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設計史,德國是一個必須要說到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出了很多的設計大師和現代設計相關代表性的人物。今天這裡要談到的這位彼得·貝倫斯,就是其中一位。
彼得·貝倫斯(1868~1940,享年72歲)德國著名建築大師,參與和締造了「德意志製造聯盟」,是其中最著名的設計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行者,作為德國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開拓者,彼德·貝倫斯被譽為「第一位現代工業設計師」!
先來一段教科書般的簡介。首先,從中我們得到的消息是,這人職業 -「建築師」(但他不僅做建築,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也都可以稱作一流)。其次,曾是他還是「德意志製造聯盟」組織的額締造者之一,(這個聯盟,是一個國家級的組織,舉辦全國性的設計競賽和設計展覽,為大眾普及設計知識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一點重要的是,「他可稱為,德國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開拓者」。
彼得·貝倫斯,出生於漢堡,青少年就喜歡繪畫,長大後在藝術學院深造學習(家境應該是不錯的滴)。23歲時候,從事書籍插畫和海報的繪製創作(平面設計師),也許當時是平面做膩了,也許是,被另一個剛剛興起的,炫酷建築專業所吸引。改學科學習了建築(猜測當時這個專業很受姑娘們的仰慕)。在他25歲時候,德國出現了"新藝術運動」(青春風格運動),一個改革老舊,對矯飾和過分裝飾的反動,提倡像自然中的元素學習。這個運動在當時真的很受青年人們的歡迎,在他們眼中這個"新藝術運動」真的skr skr。 年輕的貝倫斯也在這場運動中燥起來,並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他34歲那年,人到中年後,隨著閱歷的提升,發現了新藝術運動的一些不足和它的局限性。逐漸從這場運動中分離出來。開始了人生的另一個全新的旅程,將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新的現代設計運動中來,此時找對了人生的方向和風口後,人生從此開掛。來看下,1904年(36歲),貝倫斯出任了杜塞道夫藝術學院院長,改革設計教育。在此期間又參加(國家級的)德意志製造聯盟的締造工作,直至39歲,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讓他變成了當時世界級的非常重要的人物。
1907年,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德國一個老牌的巨無霸的企業(相當於美國的GE),他們當時公司的LOGO是一種花體字,就是字母轉了很多彎彎繞繞。但這家企業是生產的都
是批量化工業物件,例如:電風扇,電熨鬥,電動機等。這類產品,配上這個花體柔美的花體LOGO,很不協調。於是通用電氣公司決定重新更換LOGO,找當時德意志製造同盟來找人設計,打聽裡面有個很厲害的設計師,名字是彼得·貝倫斯。就把他叫來跟他說了現在LGOO的問題,期望更換一個全新的符合產品氣質的LOGO。貝倫斯默默的聽著,記錄著甲方的要求和想法。
回到辦公室和家裡後,他幾天都沉浸在這個方案的思考中,就在一個瞬間他想到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他來到了柏林AEG的總部,在甲方期盼的眼神裡,貝倫斯鎮定且自信的說:「這個方案,我們會做,而且會做的很好,但單單設計一個LOGO是完全不夠解決問題的。」 各位甲方的負責人們一臉茫然的問:除了LOGO還有什麼呢?「一個系統,我來幫你們設計一個系統,system,這個系統包括標誌,標誌的運用標準。還包括標準字態和字體的沿用方法及規定,比如小到一張紙,大到一個工廠廠房上,LOGO怎麼用。還有這個標準色彩的體系。」 甲方們被這段話聽的一愣一愣的,雖然聽不太懂,但感覺很專業,於是大家都說好,好啊,聽起來很好的樣子(心想反正要改,就改的徹底)。「你就按到整吧,貝倫斯設計師,辛苦你這幾天加加班!期待你哦」
最終貝倫斯設計出了方案,見下圖
彼得·貝倫斯 帶著他的LOGO,和設計系統(現在叫CIS系統))提案大貨成功,全票通過方案。(我認為彼得·貝倫斯的口才一定是很棒的)。事實證明這套CI系統是非常的成功,AEG一個擁有7萬員工的企業從上至下,從小到大,有了一套規劃的視覺系統應用,而且運用起來極好用,(這套系統的設計費應該不菲)。在這次設計合作後,AEG覺得這個設計師很牛,就想嘗試著跟他再次合作,(所以這裡總結,設計的第一客戶一定要全心投入,後期會有意想不到的關聯效應)。1907的第二件事就是,AEG請貝倫斯幫他們工業產品進行設計,貝倫斯當時正處巔峰,產品設計對他也不在話下,一口氣設計了幾件產品,產品為電水壺,檯燈,風扇
這些工業設計產品出來推向市場後,得到世界上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成為AEG的爆款,AEG的高層們滿心歡喜,對貝倫斯的敬仰更加猶如滔滔江水,於是乎與這位大神,建立了長期戰略設計合作。(全球最早跟大企業,合作產品設計第一人) 。在這同一年(1907)第三件重要的事件,彼得·貝倫斯設計事務所,設計諮詢公司開張了。
公司的開張需要人手,而且需要好的助手,1907年他把招聘廣告打到了柏林報紙上(豪,出手就是不一樣)。報紙登出後,應徵者蜂擁而至,大家除了夢想,能在這位大神手下,工作外,還想一睹真人風採,沾沾福氣。這些大學生,藝術家們相約而聚,在一起就像選秀節目一樣熱鬧非凡。但經過海選,初選後,貝倫斯,發現沒有一個合適的,因為當時的學生,和設計應聘者們,帶來的作品,全是些素描畫,油畫等作品,而且他們的作品看上去都是藝術作品,但要作為一個設計從業者,還遠遠不夠。貝倫斯懊惱的遠遠的看著窗外,心裡想著怎麼找個人這麼難呢。
就這樣,招聘好幾個月,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大師的門檻真的很高)。一天,有一個漂亮帥氣的小夥子,敲開了貝倫斯應聘的門。他禮貌的像這位大神問好,儀態得體。貝倫斯看著對面這個人,這個小夥高大,棕色卷卷的頭髮,細白的皮膚。微笑著看著他。貝倫斯看了簡歷跟他交談後得知,這個小夥27歲,家境非常好且富有,他遊歷了所有的歐洲國家,並在義大利待過好幾個暑假,做過大量的建築速寫。對建築很熱愛,並且精通 英 德 法三國語言。當問到你有神馬夢想時,小夥的回答也是不卑不亢,回答的也是叫人欣賞,一個志向遠大的小夥。貝倫斯滿心歡喜,仿佛看到了年輕時自己的樣子。就這樣,這位帥氣的小夥順利的通過應聘面試。得到了錄用,正式成為大神旗下第一門徒,協助大神的設計工作。這個人名叫沃爾特·格羅皮烏絲,(學過設計的人聽到此人的名字應該起立鼓掌)他後來建立了包浩斯,建立了哈法大學的設計研究院。教育上對以後的現代主義設計影響深遠。(膜拜)
格羅比烏絲當時在事務所工作,做的是概念方案,設計大框架的內容。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懂結構的設計師,來一起完成方案,叫方案落地。於是又開始了令人腦痛的招聘模式,招了整整7月。這一天,來了一個像往常一樣一個大眾臉,其貌不揚的胖紙,遞交完簡歷,就坐在椅子上開始抽菸。彼得·貝倫斯 看看他簡歷,中專,再看看他樣子,胖墩,一副吞雲吐霧的樣子,心中甚是懊惱,直接想把他打出去。但流程還是先走一下吧,問了下工作經歷和家庭狀況。這個人是跟著老爹做活的,他爸爸是個石匠,給人做過墓碑,石像的雕塑等工作,他就跟著幫活一起。貝倫斯就這麼一問一答的走著流程,這胖紙話也不多,你問啥,我就打啥。"嗯,是的,對".當問到最後一個問題,你對建築有了解嗎,你對建築有什麼自己的理解?這個問題問出後,這個胖小夥,停住了嘴裡的煙,眼睛裡閃亮了起來,滔滔不絕的講起了建築上的方方面面,原來這位是個實踐派,在跟隨老爸的多年工作中,自己對建築天天琢磨,看著這些建築的結構,它們之間連接的方式.自己腦海裡還有著不下二十種以上的結構連接方法(天才)。除了結構外,他說出了自己對建築設計的觀點:「未來的設計就是以建築為中心的設計,建築師所有設計之母!」
當小夥講完,彼得·貝倫斯 在旁邊聽的已經怔住了。這是個人才啊,正是我想要的人啊。「就是你了,明天來上班。」 胖紙成為了大神的第二個門徒兼員工,這個胖紙的名字就是-路易維希·密斯·凡德羅(掌聲在哪裡,再次響起),"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就是出自他口,他後來影響了幾代的設計大師,被人稱為,現代設計之父。
彼得·貝倫斯,事務所,招的第三位牛人也即將登場。緣由是這樣的,事務所的名氣越來越大,涉及的工作領域在不斷拓寬,當時的城市不斷發展擴張。城市的管理者們找到貝倫斯來做指導和設計,人手問題,貝倫斯於是開始招聘,這一次招的是,對城市規劃設計有過經歷的人。這一天,來了一個瑞士人,這個人談起自己相關經歷和事例來,口若懸河,漫無邊際,誇誇奇談,從什麼文藝復興 到畢卡索,說到城市發展,他認為現代設計最終的目的就是改造服務城市,他認為當時城市裡所有的規劃和建築都很老派,土的掉渣。未來的城市一定是具有新的功能分區,新的外觀。 彼得·貝倫斯聽著他口若懸河的懸吹了半天,但聽到最後,發現這個年輕人有野心,有膽識,於是對他說:小夥子,不錯,留下來在我這吧,跟我好好學,你會大有前途」,於是這年輕人也留了下來。這個人最後同樣是現代設計的奠基人,他的設計對整個世界現代設計貢獻巨大,日本的現代設計由其受他的影響,都是把他像神一樣看!這人名叫, 勒·柯布西耶(掌聲,燥起來)
彼得·貝倫斯,事務所在當時,那真是名噪在一時,從他事務所培養出來的人也是個頂個的牛,從那出來的人,直接推動了整個現代設計的開端和發展。
總結下:貝倫斯的設計為現代設計的方向確定了目標,成為後代設計師們學習的榜樣,他的成就覆蓋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多個方面,在建築設計方面他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設計的透平機車間被人譽為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在工業設計方面貝倫斯將其追求簡潔、功能至上的理念體現在電水壺、電風扇和時鐘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在平面設計方面他倡導字體設計的標準化,引進了標準化的網格狀編排方式。事務所的建立,從中培養出現代主義設計的奠基人和開創者,他同時是一名教育家!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建築師!貝倫斯是當之無愧的現代設計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