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呂克】種族混血、在索韋託長大的經歷以及對人種和種族的觀察是諾亞喜劇的主要主題。曾因講冒犯女性、反猶太主義(取笑猶太人大屠殺)的笑話被質疑。
黃阿麗 越南華裔美國人
其單口喜劇主題常圍繞孕婦、職場女性、少數族裔展開,曾挺著孕肚在舞臺上進行大尺度自嘲,在網飛播出的單口喜劇《黃阿麗:小眼鏡》廣受好評。
凱文·哈特 非裔美國人
職業生涯起步較慢,早期嘗試模仿克裡斯·塔克等喜劇演員,後來通過研究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生活經歷找到節奏。2017年創立「大聲笑」公司,為全球各種族喜劇人提供演出機會。
「脫口秀」源自翻譯錯位
在去年年底的綜藝節目《脫口秀反跨年》中,脫口秀女演員楊笠的一番言論引發不小爭議——「男人,還有底線呢?」這種針對男性的諷刺語句激起部分網友不滿,也引發「脫口秀內核是什麼」的討論。作為女性脫口秀演員,楊笠在脫口秀大會上說得最多的正是女性話題,尤其是聚焦女性在社會、家庭中遭遇的種種困境,而男性則常常成為她的吐槽對象,其中不乏令人捧腹的金句,在女性觀眾中引發極大共鳴。
但如果把楊笠節目中的段子單獨拎出來,刪除上下文放在社交媒體上,則會放大其「攻擊性」,包括另一位脫口秀演員池子在內的許多人認為:「脫口秀肯定不應該是楊笠那樣」。甚至有學者認為楊笠是在靠渲染性別對立「博出位」,把女性的性別弱勢變成自己的性別紅利,藉此出名、得利。楊笠的支持者則認為,脫口秀這種藝術形式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冒犯的自由」,讓人「開心」是這種藝術形式的內核,那些玻璃心、自動帶入受害者身份的人,壓根沒必要去看脫口秀。
如今國內興起的所謂「脫口秀」其實源自翻譯上的錯位,並非在歐美流行的談話類節目「Talk show」,若論形式和內容,更像「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如果要嚴格進行類比,那種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通過模仿、調侃、講段子吸引觀眾的幽默手法,更像是中國傳統的單口相聲或是日本傳統的「落語」,但在敘述方式和肢體語言上,又有西方式的特點。而「艾倫秀」「雞毛秀」等有固定的主持人,每期邀請不同嘉賓,坐在沙發上閒聊的方式,才是美國人熟知的脫口秀,與之對標的國內節目不是「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而是「金星秀」。
其實在李誕等人的脫口秀大火之前,國內已經擁有成功的單口喜劇先例——王自健的「今晚80後」曾在年輕人中擁有大量觀眾,培養了第一批創作者和粉絲,具有一定開拓意義。節目中幾乎只有王自健一個人在臺上講笑話,調侃自己和團隊成員「蛋蛋」「建國」「賴寶」等,後者在「今晚80後」停播後,開始藉助網絡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如今已經成為中國脫口秀大咖。
說回西方所熟悉的單口喜劇,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早期的獨角戲,而美式單口喜劇則據傳與百年前的馬克·吐溫有關——這位擅長「毒舌」的大作家在落魄時,曾在酒吧、夜總會專門演出「單人吐槽」並頗受歡迎,逐漸帶動這種表演形式在全美流行,後來逐漸走入劇場、電臺和電視臺。如今在美國有大量優秀的喜劇演員,像戴夫·查佩爾憑藉睿智的幽默和犀利的金句,獲得美國喜劇界最高榮譽「馬克·吐溫獎」。
此外,還有傑夫·羅斯、比爾·伯爾,克裡斯·洛克、凱文·哈特、特雷弗·諾亞、黃阿麗以及回到中國的黃西等喜劇明星。他們擁有各自的風格和領域,尤其擅長種族、性別、政治和宗教等社會敏感話題,而他們本身又大多是非裔、亞裔或女性,通過自嘲消解外界爭議,同時能夠博得主流輿論對於少數群族的同情和關注。除了美國,歐洲也有不少成功的單口喜劇演員,像英國的格雷格·戴維斯,法國的加德·埃馬勒等,都擅長運用語言和本土文化來挖掘笑料。
臺上「冒犯」不總是被寬容
目前許多單口喜劇明星逐漸走出劇場,或是登上電視成為主持人,或是主演、執導電影,像黑人笑星艾迪·墨菲就是喜劇秀出身,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是劇場和電視臺的紅人,然後轉戰銀幕帶來不少佳作,今年即將上映的《美國之旅2》就是他喜劇精神的集大成者。
不過,這些單口喜劇明星在劇場演出時,還能享受觀眾默認的「對冒犯的寬容」,而一旦站上更大舞臺,難免遭到更苛刻的質疑。去年凱文·哈特即將接任奧斯卡主持人之際,卻被爆料曾發表「恐同」言論不得不換人主持;2016年克裡斯·洛克主持奧斯卡典禮時,把他在劇場裡對亞裔的調侃搬上領獎臺,遭到林書豪等亞裔明星和觀眾的聲討。
「前喜劇人」面對敏感話題相對克制
許多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本身也是單口喜劇演員出身,譬如「崔娃」特雷弗·諾亞、艾倫·德傑尼勒斯和「扣扣熊」史蒂芬·科拜爾。他們如今在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中也會偶爾來段喜劇表演,在開場白和結尾時即興抖出包袱。
因為是在CBS、NBC等公眾電視臺上做節目,面對的是上千萬的電視觀眾,這些「前喜劇人」面對敏感話題通常相對克制:諾亞在電視上的吐槽就比較溫和,艾倫雖然早已公開同性戀身份,但她並不常以此為話題和噱頭,即便涉及政治立場和政治人物時,她的態度比其他男性同行更友好。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登上艾倫秀舞臺,還獲得不錯反響。川普在宣布參選時也上過科拜爾的脫口秀,主持人話鋒犀利,雖然當晚節目收視率不錯,但川普當選後反而鄙視科拜爾的表演「粗鄙不堪」。
影視作品中的喜劇人
單口喜劇和脫口秀給人帶來快樂的背後,同樣是「臺下十年功」,這些節目創作的艱辛和困難也是外人無法想像的。不少好萊塢影視劇就聚焦這些「喜劇人」私下並不喜劇的生活。
1999年的電影《月亮上的男人》中,金·凱瑞演活了傳奇笑星安迪·考夫曼,後者的一生心酸而飽受爭議,其悲劇性的死亡留給後人極大懸念。考夫曼秉承戲弄一切的姿態,甚至沒人相信他已經身患癌症,最後三十多歲就告別人世。而在熱門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原本從事單口喜劇的丈夫事業不順,離家出走,反倒是被拋棄的妻子意外成為單口喜劇明星,她在表演時,卻因為女性身份屢屢遭到歧視。
2019年大熱的電影《小丑》中,華金·菲尼克斯飾演的主角同樣是個不得志的單口喜劇演員,在社會底層遭到生活暴擊後形成反社會人格,最終在舞臺上槍殺自己的偶像——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前輩。其實《小丑》同樣是在致敬另一經典影片,名導馬丁·斯科塞斯1982年創作的《喜劇之王》,德尼羅飾演的主角也是卑微的喜劇演員,被另一位喜劇明星侮辱後綁架對方,以此威脅電視臺播放自己的節目。由此可見,喜劇和脫口秀行業雖然表面光鮮但競爭激烈,想要出頭並不容易,一代代的喜劇明星也在互相較勁中拼命創作,生怕過氣後被晚輩頂替。