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網絡闢謠專欄
「神奇」迷藥聞一下就倒?不靠譜!
本報訊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傳謠」和「闢謠」也成了近些年網絡上常見的現象。種種謠言中,不乏有關迷藥的內容:「聞一下就倒」或者被人「拍了下肩膀」「摸了摸額頭」就失去意識,之後慘遭騙財騙色等等。迷藥真有這麼「神奇」麼?
網上流傳的兩則謠言
迷藥偷小孩?
迷藥搶劫?
失去意識?
精神恍惚?
被下藥說出銀行卡密碼?
……
近日,網上流傳一則「公安派出所的緊急通知」,稱有一批犯罪分子,拿著人口或計生普查表,到居民家中讓填寫表格或問答,居民在拿到表之後的一兩分鐘內就會暈倒,犯罪分子便乘機偷走家裡值錢的東西,甚至還會把孩子帶走。這則消息發出後,不少人紛紛轉發,並表示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謠言一
衛生部門:近期未安排普查,市民可撥12356諮詢
省衛計委基層指導處處長黃少強告訴記者,近期我省並未安排普查員去居民家普查,目前也沒有開展計生普查工作的計劃。他表示,如果遇到消息中提到的冒充普查員的犯罪分子,市民可以先查看其是否有工作證,另外,也可以看看是否有衛計委下發的調查通知。此外,還可以撥打12356陽光計生熱線進行諮詢。
謠言二
「見到這倆人堅決遠離!不要給開門!!立馬報警!!大家相互轉發呀!!!!請記住這倆人面相,敲門送平安福(符),其實是迷藥偷孩子的畜牲!動動手指吧!讓她們繩之以法!」1月10日,海口某微信公眾帳號發布一則消息,稱照片中的兩名女子以送平安符為名,用迷藥將居民迷倒,然後偷走孩子。截至昨日下午5時許,這則消息的閱讀量已達到4萬餘人次。
公安部門:
未接到過此類報案,初步判定屬謠言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早在去年11月,這條消息就已經在成都被大量轉發,成都警方曾闢謠稱並未接到此類報案。記者進一步檢索發現,「迷藥偷孩子」的消息在遼寧、山東、河北等地均有流傳,照片文字基本雷同。
昨日下午,記者從海口公安部門了解到,目前警方並沒有接到過此類報案,初步判定上述消息屬於謠言。
記者走訪:
海口市面上未發現有迷藥出售
上述兩則謠言中,一個共同的元素就是「迷藥」。據了解,迷藥分為口服、腸胃吸收、噴霧、注射、揮發、香菸等類型,屬於國家明令禁止出售的物品。
近日,記者走訪了海口多家藥店,詢問是否有迷藥或類似的藥物,店員均表示沒有。「這種東西只有醫院或者化學實驗室裡才有,我們藥店是不讓賣這種東西的。」一家藥店的售貨員告訴記者。
隨後,記者來到博愛南路及附近的化工用品批發商行,詢問是否出售迷藥或帶有迷惑性的化學產品,店家均表示沒有。
在龍昆北路及海甸島的一些成人用品商店,店主也紛紛表示,店內並沒有迷藥或類似產品。
海口警方:
並沒有真正接觸過「迷藥」案件
迷藥真有這麼「神奇」麼?記者就此諮詢了相關專家。
海口公安局刑警支隊政治處主任黃向軍從事刑偵工作多年,他告訴記者,根據他的經驗,迷藥不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海口警方也沒有真正接觸過「迷藥」案件。
黃向軍介紹,現實中,一些財物被盜的受害人報警時,會有類似遭遇「洗腦」、被犯罪分子下藥「控制」的描述,但警方隨後調查發現,這些描述往往只是受害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而編織的謊言。「比如有些詐騙案、搶劫案,受害人由於貪婪或者好色上當吃虧了,不好意思承認,就謊稱是被人用迷藥迷暈了。」黃向軍說。
黃向軍告訴記者,上述兩則謠言中提到的「迷藥」應該是非接觸類麻醉藥物。據了解,非接觸類麻醉藥物中,使用最廣泛的就是乙醚——一種麻醉藥劑,通過空氣吸入就能使人昏迷。
「乙醚的氣味比較怪,會對呼吸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常人很容易辨別出來,而且乙醚的揮發性很強,需要儲存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如果暴露在空氣中,濃度不是很大的話,很難致人昏迷。」黃向軍說,除非用帶有乙醚的手帕或紙捂住受害人的口鼻才有效果。
黃向軍介紹,現實中確實有犯罪分子使用化學藥品弄暈受害人進行犯罪的案例,但「弄暈受害人」和「控制受害人的意志」是兩個概念,而且不接觸身體就迷暈對方甚至控制對方意識,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完成,「將乙醚在人眼前一晃,就把人暈倒了,這個可能性不大。」
志願者體驗「聞乙醚」
為了驗證乙醚的效果,記者從海南某高校化學實驗室拿到一瓶無水乙醚,並找來一男一女兩位志願者參與試驗。
志願者:小軍(男,25歲,化名)
麗麗(女,24歲,化名)
試驗時間:1月13日下午
試驗地點:寬敞且通風較好的室內
無水乙醚密度:0.7130~0.7150g/mL
試驗劑量:100ml
試驗過程
志願者沒有暈倒,但出現頭痛、無力等不適症狀
剛靠近瓶口,記者就聞到了無水乙醚散發出的刺鼻氣味。
試驗開始,首先將50ml的無水乙醚倒在一個口罩上,然後在兩名志願者的面前扇動,志願者則保持正常呼吸。持續約5分鐘後,無水乙醚已經揮發得差不多了,試驗者又在口罩上倒了剩下的50ml無水乙醚,並繼續扇動。
總共過了10分鐘,試驗結束。兩名志願者均沒有暈倒,但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頭痛、眩暈、胸悶、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大概過了一個多小時,小軍才逐漸恢復正常。而麗麗隨後又出現了太陽穴疼、牙痛、渾身無力等症狀,「感覺腿特別沉,上樓梯都邁不開步子。」麗麗說,直到當晚10時許,她才逐漸恢復正常。
專家解釋
乙醚要持續性吸入並達到一定量後才會致人昏迷
為什麼兩名志願者都沒有暈倒呢?海醫附院手術麻醉科主任馬乃全告訴記者,首先,記者使用的是實驗室的無水乙醚,含有雜質,純度不高;其次,乙醚要在儘量隔絕空氣的環境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在通風良好的室內,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最後,乙醚要持續性吸入並達到一定量後,才會致人昏迷,而記者採取「扇動」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吸入量,也就不能達到使人暈倒的結果。
麻醉專家:
通過呼吸道吸入並在短時間內達到讓人意識不清或控制意識的效果
這麼神奇的迷藥
麻醉領域還沒有
「通過呼吸道吸入,並要在短時間內達到讓對方意識不清或者控制對方意識的效果,目前麻醉領域還沒有這種藥。」海醫附院手術麻醉科主任馬乃全說,網上流傳的「神奇」迷藥是不可能存在的,網友誇大了迷藥的效果。
「所謂的迷藥,說白了就是麻醉藥,通過麻痺人的神經,使人暫時失去意識。但像網上介紹的噴霧迷藥、煙霧迷藥等吸入幾秒鐘後就讓人不省人事的,還不太可能。」馬乃全介紹,麻醉藥分為揮發性氣體麻醉藥、麻醉氣體、鎮靜劑和致幻劑幾大類,通過呼吸生效的只有前兩種,其中麻醉氣體藥效較輕,需要用特殊的裝置噴灑,而醫院使用的大多數都是揮發性氣體麻醉藥。據介紹,揮發性氣體麻醉藥需要在不接觸空氣的情況下才能最快產生效果,而且至少需要5分鐘才能生效。「我們做手術麻醉的時候,都是用罩子將患者的口鼻罩住,然後向罩子內加入麻醉藥。」馬乃全補充說。
馬乃全告訴記者,由於乙醚有刺激性氣味,加上其與氧氣接觸容易爆炸,存在不穩定性,所以現在醫院已經基本不使用醚類麻醉劑了,而是使用帶有芳香氣味的烷類麻醉劑。「烷類麻醉劑也需要長時間大量吸入才能產生作用,所以也不可能像網上說的那樣馬上讓人不省人事。」馬乃全說。
責任編輯:吳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