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食宿站工作的六名軍嫂保育員 崔屹攝
又是一個新的學習日,孩子們帶著幸福的微笑在保育員們的護送下啟程。郝以四 攝
新華網消息:(記者黎雲、周敬波)沒有驚天壯舉,僅僅做了些洗洗涮涮的家務事,她們卻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為無數軍人家庭解除了煩憂;沒有優厚待遇,僅僅拿著微不足道的補助,她們卻在艱苦工作環境中,任勞任怨,為無數軍人子女傾注了深情 她們,就是總參陸航部軍人子女食宿站裡那一群被孩子們喚作「媽媽」的軍嫂保育員。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這個位於一幢部隊家屬樓內由三套公寓住宅改建的食宿保障機構 總參陸航部軍人子女食宿站,耳聞目睹了軍嫂保育員們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堅守:十年如一日
2001年8月的一天,當1張小飯桌、1輛人力三輪車和3名軍嫂落戶北京市通州區陸航家屬院的一套公寓房,陸航軍人子女的上下學接送和中午食宿從此便有了保障。這套公寓房便是總參陸航部軍人子女食宿站的前身,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小飯桌」。
「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讓他們放心,必須對孩子負責。」這是食宿站元老、站長慄秀榮對自己和每一位保育員提出的要求。 「小飯桌」成立之初,軍嫂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騎著帶篷三輪車接送孩子,每輛車上坐5到6個小孩,重300多斤,她們得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把車蹬動,遇到惡劣天氣,更是苦不堪言。三輪車穿梭於通州區的大街小巷,一所學校一所學校的送,又一所學校一所學校的接,每天兩個來回。
2003年的一天,天空飄著鵝毛大雪,寒風凜冽,軍嫂劉向珍冒雪送孩子們上學。由於雪天路滑,且是上班高峰,車流量大,蹬車很不安全,劉向珍就緊握車把,使出渾身力氣推著三輪車一步步往前挪。恰好這時,一輛汽車因打滑直奔三輪車駛來,情況十分危險。情急之下,劉秀珍使出渾身力氣將三輪車迅速推向路邊。小朋友們安全了,可她自己卻滑倒摔成了肩部骨折。
保育員工作繁雜瑣碎,報酬很低,很多人幹不了幾個月就會「開小差」,聘請軍嫂擔任保育員只是總參陸航部當時的權宜之計,可沒想到慄秀榮她們不僅一幹就是十年,而且兢兢業業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保育員陸豔傑是一名烈士遺孀,丈夫在執行飛行訓練任務中犧牲後,組織考慮到她家庭困難大,專門給她安排了工作相對輕鬆的事業單位,都被他拒絕,而是強忍著悲痛,將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食宿站工作中。冬天騎三輪車接送孩子時,她怕扶不住車把,寧可凍得滿手凍瘡也不戴厚手套;護送孩子們過狹窄危險路段時,她怕孩子們被車碰著,總是把危險的一邊留給自己,像母雞護小雞一樣保護著他們;每次做飯,她不僅費盡心思做到色、香、味、營養俱全,還要一遍遍耐心地給偏食的孩子講道理,監督他們吃飽飯。常年繁瑣艱苦的工作使陸豔傑手腕和手指都骨質增生,關節疼痛難忍。女兒心疼她,經常勸她換份輕鬆點的工作。但陸豔傑卻對女兒說:「媽媽也知道累,也很愧疚沒能照顧好你,但每次看到陸航直升機從咱家屬院上空呼嘯飛過,我就會無比欣慰和自豪,因為我的付出可以讓陸航飛行員們安心飛行,我可以以這樣一種形式繼續你爸爸未盡的飛行事業。」
在軍嫂保育員的心裡,食宿站工作是沒有業餘時間的,因為她們時刻都把孩子們放在心上。2008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軍嫂王麗鳳下班後從電視上得知,第二天全市中小學將因暴雪停課一天。她擔心會有家長沒看到新聞,仍帶著孩子在暴雪中等班車,便挨個打電話通知家長們。可到了深夜,還有十多位家長因手機關機等原因聯繫不上,於是,她就冒著風雪一家家上門通知。當家長們從睡夢中醒來,看到王麗鳳氣喘籲籲出現在家門口時,無不被她感動。
「食宿站工作很辛苦,工資也不高,為什麼大家都能堅持下來呢?」「那是因為一想到為了陸航的孩子們,想到部隊首長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就渾身是勁,寧願累一點沒關係,錢拿少點也無所謂。」面對記者的疑惑,軍嫂張然軍坦言。去年九月才來食宿站工作的她,最初也曾因這份工作繁雜而勞累產生過打「退堂鼓」的念頭,但總是被身邊其他軍嫂的行為感動,被身上這份沉沉的責任徵服,便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十年來,食宿站這個沒有部隊編制、沒有現役軍人的特殊陣地,就是在這一茬茬軍嫂們的堅守下,成為了陸航子女最溫馨的愛心港灣,成為了陸航軍人拼搏奮鬥最堅強的保障後盾。
奉獻:舍「小家」顧「大家」
食宿站保障的學生分布在方圓十多公裡的多個校區,放學時間前後相差40多分鐘,如碰上有學生值日或被留校,接送的時間就更長,因此軍嫂們每天都很晚才能下班,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小家」。
軍嫂王海平也是一名烈士遺孀。丈夫犧牲幾年來,她一直隻身帶著年幼的兒子生活,兒子就是她生命裡的全部。但到食宿站工作後,為了照顧好食宿站的孩子,她卻時常疏忽了對兒子的照顧,不到十歲就得自己做飯洗衣。就在前不久,學校要開家長會,兒子央求她這個從未參加過自己家長會的媽媽一定要參加,說不想每次都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裡。心存愧疚的她便和同事商量好了第二天下午抽時間去參加這次家長會。可恰巧在第二天中午食宿站最忙的就餐時段,一個小孩突然暈厥,其他保育員都忙得抽不開身,她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了醫院。這次,兒子又是孤苦伶仃地度過了一次家長會。
由於保育工作的特殊性,食宿站的軍嫂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家人,像這樣為了工作而忽略家庭的事情比比皆是。
站長慄秀榮不僅要負責管理工作,而且也要和其他軍嫂一起承擔保障工作,忙得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兒子,就把他一個人鎖在家裡。結果,兒子沉迷於網絡不能自拔,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公公婆婆接連從老家打來電話,希望她能辭職回家專心照顧兒子,但慄秀榮卻想,大家都各有各的難處,如果都用辭職來解決問題,食宿站又怎麼辦得好,自己必須做好這個表率。
軍嫂陸豔傑的父親病重住院,希望她能回老家照顧,但考慮到食宿站本來就人少事多,自己一走大家工作量就會更重,她向家人說明了情況後,將病重的父親託付給了一個朋友。
軍嫂王麗鳳是一名陸航飛行員家屬,婆婆因腦血栓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她照顧。但為了陸航的孩子們,她只能委屈自己的家人,每天做早餐時就把午飯一併做好,由上初中的兒子放學後自己熱飯並照顧奶奶吃飯。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十年來,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她們的悉心照顧下健康成長,現在,孩子們都不叫她們「阿姨」和「老師」,而是親切的稱呼她們「慄媽媽」、「王媽媽」、「陸媽媽」
真情:一片愛心暖兵娃
去年10月的一個傍晚,食宿站「闖」進來一位風塵僕僕的女青年。一進門就挽著軍嫂們的胳膊,迫不及待地要請大家出去吃「大餐」。原來,女青年名叫蔡靜,曾在食宿站生活過六年,軍嫂們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特別是2006年高考前,軍嫂們知道她要高考,特意為她開小灶配營養餐,還同她談心減壓,為她考上理想的大學付出了很多辛勞,儘管已經過去很多年,但每當想起來,她都對這些「媽媽」們心懷感激。這天,她領到了參加工作的第一份薪水,首先想實現的願望就是要請食宿站的「媽媽」們吃飯。她激動的說:「你們像對親閨女一樣照顧我,給我做了那麼多頓可口的飯菜,就讓我 回請 你們一頓吧!」
除了孩子們十分喜歡和依賴軍嫂保育員外,家長們也非常感激和信任她們。讀初中的張小雨,在食宿站生活已有六個年頭。小雨爸爸說起兒子的變化,感慨不已。小雨原本性格孤僻,不與人交流,脾氣很固執,做事慢吞吞,其他小孩不僅不和他玩,還嘲笑他。可小雨爸爸平時工作很忙,顧不上他的學習生活。幸虧食宿站軍嫂們的耐心教育和細心照顧,不僅改掉了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而且還把他愛思考、愛讀書的優點充分開發了出來,現在,因為小雨知識量大,很多小孩都喜歡圍在他身邊聽他講故事。
在食宿站工作,隨時會面臨很多突發性的費時費力的繁瑣小事情。比如:臨下班卻有家長突然來電話說有任務無法回家照看孩子,軍嫂們就只能把孩子帶回自己家裡照顧;有的孩子丟三落四,到了學校卻把書包落在了食宿站,她們又趕忙騎車子把書包送到學校;有的急需買學習用品和交書本費卻沒帶錢,她們就自己拿錢給墊上;有的生病時帶的藥記不清如何吃,她們就跑到醫院問清醫生後,再給孩子餵藥 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們聯繫不上家長也都是找她們解決,有的軍嫂還經常被當成一些調皮學生的家長,挨了老師不少責備,她們成了老師和家長之間最重要的紐帶。
辛勤的勞動換來喜人發展。這些年來,軍嫂們的感人事跡在一次又一次打動陸航部首長的同時,也為食宿站發展贏得了可喜機遇。2004年,為了更好的提升食宿站服務效率,陸航部機關把食宿站的管理明確給陸航通州場站,兩級聯動先後投入數十萬元,擴大了300多平米辦站面積,配備了2臺接送孩子上學的大客車,安裝了安全監控系統,還建成了圖書室、學習室、娛樂室和員工休息室,極大地改善了孩子和員工的生活學習娛樂環境。
保育員們藉助站裡的文化環境給孩子們講人生道理。郝以四 攝
保育員做飯時都著統一的工裝,確保孩子們安全衛生的就餐環境。 郝以四 攝
餐前餐後,孩子們可以在食宿站開展簡單的體育運動。郝以四 攝
放學後登上食宿站的班車,孩子們就像回到家一樣開心。郝以四 攝
孩子們簡陋卻又舒適的午睡。郝以四 攝
孩子們可以隨時從食宿站圖書室借閱圖書。郝以四 攝
孩子們在食宿站寫作業。郝以四 攝
臨上車前,保育員還不放心,要對那些淘氣的孩子們反覆叮囑。郝以四 攝
忙碌的午餐時間。郝以四 攝
每天學生放學後到家長接站前有一個小時左右的空檔時間,保育員們就集中組織孩子們寫家庭作業。崔屹 攝
如有家長因加班而要晚來接小孩,保育員們就會組織孩子們在電視房看動畫片。 郝以四 攝
送到學校前,保育員們都要逐個給孩子們整理裝束。崔屹 攝
為確保安全,保育員們總是早早來到學校,趕在孩子們放學的第一時間接到孩子。 郝以四 攝
為確保衛生,孩子們就餐都實行分餐制。郝以四 攝
聞聽軍嫂保育員們的感人事跡後,總參陸航部陳向東政委多次前往食宿站看望慰問保育員和學生。郝以四 攝
午餐後,孩子們在站裡的圖書室翻看課外讀物。郝以四 攝
午睡後,保育員們都要逐個檢查孩子們的被子是否蓋嚴實。郝以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