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張連增因為受窮一輩子打「光棍「,41歲時,他在村口撿了一名失明棄嬰,取名張孟波。
30年間,沒有血緣的父子二人彼此守護。
「咔嚓!」伴隨著快門聲,一直鬧彆扭的張連增和張孟波露出了笑臉兒,拍了人生中第一張父子合影。照片的背景是父子倆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
張連增家的土窯房裡,窗戶用塑料蒙著四處漏風,連床都是用磚壘成的,家裡一樣家具都沒有。最貴的是家裡的唯一電器——一輛電動三輪車。這是張連增為了送兒子去盲人學校,咬著牙四處湊錢買的。
說起家裡的境遇,張連增長嘆了一口氣。他是土生土長的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北樓鄉堯張村人,今年70歲。小時候,一場大水奪去了家裡所有財產,他早早就擔起養家的重任,靠著挑沙子、幹農活掙錢。
成年後,張連增獨立門戶,沒有一技之長,他只能繼續靠賣力氣掙錢,「一直稀裡糊塗的過。」張連增打小自卑膽小,成年後沒人來主動給他說媒,他也不好意思去提親,一直一個人過。
41歲這年,兒子張孟波來到了張連增來身邊。一天,聽說村子十字路口躺著個棄嬰,張連增便和村裡人一起去看,「在去的路上,我就想如果沒人撿,我就撿回家裡去,這或許是老天爺送給我的。」
小傢伙的到來讓空蕩蕩的房子裡有了孩子的啼哭與笑鬧聲,張連增的生活一下有了奔頭兒,他對兩人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不幸的是,他很快發現孩子有眼疾,「先開始眼睛像是睜不開,後來慢慢大了發現眼睛盲了。」然而,日復一日的相處埋下了深厚的父子情,張連增從來沒想過要放棄孩子,「我們早就是一家人,我拋不下他了。」
孩子有眼疾,離不開大人。張連增幾次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只能在村裡打零工,日子越發拮据。但他依舊樂觀,「有就多花,沒有就少花。」
張連增太寵著孩子,再加上失明看不見,張孟波長到14歲還沒有一丁點兒基本生活技能,在別人的勸說下,張連增才下決心把孩子送到了附近的盲人學校上學。
在盲人學校和老師同學交流,啥也沒見過的張孟波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來這麼豐富多彩:學校裡有電視、冰箱,同學們討論手機和遊戲,說的都是他從未聽過沒見過的故事……
叛逆的少年回到家後埋怨起父親,「家裡要啥沒啥」。一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的張連增聽到兒子說這話,心裡更不痛快了。已經年邁的張連增無力改變現狀,他不知該如何向兒子解釋,兩個人心裡生了嫌隙。
由於入學太晚,張孟波的學業遠遠落後於同學,也一直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張連增為此發愁,眼瞅著兒子已經30歲,盼著他能娶媳婦,有人代替自己繼續照顧他,「不能讓我兒子和我一樣啊。」
▲張連增為送兒子去盲人學校咬牙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張孟波有自己的打算,他一直盼著孤身了一輩子的父親能找個老伴,他就能像別人一樣有媽媽疼愛,父親也能多個人照顧。對於未來,他也早做了盤算,「雖然我看不見,但是我年輕有力氣,我要好好學按摩,靠手藝吃飯,讓爸爸過上好日子。」
如今,村裡建的新房即將落成,張連增父子倆不久就要搬進新房。張孟波已經開始憧憬新生活,等自己學成按摩的手藝後,就能掙錢給家裡添置家具,給爸爸買一張新床……
▲張連增連連婉拒當地扶貧志願者送來的慰問金
針對本報報導的貧困情況,隆堯縣高度重視,將制定具體幫扶措施。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隆堯縣採取「黨建+扶貧」的模式,全縣76個臨時黨支部,探索實施了「2+x」產業扶持,促進貧困戶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決勝關鍵階段。北京日報密切關注京津冀地區民生問題,實地採訪貧困人口生活現狀,與騰訊新聞聯合推出「山的那頭是北京」系列報導。
脫貧攻堅重在精準,北京扶老助殘基金會、騰訊公益根據本文報導對象實際情況,制定幫扶方案,首批計劃幫扶70名貧困老人,解決基礎醫療、生活保障等問題,並將組織老人同遊北京、參加公益影展。
我們還將持續跟蹤報導落地幫扶情況,並繼續關注貧困人口生活情況,帶來脫貧攻堅最新進展。
來源:京呈
作者: 潘之望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