對兒子玩電子遊戲這件事,姑姐也是頗有道理:「玩遊戲對眼睛不好,而且影響學習,我不讓他玩是為他好。」其實,關於孩子玩電子遊戲這件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單純站在父母角度批評電子遊戲的種種壞處,或者一味站在孩子身邊,支持孩子玩遊戲。
  • 孩子犯錯不知悔改,打罵教育只會起反作用,「自然法則」了解一下
    孩子每次犯錯後,父母的教訓總是起不了太明顯的作用,孩子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不知悔改,而家長也束手無策,總想用打罵來迫使孩子改變,但起到的卻是反作用。可這些都沒有對孩子起到作用,反而孩子變得叛逆、脾氣大、變本加厲的犯錯,父母對此很是頭疼,其實孩子有錯,父母更有錯,孩子認知、經驗不夠,難免會犯錯,但很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而不是執行所謂的打罵教育。
  • 孩子不聽話怎麼引導?「打」不是辦法
    來源:澎湃新聞那孩子不聽話怎麼引導?什麼情況可以適當地打孩子?家長怎麼控制情緒呢?場景三:不買玩具、不讓看電視,哭鬧威脅解決辦法:冷處理或者轉移注意力孩子對父母的哭鬧「威脅」,一定不能妥協,否則只會讓他愈發放肆。舉個例子:到了商場,寶寶看到恐龍玩具就要買,不買就打滾哭,但是家裡有一個類似的玩具。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父母經常愛說「3句話」,孩子將來難免軟弱自卑,心理創傷難自愈
    有的孩子在成長中,免不了要受到父母的打罵,有一些語言被兒童心理學專家列為禁詞,這些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不然孩子長大以後很難有出息。父母經常愛說「3句話」,孩子將來難免軟弱自卑,心理創傷難自愈毛毛是個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因為成績不好,每次考試的時候都免不了要被媽媽打罵一頓,每一次被打她媽媽都會罵他是個沒用的廢物。
  • 打罵孩子後哄好就沒事了麼?聽聽被棍棒底下孩子怎麼說!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大誤區,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從表面上看,哄好就沒事了。其實被打罵的感覺,會永遠地保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惡性的「心錨」,成年後會出現緊張、焦慮、自卑等心理障礙。孩子甲女:這麼說吧,我的童年,我是不願意回憶的。挨打的原因太多了。
  • 孩子不聽管教,打罵會造成心理叛逆,不妨試著這樣引導
    尤其是孩子在家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家長認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樣的棍棒教育容易傷害孩子的心理。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兩三歲左右,會說話會走路的時候,孩子是最難帶的,家長也是最比較焦躁的時候。
  • 以打罵為教育,會導致「負強化」效應,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的要大
    中國有句俗語:"孩子不打不成器",真的是這樣嗎?前段時間,在網上的一段視頻引起網友們的熱議。視頻中,一名年輕女子在孩子正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暴打孩子,把她從凳子上重重的摔下來後,有拿起掃帚狠抽孩子,讓人看了是觸目驚心啊。網友們認為這樣太不人道了,認為這一定不是親生的父母,這樣打孩子簡直太過分了,也是極其罕見,是極少數。
  • 為什麼即使媽媽對孩子打罵,孩子還是那麼黏媽媽?原因讓人很暖心
    都說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是比起孩子對父母的愛,我們的愛卻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孩子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信任,想想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到呢?每次家長打罵孩子,孩子有時候會邊哭邊去抱媽媽,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你打罵孩子之後,孩子還愛你嗎?
  • 從小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太明顯,父母:後悔沒打你
    在小時候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來沒有挨打的孩子20後差距非常明顯。結果顯示挨打的孩子不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以及對父母的孝順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從來沒有過打的孩子,這也就說明了,父母的溺愛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愛子如殺子就是這個道理。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區別在哪?
  • 孩子不聽管教,家長應該怎麼辦,這些方法比打罵更有效
    孩子到了9、10歲,就會變得難以管教,家長越是教育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越管越是不聽話。很多家長不知道要怎麼管教孩子,往往會直接打罵,而這樣只會激發矛盾,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實際上,這個年紀的孩子正處於小升初的臨界點,身心發育處於一個轉變的階段。
  • 被父母打罵 8歲男童離家出走 民警送回家 一番勸說令家長淚目
    呼和浩特新聞網5月8日訊 據《呼和浩特晚報》報導(記者 安娜 通訊員 李悅)「爸爸媽媽打工回家後就去打麻將,不給我做飯,也不陪我寫作業還打罵我,我再也不想回家了……」5月6日下午,離家出走的8歲男童被帶回小黑河派出所後哭著說。經過民警耐心勸說,當日傍晚,離家10個小時的男童最終被安全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